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河、渭河、洛河在秦嶺的北側,形成瞭一片八百裡的沖積平原,被稱為八百裡秦川。這裡土地肥沃,河道縱橫。

商代晚期,大將惡來的後人,贏姓部落定居在這裡,建都城秦邑。

之後的500多年裡,贏姓部落在關中平原上發展農耕,他們自稱為秦人。當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天子東遷後,他被封為諸侯,封號為秦。

春秋時,秦國在秦穆公的帶領下當過霸主,戰國初期時,也曾險遭滅亡。

這些生活在關中平原的秦人,依靠秦嶺餘脈的崤山山脈和函谷關等天然屏障,確保瞭關中不被中原戰火所波及。

最終秦人奮六世之餘烈,建立瞭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秦朝。

東漢大傢班固在《西都賦》中提到:

這是文獻中首次給這片山脈定下“秦嶺”的名字。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秦嶺的認知也在變化,如今我們展開中國地圖,秦嶺不再隻是陜西的南山瞭。

它北繞黃河、南牽長江、東臨大別山、西至昆侖山,綿延近1600多公裡的秦嶺,已經成為瞭橫亙於中華大地上的一條“巨龍”。

3000裡大秦嶺挺拔於中國中部,它阻擋瞭自南而北的暖濕氣流,以及自北而南的冷空氣。

秦嶺以南屬於亞熱帶氣候,氣候多雨潮濕,氣溫較高;而秦嶺以北的溫帶氣候,多以寒冷幹燥為主。

地理課本將“秦嶺—淮河”定義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

南方種稻米、多行舟,北方種麥黍、多騎乘;而沿秦嶺一線,則成為南北文化的交融之處,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既有北方的豪放,也有南方的婉約!

秦嶺山巒疊嶂,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最高處,海拔3771.2米太白山拔仙臺不僅是秦嶺山脈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峰。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太白山頂終年積雪、雲霧繚繞,傳說山中有仙人存在,拔仙臺就是薑子牙封神所在地。

關中平原平均海拔500米,秦嶺與它的落差接近3300米,這裡有豐富的物種,以及“一日歷四季”的奇特景觀。

從山腳一路向上,首先是亞熱帶的闊葉林氣候,接著就是溫帶的混合葉林氣候,到瞭山頂則是寒帶針葉林氣候。

植被垂直分佈,形成瞭獨特的山地生態系統。

太白山頂有冰川時期留下的3處高山湖泊,石頭河、黑河、湑水河的源頭便在這一帶,高落差形成的河流飛瀑,也是這裡的一大風景。

位於太白山西側的玉皇山,是嘉陵江和漢江的分水嶺。

玉皇山北望岐山,兩山之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倉古道。作為關中平原西邊的門戶,陳倉古道是當年入川的必經之路。

如今從寶雞到漢中的高速公路也已建成,古老的歷史和現代化的建設,在這裡相互交融。

陳倉古道

位於秦嶺腹地的終南山,是秦嶺山脈中廣為人知的一處山峰,這裡曾經是帝都長安的後花園,它見證瞭秦漢的輝煌,大唐的繁榮。

傳說和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在這裡刻下印記,帝王文化、道教文化以及武俠故事,讓這裡不斷得到神化。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中國人對人生的最高追求,也是南山文化的最好體現。

華山雅稱太華山,是秦嶺與洛河、渭河、黃河的分水嶺。它橫亙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構建瞭“一山三河”地帶。

渭河、洛河分別塑造瞭關中、伊洛兩大平原,滋養瞭長安、洛陽兩大千年帝都,這一帶的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華山

在兩大帝都之間,黃河與華山夾峙,形成一個狹長地帶,這裡是往來於兩地的天然走廊,稱為“中華廊道”。

千古雄關函谷關和潼關,見證瞭中原王朝的更迭與興衰。

函谷關

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它跟黃河一起孕育瞭古老而偉大的華夏民族。秦嶺的山水,是中國地理的象征,是中國版圖的脊梁,也是華夏文明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