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吃的醪糟是什麼?

多特儿童专注力 2024-09-22 08:44 4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醪糟是米酒的一種,又叫酒釀、甜酒或者酸酒,是中國傳統小吃。醪糟的確是用米釀制的,可說它是江南獨有,則有點不公平。

實際上,北方也有好吃的醪糟,甚至朝鮮半島亦有醪糟,稱為甘酒。不論南北,醪糟的做法都不算復雜,都用糯米飯加入酒曲發酵而成的。醪糟味道很甜,含有一定濃度的酒精,但又不像通常的酒,可直接食用。最常見的做法,還是將其做成酒釀圓子、醪糟雞蛋等甜品,吃起來略帶酒味。

醪槽是最古老的一種酒,“少曲多米,一宿而成",古書裡稱之為 “醴",西漢鄒陽在《酒賦》中寫道, “清者為酒,濁者為醴”。范仲淹所寫“濁酒一杯傢萬裡",那"濁酒“,指的就是醪糟。在國人看來,醪糟是屬於藥食兩用的,因此不少地方都有婦女產後坐月子時飲用醪糟的習俗。醪槽在醫藥方面的用途也很廣,在我國中醫藥領域,常用醪糟浸泡、炒煮、蒸炙各種中藥材,藉以提高藥效,也是調制各種中成藥的重要輔料。

四川人最愛喝醪糟,成都的夜市上最流行的小吃便有醪糟蛋。除瞭傢常自制,這裡最出名的醪糟當屬東柳醪糟,產於大竹縣境內,其釀制技藝源於漢代,盛於明、清。據《大竹縣志》記載:“甜酒亦以糯米釀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東柳橋所出為最,故名東柳醪糟。”

據說,東漢時期,一個殺豬匠走村串戶幾天後返傢,還未進屋,一股清香氣撲鼻而來。進屋後,氣味更濃, 發現香氣來自於碗櫃裡一碗剩飯,剩飯裡有水液滲出,喝一口感覺清香中還帶有淡淡的酒味。原來其妻廖氏無意中將盛裝過三皂角、甘草、甜草、丁香、百扣等草藥粉劑的碗 ,未洗就拿來裝瞭剩飯,幾天之後就成瞭甜酒。因此為廖氏而得,後來便取“酒”和“廖”字中各一部分名為“醪”,飯為“糟”,於是有瞭“醪糟”之名。

東柳醪糟的做法也最具有代表性,糯米要粒大均勻,用東柳泉水浸泡後撈出過濾,然後將木甑置於水鍋裡加熱升溫,待鍋內水開之後,將糯米均勻松散地舀人甑內,用細竹根均勻插若幹氣孔,再將木甑蓋上竹制窩蓋,用旺火蒸熟後倒出。再用泉水,從糯米飯上淋下過濾,使糯米飯溫度保持在30至32°C,再將瀝過而收汗後的糯米飯攤入簸箕中,把甜酒曲比例碾成粉末,均勻拌入。調和後的糯米飯被裝入瓦缽中抹平,於中心處掏1個小圓洞。

封閉缽口後,再置於保溫的“窩”中發酵。發酵時間取決於氣溫,夏季為一晝夜,春秋季和冬季更長一些,發酵後的糯米飯散發出清香,且越來越濃時,“糟”在缽中浮起,整體可以轉動,中心圓洞內完全浸滿汁水即成。此技藝有五個關鍵: 一是糯米的質量和浸泡糯米的水質,二是蒸酒米時的火候掌握,三是曲子的質量,四是發酵的溫度控制,五是“窩” 要做好,隻有做好瞭這幾點,才會有清香可口的醪糟。

酒釀的原理是根黴菌的酵母菌的共同作用,根黴菌能產生糖化酶,將糯米中的淀粉轉化為葡萄糖。然後酵母菌接著把葡萄糖轉化為酒精,於是酒釀就變得甜蜜又香醇瞭。這兩種轉化作用是互相抑制且有先後順序的,也就是先糖化再酒化。所以酒釀的變化過程是先變得越來越甜,到達頂峰後甜味變淡,酒味變濃。

醪糟湯圓算是最常見的醪槽吃法之一,清香爽口,甜而不膩。醪糟湯圓不同於傳統的湯圓,其形如指甲蓋大小,通常是無餡的小湯圓。醪糟湯圓在全國很多地方都頗受歡迎,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食品。

四川的醪槽湯圓又叫“醪槽粉子”,是將湯圓面搓成一根細長條,從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中間往外擠,擠出來像小拇指尖兒那麼大的湯圓粉就直接掉進小銅鍋裡,再兌上醪糟就成瞭。在川貴黔一帶、除瞭吃以外,生醪槽還可以取代白酒做醃菜的 "酵母"。像四川用醪糟醃的牛皮菜,酸辣之餘帶著綿甜,非常爽口,南方的一些飯館至今仍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