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著任素汐,五一期間去看瞭這部電影。偌大的影廳,隻有三三兩兩的幾個人。當時就預感到:恐怕這部片子會撲街。

果不其然,該電影最近的一條資訊便是“任素汐新片7天票房僅250萬”。

可惜瞭6.9的豆瓣評分。


雖然預告片和片名很像喜劇,但《尋漢記》著實不是一部討喜的電影。故事性遠不及7.7分的《懸崖之上》,連任素汐也完全不再是《無名之輩》或《半個喜劇》中角色設定。

哪怕刻意設計瞭貌似happy ending的結局,也仍讓我感覺隱隱的難受和憋悶,有點當年看完《驢得水》的感覺。

如果以上的差評還未能勸退你,那麼來吧,至少你可以信任素汐選本子的眼光。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尋漢記》最早定的片名叫《生不由己》,改編自影片編劇趙趙的中篇小說《王招君》。我喜歡最後一個名字,任素汐也以這個名字寫瞭主題曲。

故事很簡單:

任素汐飾演的王招是個35歲的女性,離婚後懷上瞭前夫的孩子。前夫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與正在談的女朋友結瞭婚。

當時的政策不允許非婚生子落戶,她和李保田所飾演的姥爺,各種絞盡腦汁想要找個冤大頭當孩子他爹。開著三蹦子的北京遊民杜微,進入瞭二人的視野。


王招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小說《王招君》裡,是這麼形容的:

這樣的一個人,突然決定要把肚裡的孩子嫁禍於人:

對這樣的一個角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像作者趙趙一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如果多瞭解一些,會發現王招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有其歷史原因:

影片中,從王招媽媽對她的態度可以看出,這個女兒對她來說,隻是幫忙占住姥爺房子、偶爾還能占點便宜的工具人。

小說中也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生活中,唯一相對比較善待她的是姥爺。但即使是姥爺,有時候也會選擇性無視他人對王招的傷害:

想起最近看到一個心理理論:

一些從小在忽視和虐待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形成這樣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別人不管做什麼,都是為我好;打我是為我好,罵我也是為我好;唯一不好的是自己,因為無法滿足他人的期望。

這種機制的功能在於:隻有把周圍的人都想象和投射成好人,這個孩子才能感覺到世界是安全的。其所織造的謊言,正是幫助TA在殘酷的環境中活下去的拐杖。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陷入一段PUA式的關系。

電影裡的王招是幸運的,她遇到瞭王子川扮演的杜微——一個粗俗、渾不吝、自卑、敏感,但也中二、善良、講規矩、內心幹凈的老男孩。

雖然從外形到條件都離白馬王子差著N條街,但杜微已經是王招所能遇到的,最能善待她的男人瞭。

如果看到這些過往,王招所有令人“怒其不爭”的行為背後,也充滿著“求愛而不得”的哀傷。

就像影片中的小細節:街頭賣烤串的小販,遠遠看到她聞到氣味泛嘔,為她特意調轉瞭扇風的方向。

這一點點純粹的善意,是她生命中少見的光亮,讓她在那一刻停止作踐自己。


任素汐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決定飾演這個角色,是因為在她的生命中,曾有一部分的性格和王招很像。

我想,很多人的心裡,或多或少也住著一個“小王招”:為瞭幫助自己生存下來,學會去討好、迎合他人,學會看人臉色,學會為他人的傷害行為開脫,學會把所有的錯誤攬在自己身上。

如果“小王招”未能得到他人足夠的善待,那麼至少長大後的我們,可以學習去擁抱和善待TA,去理解和保護TA,學習去愛TA,並且告訴TA:

王招,別害怕。


關於我:一個愛看電影的心理咨詢師

公眾號:簡顏心理(jane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