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2萬年前,原始人類經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來到加拿大

986年,維京海盜到達拉佈拉多海岸

1001,年維京首領列夫·埃裡克森率領艦隊航行到紐芬蘭和拉佈拉多,並計劃在此定居。

14世紀中期,維京人在加拿大東北部的定居點被放棄。

15世紀後期,位於五大湖南岸(今美國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地)的易洛魁人組成部落聯盟。

原住民易洛魁人與法國訪客

1492年,哥倫佈發現美洲新大陸。隨後,英法兩國也參與到瞭對新大陸的探索和爭奪中。

1497年6月,服務於英國的意大利航海傢喬凡尼·卡波特抵達拉佈拉多海岸,並宣佈此地為英王所有。卡波特還發現瞭聖勞倫斯灣,和紐芬蘭豐富的漁業資源。此後每年3月至10月都有漁民來打魚。

意大利航海傢喬凡尼·卡波特

隨時間推移,歐洲漁民開始在紐芬蘭沿岸和佈雷斯頓島定居,並與當地土著開展貿易。但除瞭鱈魚、毛皮和木材資源,加拿大暫未能引起殖民者興趣。

1534年4月,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贊助下,雅克·卡帝亞對加拿大進行探索。5月探訪貝爾島海峽,後進入愛德華王子島和沙勒爾灣。

1535年5月,卡帝亞抵達今魁北克,以當地原住民語言命名新土地為“加拿大”。卡地亞的航行使法國人對加拿大的毛皮資源產生興趣。

後來法國由於戰爭沒有進一步探訪加拿大,但毛皮商人和漁民依然不斷進入。

加拿大的命名者雅克·卡帝亞

1603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頒佈特許狀,允許商人壟斷該地區的貿易。塞繆爾·尚普蘭受法國海軍之命前往蒙特利爾、安太略湖和尼亞加拉瀑佈勘探。

1604年,法國人在羅亞爾港(今阿卡迪亞)建立定居點,但因缺少自然資源而在幾年後放棄。

1608年,魁北克城建立。

塞繆爾·尚普蘭指導建設魁北克城

中間暫略

美國獨立後,一批忠於英王的美國人流亡加拿大

1791年

《1791年憲法》規定總督代表英王統治加拿大,形成寡頭政治體制

1793年

上加拿大省廢除奴隸制

1805年

議會改革派與寡頭集團就監獄修建費用、土地稅和進口稅發生矛盾

法裔加拿大人創辦《加拿大人報》

1807年

詹姆士·克雷格擔任加拿大總督,實行打壓法裔的高壓政策

1812年

上加拿大人民反美情緒高漲,限制美國移民

6月,美國由於海上沖突向英國宣戰,加拿大卷入其中。由於英國正深陷拿破侖戰爭,無力支援北美,導致戰爭初期美軍在加拿大高歌猛進。

發生在加拿大安太略省境內的昆士頓戰役

1813年

拿破侖退位,英國回援加拿大並打入美國本土,燒毀白宮。

1815年

拿破侖戰爭和英美戰爭先後結束。

英國在拿破侖戰爭後發生經濟蕭條,對加拿大移民增加

路易斯·約瑟夫·帕皮諾當選議長

1816年

通過《公立學校法案》

1821年

加拿大銀行在約克城成立

1825年

愛爾蘭發生饑荒,導致大批愛爾蘭人移民北美

衛理公會與聖公會發生沖突

1829年

最後一個比沃蘇克族少女去世

1833年

英帝國廢除奴隸制

1835年

多倫多市長威廉·裡昂·麥肯齊發表《關於申訴的十七點報告》,批評殖民地體制,要求選舉產生議會。議會與總督弗朗西斯·邦德發生矛盾,總督解散議會重新大選,保守派上臺。

1837年

1837起義中的聖厄斯塔什之役

10月23日,黎塞留河邊的4000名改革派加拿大民兵發動起義,政府下令逮捕帕皮諾,麥肯齊逃亡美國。

1838年

改革派起義被鎮壓。德拉姆勛爵約翰·喬治·蘭佈頓被任命為總督和全權特使,調查起義原因。

1839年

德拉姆勛爵發表《英屬北美殖民地事務分析》,認為“下加拿大發生的政治沖突源於法裔加拿大人的傳統和制度”,並支持上下加拿大合並的建議。《德拉姆報告》還譴責殖民地寡頭統治,認為他們長期壟斷政權,與議會對立

西德納姆勛爵查爾斯·波利特·湯普森接任總督。為瞭對抗建立責任政府的呼聲,西德納姆建立瞭英國式的內閣政府

1841年

英國政府將上下加拿大合並為加拿大省,原上下加拿大在合並後的立法議會中擁有同數量的代表。英國沒有按照《的拉姆報告》中按照人口比例選舉代表的建議,同代表反而加強瞭法裔加拿大人的分離主義

西德納姆在議會選舉中通過恐嚇選民等手段,建立瞭一個沒有法裔居民的政府。不久後,西德納姆意外墜馬而死,查爾斯·巴戈特繼任,建立改革派政府

1842年

英美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劃定新不倫瑞克-緬因州邊界

1846年

《谷物法》和後來《航海條例》廢除,自由貿易復興,加拿大的經濟活動開始逐漸脫離宗主國,建立責任政府的呼聲加大

美國國會通過《退回關稅法案》,導致聖勞倫斯河航運業受重創。失去市場需求的加拿大各省開始謀求合並

美英《俄勒岡條約》,雙方以北緯49°為界

1848年

1月,改革派贏得選舉,總督額爾金勛爵任命鮑德溫和路易斯勒方丹進入內閣,成立加拿大第一個聯合政府。同年,新斯科舍建立責任政府

1849年

一會通過《叛亂損失賠償法》,賠償1837年叛亂中受害者的損失,招致保守派不滿,蒙特利爾暴徒燒毀議會大樓

暴徒火燒蒙特利爾議會

溫哥華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1850年

澳洲發現金礦,前往加拿大的移民減少

1851年

愛德華王子島建立責任政府

1854年

新不倫瑞克建立責任政府

1855年

紐芬蘭建立責任政府

1856年

橫跨加拿大東西的鐵路大幹線建成,打破瞭殖民地之間的隔絕狀態

1858年

新不倫瑞克殖民地建立

1859年

殖民地為保護本國市場,對包括英國在內的工業品征收高額關稅

1860年

各省聯合的思潮進一步擴大,英國也予以支持

溫哥華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合並

1864年

9月 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克、愛德華王子島和加拿大代表在愛德華王子島的夏洛特頓就聯合召開會議

魁北克會議

10月 各省代表在魁北克舉行第二次會議,雙方就新國傢體制和政府發生分歧,聯合的呼聲開始消退

1965年

由於英國的幹涉和美國吞並加拿大的思潮出現,聯合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1866年

4月,一夥美國芬尼黨人襲擊瞭不倫瑞克邊境,安全危機迫使加拿大各省實現聯合

1867年

3月,英國議會通過《英屬北美法案》,正式確定加拿大自治領成立,保守黨的約翰·麥克唐納當選首任總理,推行“從海洋到海洋”戰略,而自由黨則是一個不牢固的政治聯盟。同時,分離主義者贏得新斯科舍的議會選舉。

加拿大首任總理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唐納

美國從俄國購得阿拉斯加

1869年

聯邦向新斯科舍分離主義者妥協,約瑟夫·豪得以進入內閣,豪宣佈放棄分離主義,新斯科舍局勢逐漸穩定。

自治領以30萬加元從哈德遜灣公司購得魯伯特地和西北地區

10月,加拿大官員在紅河地區進行測量時,遭到梅蒂人阻止。梅蒂人領袖路易·裡埃爾在加裡堡建立臨時政府,並同加拿大政府談判。

1870年的加拿大自治領,黃色為聯邦領土

1870年

談判達成,紅河地區改名馬尼托巴省加入聯邦。聯邦通過《馬尼托巴法案》,宣佈該省所有未授予土地都是移民保留地

紅河梅蒂人動亂使加拿大政府意識到利用鐵路調動軍隊的重要性,加快瞭跨大陸鐵路建設的步伐

1871年

不列顛哥倫比亞加入加拿大,加政府承擔不省100萬加元債務,並承諾修建鐵路

天主教極端派譴責政教分離原則。由於自由黨鼓吹反天主教和反法語,魁北克的天主教法裔紛紛支持保守黨

1872年

議會通過《自治領土地法案》,每戶傢庭或年滿21歲的公民隻需繳納10加元登記費,建造一所永久性房屋居住超過3年,耕種30英畝土地,就能獲得160英畝土地

1873年

蒙特利爾財團被爆為獲得太平洋鐵路修建權而行賄,麥克唐納辭職,亞歷山大·麥肯齊接任總理。受經濟危機影響,麥肯齊停止太平洋鐵路的修建

亞歷山大·麥肯齊

自由黨政府推動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實行無記名投票制,廢除兩院雙代表制,廢除財產限制投票權。

加拿大開始反復出現經濟大蕭條,影響瞭移民西遷的熱情,並導致各省不同程度的經濟衰落,分離主義再起

1873年

愛德華王子島由於修建鐵路債臺高築,不得不加入加拿大

1875年

加拿大最高法院成立,加拿大總督駁回法律的權力廢除。

1878年

麥克唐納1891年大選海報,主要競選口號以“國傢政策”為主

自由黨雖推動政治改革,但在經濟方面無作為,保守黨再次贏得選舉,奪回政權。經濟危機導致新斯科舍的分離主義進一步加劇。麥克唐納上臺後決定推行“國傢政策”計劃:①實行保護性關稅刺激加拿大工業②修建橫貫加拿大的鐵路③鼓勵移民開發西部。“國傢政策”在未來50年成為加拿大基本國策

1879年

加拿大開始調整關稅,許多企業為瞭避開關稅,選擇在加拿大本土建廠。“國傢政策”推動瞭加拿大東部的經濟發展,卻犧牲瞭新斯科舍等沿海地區的利益

1880年

英國將北極群島管轄權交給加拿大,實現瞭“從海洋到海洋”戰略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重組,蒙特利爾商人成為主要股東。保守黨出資2500萬加元補助和2500英畝土地補助

1884年

新斯科舍自由黨W.S.菲爾丁上臺,在要求與聯邦就財政問題協商被拒絕後,走上分離主義道路。最終聯邦同意對該省鐵路修建提供資金支持,危機化解

1885年

梅蒂人領袖路易·裡埃爾

3月,西北地區爆發裡埃爾領導的梅蒂人叛亂,當局利用鐵路調動軍隊,6天鎮壓叛軍。裡埃爾最終被處以絞刑,英裔居民斥其為殺人犯,但法裔認為其實少數民族權益的捍衛者。加拿大民族矛盾激化。

11月,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賽爾扣克山定下最後一枚釘,宣佈全線完工。

太平洋鐵路完工

1888年

魁北克議會通過《耶穌會財產法案》,耶穌會獲得英王在魁北克享有的土地財產。這一法案遭到安太略新教徒反對。

1890年

由英裔新教徒控制的馬尼托巴議會通過《馬尼托巴學校法案》,宣佈廢除政府財政支持新教學校,法裔天主教徒強烈反對

小麥價格開始大幅提升,西部大平原的遼闊土地進一步吸引瞭移民

1896年

由於保守黨在民族問題上的無能,自由黨贏得大選,威爾弗雷德·勞雷爾當選總理。“國傢政策”宣告終止

威爾弗裡德·勞雷爾

1897年

倫敦殖民會議,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提出建立帝國委員會,加強英帝國與各殖民地的協作,勞雷爾認為這會降低加拿大的自主權,予以拒絕

1899年

加拿大移民開始大幅增長,1896-1914年共有250萬移民來到加拿大,其中100萬進入西部

20世紀初的蒙特利爾

佈爾戰爭爆發,加拿大內就是否參戰分為兩派。勞雷爾決定派遣1000名志願軍參與,但到1902年,已有7300名志願軍投入戰鬥

1903年

包括三名美國人、兩名加拿大人和一名英國人在內的委員會締結《華盛頓條約》,結束阿拉斯加-育空領土爭端的仲裁。英方在仲裁中偏袒美國,激起加拿大民族情緒

1904年

威廉·桑德斯父子和查爾斯·桑德斯父子培育出新的小麥品種,使小麥種植地域拓展到薩斯喀徹溫地區

1910年

議會通過《海軍服務法案》,加強海軍建設,但親英和非親英派均表示反對

1911年

美加簽署貿易互惠協議,引發激烈爭論。勞裡埃在大選中落敗,保守黨的羅伯特·博登當選總理

1914年

一戰爆發,各民族各界一致支持參戰。加拿大組建瞭包括3000名常備軍和3萬名志願者在內的加拿大第一步兵師赴歐洲慘戰

1918年

8月4日至11月11日,加拿大軍團打破興登堡防線,穿過比利時

1921年

加拿大小麥出口量達56億

參考資料:

WIKI百科

《不可不知的加拿大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