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對學生的愛源於責任,對於學生的愛也是為瞭完成責任,沒有責任的擔當,愛就會隻是形式的,同時,沒有愛的真誠,責任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落實,教育任務也不可能完成。

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牢記:教育必須是愛與責任的完美結合。

讓每位教師都能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把自己全部的愛獻給學生,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冰心曾說過:“情在左,愛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

許多經驗證明,很多教師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著的成績,首先是因為他們熱愛教育事業,願意為下一代的成長貢獻自己畢生的精力。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師隻有以自己的愛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才能搭起師生之間感情的橋梁,使學生樂意接近教師,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

蘇聯教育傢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就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能得到教師的關愛也是每個學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師愛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鼓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實踐證明,隻要教師用愛心去播種理想,去培養文明,去啟迪智慧,去塑造心靈,所有的學生都是可以進步的,能夠健康成長。

無需置疑教育的真諦是“愛”。

熱愛學生,既是教育學生最起碼的基礎條件,又是一股強有力的教育力量。

愛,是啟動教師自身內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

愛,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道路。

隻有熱愛學生,才談得上教育學生。

這愛應該有至少三個層次:

淺層次的“愛”:要教師愛學生;

中層次的“愛”:使學生愛教師;

深層次的“愛”:讓學生愛自己。

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傢,都很重視師生關系問題,並把熱愛學生看做是教師的基本美德。

我國古代大教育傢孔子主張教師對學生要“仁愛”,做到“誨人不倦”。

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我國近代教育傢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瑞士著名的教育傢斐斯塔洛齊提倡教師對學生有“母親般的愛”。

前蘇聯教育傢蘇霍姆林斯基把“愛孩子”看做是一個教師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他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他們都認識到教育工作中愛生的重要性,把教師熱 愛學生視為教師勞動不可缺少的道德要求。

所以,教師愛學生,這是一個教育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但是我們常發現:如果我們教師愛學生,不註意方式,不註意藝術,是生硬的“愛”,是一廂情願的“愛”,這樣的“愛”,不僅沒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產生消極影響。

因愛而生恨,屢見不鮮!這方面的教訓也太多,它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愛,有時也是一種傷害!

因此,我們必須上升到使學生愛教師。

一些經驗老教師常說,我們做老師與其千辛萬苦絞盡腦汁想辦法如何去做到愛護學生,不如多思考如何讓學生愛上你。

當學生喜歡你,他才會願意聽你的課,才會學得踏實……

眾所周知,如果學生對某個老師產生反感,他就會厭學這個老師所教的這門功課,對該學科失去信心,嚴重的可能會放棄該學科,嚴重影響總體成績,甚至造成終身遺憾,如果學生熱愛這位老師,他們就會克服厭學情緒,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學習成績自然會進步。

教師要以峻潔的人格,淵博的學識,端莊親切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

在學生的眼中仿佛是美的化身,知識的信使,給學生一種無形的感召力;並以其優美、生動、獨具風格的表達,贏得學生的欽慕、愛戴。

這種形象不是教師嘩眾取寵的花樣表演,更不是矯揉做作的臨場發揮,而是教師內在氣質的自然外化。

內榮外華,慧於內而秀於外,它有賴於教師長年不懈地積累、磨練、凝聚、升華。

學生與其說是喜歡教師所授學科,不如說是喜歡教師本人。

許多學生都是由喜歡教師進而喜歡上這門學科。他們喜歡這個人,喜歡聽他講話,聽著他娓娓而…

總之隻有讓學生“愛其師”,學生才會“信其道”。

而讓學生“愛上你”的方法很多,隻要我們時時換位思考,處處為學生著想,學生就一定會“愛上你這個老師”,學習的興趣將大大提高,他們的潛力就會發揮出來。

然而,當這個學生離開瞭的他所心愛的教師,又遇上他不愛的教師,那麼又怎麼辦呢?

因此,教育中深層次的“愛”:讓學生愛自己。

先看一個故事:

阿爾卑斯山上的居民,常會遇到山崩、冰雹、迷路、埋在雪裡,種種危險。一老翁,有一個美麗的女兒,翁擇婿條件太苛刻,男青年紛紛敗得落花流水。有一個青年,遇到機會,救瞭老翁的命。他想,好瞭,這下老頭肯定要報答我,把女兒嫁給我,但是老翁卻無動於衷。另一個有心計的青年聽說後,設計讓自己陷入絕境,恰巧讓老翁救他一命。從此這老翁看見他就一團高興,吻他、擁抱他、歡迎他。這位男青年也反復告訴大傢,這老人是怎樣的一個英雄。過瞭一段時間,老翁就把女兒嫁給瞭他。(《丈人的心》)

當我看完這個故事,我感到震憾:原來每個人內心深處最需要的是:自己的成功!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賞識,用中國老百姓的話講就是渴望被關註、被重視、被看得起。

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質、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少的營養卻是常常被人們忽視的陽光、空氣和水。

人的精神生命需要數學、需要歷史,而最不可缺少的營養卻是被賞識、被看得起。

著名教育學傢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瞭一個著名的口號:“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

他們的話說的是一個意思,就是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自尊感,樹立起做人的信心,熱愛自己!

我國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指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所謂“長善”,就是鼓勵學生發揚其優點,從而激發他內在的發展潛能。賞識每一位學生的長處,肯定他成長過程中的細微進步,讓他不斷有快樂的體驗,從而獲得成功,這對學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個人的自尊需要得到滿足,將會使人感到自信,體驗到自我價值,從而產生積極的自我肯定,獲得對生活的滿意和幸福感,那麼他也就會越來越熱愛自己,從而越來越要求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