抗聯彭施魯將軍在記述東北綠林時,曾說:“盒子槍品種較多,比較稀有的品種‘旁開門’和‘大鏡面’,他們常常要花高價收買,並且很願意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槍。”

“大鏡面”已在上文中說到,今天就來說說這“旁開門”。

一、正經的旁開門

“旁開門盒子炮”是西班牙造阿斯特拉900系列手槍。註意:旁開門盒子炮不是一支,而是一個系列。

這是它的基本型900式:

阿斯特拉900手槍研創於1927年。口徑7.63毫米,發射毛瑟7.63X25毫米手槍彈。槍管長140毫米。彈倉容量10發,射擊方式半自動。

中外媒體都說阿斯特拉是仿造瞭毛瑟手槍,這話其實說對瞭一半,甚至連一半都沒有。因為西班牙造的駁殼槍,隻是外形酷似毛瑟手槍,內部構造則大相徑庭,完全的兩碼事兒。先不說別的,就光看表面,阿斯特拉手槍就與毛瑟手槍有顯著的不同。

有哪些不同呢?其一,是可以從旁打開的機匣側板,這是毛瑟手槍沒有的。請看圖:

圖中圓圈部分,有一塊略呈長方形的側板,這塊板是可以打開的。

打開後是這個樣子: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瞭方便拆卸保養。也就是因為這個可以從旁打開的機匣側板,該槍在中國便有瞭“旁開門盒子炮”的俗稱。

其二,是暴露著的七顆銷釘,這也是毛瑟手槍沒有的。德國人精細,毛瑟手槍各零部件間全是嚴絲合縫的精密咬合,沒有一顆銷釘。西班牙人就沒那麼講究,他們生產的駁殼槍大量使用銷釘結合。旁開門盒子炮的右側機匣表面,就暴露著大小不一的七顆用於結合槍內機件的銷釘。請看圖:

因為這七顆暴露的銷釘,該槍在中國便同時又有瞭第二個綽號:“七釘盒子炮”。

所以說,“旁開門盒子炮”、“七釘盒子炮”,說的都是同一支手槍,即西班牙阿斯特拉900手槍。

阿斯特拉900手槍是其基本型,基本型之後,又接二連三改進催生出若幹子型號。

第一個改進型是它的兄弟901式。見下圖:

阿斯特拉901手槍,仍然是10發固定彈倉供彈,140毫米槍管,7.63毫米口徑,和900手槍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增加瞭快慢機,可以選擇單連發射擊。不過請註意,它這快慢機和毛瑟712手槍不同,毛瑟712手槍的快慢機在槍身的左側,阿斯特拉手槍的快慢機在槍身的右側。

快慢機的檔位標志也不同,712手槍的快慢機分作N和R,901手槍快慢機則分作1和10。快慢機撥向1時為單發,撥向10時為連發。快慢機的形狀還不同,712手槍的快慢機呈心形,901手槍的快慢機為片狀。

10發固定彈倉,如果連發射擊的話,以每分鐘900發的射速計算,不用一秒,子彈就打光瞭,這實用嗎?

大概西班牙人也感到10發彈容量的連發射擊不太實用,這便又衍生出瞭900系列的第二個改進型號,902式手槍:

相比901手槍,902手槍加大瞭供彈量,20發固定彈倉,槍管長度有140、180毫米幾種,但以後者居多。口徑、快慢機的位置與901式相同,隻是快慢機的檔位改用1和20表示。

圖片不錯,再看另一面:

據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的警衛員回憶,將軍個人有七支手槍,其中一支梭子拿不下來的旁開門二十響匣子槍是楊的最愛。顯然,這就是阿斯特拉902手槍。可惜在將軍犧牲前的最後時刻,這支二十響的匣子槍被特衛排長帶著叛變瞭,如果在楊將軍的手上,將會有更多的鬼子漢奸死在他的槍口之下。

阿斯特拉第三個改進型號,903式手槍:

903手槍改用彈匣供彈,彈匣裝彈量有10發、20發兩種。上圖系裝10發彈匣的情況。該槍槍管長既不是140毫米,也不是180毫米,而是160毫米。

因為也是插梭盒子,903型手槍遠看有點像毛瑟712手槍,近看就有很大的不同瞭。跟它的幾個哥哥一樣,快慢機還是在槍身的右側。

以上阿斯特拉900、901、902、903不同的子型號,都是7.63毫米口徑,通用7.63X25毫米毛瑟手槍彈。

五十年代優秀長篇小說《烈火金鋼》中第10回,有這麼一段:

“高鐵桿兒是講排場抖威風的,他這五個護兵都是年輕大個的小夥子,有兩個使用的是馬匣子,有兩個使用的是沖鋒式,有一個使用的是旁開門兒的二十響的盒子炮。這五支槍這麼一逼,豬頭小隊長也害瞭怕……”

小說中描述的“旁開門兒的二十響的盒子炮”,有可能是902手槍,也有可能是903手槍。當然也可能是中國的山寨。

這支903手槍,旁開門上銘刻著“三十四集團軍/軍械修理處/民國二十九年造”的漢字,表明這是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所部於1940年仿制的。

“旁開門兒的二十響的盒子炮”還有幾型,即903之後,依次還有904式、F式、E式。其中的904式是個過渡型號,隻有幾支樣槍問世,E式是戰後出品,跟903式差不多,沒啥特色,這裡略去不表。

阿斯特拉F式很有特色,它的握把裡有一個減速器,原理我說不清楚,但可知有瞭這個減速器後,能使連發射速從900發/分降低到350發/分。

上即阿斯特拉F式手槍,槍柄剖面顯示的即減速裝置。

該F式旁開門也是插梭盒子,彈匣容量也是10發和20發兩種,槍管長度也是160毫米,但和它的幾個哥哥所不同的,其口徑不再是7.63毫米,而改為9毫米,但發射的子彈不是歐洲常見的9X1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而是9X23毫米拉果手槍彈。

904式、F式、E式,這幾型產量都很低,而且沒能進入到中國。

阿斯特拉900系列手槍,包括900、901、902、903、904、F、E各式,機匣左側都是旁開門,機匣右側都有七釘,這是其傢族的特別標簽。

正經的旁開門盒子炮就這麼多。

二、變異的旁開門

和西班牙其他型號的駁殼槍一樣,阿斯特拉900手槍也特別擅變。就說這口徑吧,除瞭主要是7.63毫米,也偶見有9毫米的。比如這支:

看這槍的特寫:

還是這支手槍,它的槍管長度也不一樣。標準的900手槍是140毫米的槍管,但這支9毫米的900手槍,其槍管長是160毫米。這同樣也是不多見的。

從上圖中,用肉眼也能看出它與常見的那種140毫米槍管的900手槍的區別。

除瞭140和160毫米槍管的,900手槍還有180毫米長槍管的,看這圖:

這是專門為土耳其訂制的180毫米長槍管的900手槍。

再看這個:

這是一支彈容量20發,槍管長180毫米的900手槍,容彈量加大到瞭20發。

這是同一支手槍的另一個側面。兩個側面都沒有快慢機,這表明該槍的發射方式仍然是半自動的。

該槍彈倉下半部,明顯是後接上去的。到底是戰時接上去的,還是戰後一些發燒友魔改時接上去的,不得而知。總之這是一支比較少見的型號。

看這個:

這也是一支180毫米長槍管的阿斯特拉900手槍。

這槍引人關註的地方,除瞭它與眾不同的180毫米的槍管,還有其機匣上銘刻的漢字。看特寫:

彈倉左側,清晰可見“中華民國十九年 檢閱獎品”字樣。

中華民國十九年,就是1930年,這年有一個特別重大的歷史事件,新軍閥蔣馮閻中原大戰。也許這是戰勝後的蔣介石中央軍為慶祝勝利而訂制的?還望知情者解惑。

180毫米的長槍管,這也是舊中國“長苗盒子”的一種。

阿斯特拉900手槍還有這樣一個異形:

如果單從該槍的左側看,外凸的彈匣倉、旁開門、開門上的銘文,160毫米的槍管,很像是903、904或F、E式。令人驚奇的是槍機節套的左側,卻銘刻著一個漢字,一個“福”字,當然這與槍的形制並沒有什麼關系。

再看這槍的右側:

右側同樣的位置,銘刻著另一個繁體的“壽”字。除此之外,左右兩側機匣上都雕刻著中國龍。

更為重要的一個特征,請註意,這槍沒有快慢機。這是一支隻能半自動射擊的彈匣供彈的旁開門盒子炮。

這槍啥背景呢?是當年國人的定制,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內地生產的外貿產品?我也不知道。總之這又是一支很另類的旁開門。

三、穿越的旁開門

就像幾十年來我從沒在電影電視劇中看到過大鏡面盒子炮一樣,我也從沒在影視中看到過旁開門的盒子炮。但前些年有一部電影《辛亥革命》,讓我開瞭眼。著名影星成龍在片中飾演的黃興,左右兩手各執一把旁開門的盒子炮,戲份很多,而且不泛特寫。

從這幅劇照看,看不清有沒有旁開門,也看不清有沒有七顆銷釘,怎樣才能斷定這是阿斯特拉900而不是毛瑟C96呢?

也簡單,看輪廓就行。相對於彈(匣)倉的前沿,毛瑟C96和阿900的槍機節套都有一個向前的突出,但突出部位的長短粗細並不一樣,前者突出略短,後者突出略長;前者細,後者粗。隻要對駁殼槍感興趣,多看幾遍,用肉眼一眼即可看得十分分明。

這部電影,明星演名人,用名槍,可謂視覺盛宴。隻可惜,這支問世於1927年的駁殼槍用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是個硬傷,穿越瞭。

就像我每每挑出這樣的毛病往往會引出很多人指責的那樣,估計看到這裡仍然有人要說:電影嘛!藝術加工嘛!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嘛!

那就再看這下面這個:

上海公安博物館兵器館大廳的迎面,有這麼一支特別吸引參觀者眼球的名人名槍,一支豪華版的阿斯特拉900手槍。該槍下的解說是:“孫中山的禮品槍,7.65mm阿斯曲拉鍍金手槍(又稱駁殼槍)”。

博物館對這支槍的生產年代,解說是誕生於十九世紀末,是錯的。世界上第一支駁殼槍誕生於十九世紀末,這沒錯,但並非所有駁殼槍都誕生於十九世紀末,這支鍍金的900手槍就更不是。

阿斯特拉900手槍,研發並完成於孫中山逝世兩年以後的1927年,獲得專利並批量生產於1928年。請看該槍的基本型900手槍槍身上的銘文:

“PATENTED JULY 12.1928”,十分清晰,一目瞭然。

博物館那支槍因為鍍瞭金,看不到銘文,但隻要稍稍用心,對照一下基本型就明白瞭。任何手槍,豪華鍍金版的出品都隻能晚於基本型,而絕不可能早於基本型。也就是說,這支鍍金的900手槍,它的出品隻能晚於1928年,不可能早於1928年。

不知博物館那麼多的博士、專傢們,是如何考證得出這槍是孫中山使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