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否真實存在

万华禾香板 2024-04-26 17:12 9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一些善信經常會咨詢我,關於龍是否存在的相關問題,可以肯定的是,龍是真實存在的。我整理瞭網絡上有關龍的相關材料與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希望可以為善男子善女人做些參考。

龍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謎之一。在古老的殷墟中,早就有瞭象形字“龍”,似乎是一種有角、大口、紋身、蜿曲的動物。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

漢代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神話傳說中, 中華民族的最早祖先伏羲、女禍是人首蛇身的龍蛇。漢代文物中表現的伏羲、女禍交尾圖,就是“龍的傳人”的形象的說明。

《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龍八部八部眾第二的龍部。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為護法。

八部釋義: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天印度叫做提婆,中國譯名為天。平常說三界有二十八 天,但這裡所說的天,主要是指欲界的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的天人。如果世間有類眾生,應以天身才能得度的話,觀世音菩薩,即現天身為其說法。楞嚴經說:“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 就”,就是此意。在前能應六天文中,雖說應現六種不同的天身,但那是約個別的說,現在總說為天,所以與前不同。

龍這在中國,向來說為四靈之一,就是靈異的東西,能夠善為變化。依佛法說,龍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有守天宮的天龍,有守龍宮的海龍,有守寶藏的藏龍,有能致雨的雨龍。在古時代,中國和印度,自來都有龍的傳說,我們不能不承認有龍。龍的福報雖說很大,但是業障亦極深重,並不能安然的享受其福報。所以觀世音菩薩即現龍身,到龍宮去為諸龍說法,要它們舍棄嗔心。如現存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是佛在龍宮為龍王說的。

傳說龍王有自己的傢族,有龍子、龍女。在六朝《僧護經》所雲,印度有五百商人入海,請佛僧做隨行法師,到瞭海上他卻被龍王請去,為龍王的四龍子講敘佛經。

觀音菩薩身邊的女童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遂去靈鷲山禮拜佛祖,以人身成就佛陀。

《太平禦覽》卷八0三引《梁四公記》略雲:震澤中東海龍王女掌龍王珠藏。龍嗜燒燕。(梁武)帝以燒燕獻龍女,龍女食之大喜,以大珠三、小珠七、雜珠一石以報帝。按《四公記》,或說唐梁載言撰。此乃龍女一詞之較早見諸載籍者。

又唐·岑參《龍女祠》詩雲:“龍女何處來,來時乘風雨。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語。蜀人競祈思,捧酒仍擊鼓。”知其時龍女已為中國民間所奉祀 。

明代徐應秋在《玉堂變薈》中記載龍生九子,並具有不同形象、性格、愛好的有趣傳說。

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生九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ì)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贔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屃(fù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為:

老大贔屃(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應為趴蝮)(bāxià)

老七睚眥(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圖(jiāo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龍的形象:

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鑒賞傢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瞭類似的觀點。

《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瞭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而宋代畫傢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

於我個人經歷而言,《子不語》中 “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真實不虛,震耳欲聾,久則擾亂心智,耳灼難忍,有天眼之人,可觀其貌。

而《本草綱目·翼》中記載: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也是真實不虛的。

猶記得九八年全國抗洪,我傢旁邊有一條大河,那年河水漫過河堤數日之久,我於垂鬢之年,對於陰雨連綿的天氣格外哀婉,渴望陽光傾瀉戶外玩耍。

由於我傢是聯排房屋,在一樓客廳玩耍之時,忽的聽見如牛吼之聲,一聲接著一聲,同時每次吼聲都帶動著客廳地面的略微顫動,我眼前清晰的浮現的是一隻巨大的面如牛頭,臉有濃密柔順光澤感鬃毛,頭有似鹿角卻比之短粗,口旁有須髯如鮎魚須長且柔韌,背脊尾部有如馬鬃一般豐美鬃毛,趴於河中。由於年紀尚小,無有恐懼之心,也未理會,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裡,牛吼之聲粗狂如銅鑼刺耳,連續不斷的吼聲,和每次吼聲帶來的我身體如電擊般酥麻的不適反應,讓我不堪其擾,於是問父母,是否聽見牛吼之聲,父母二人對視,說並無聽見,我捂住雙耳,卻仍舊可聽其聲。(天眼通的人,方可見此景)

遂打電話給同小區玩伴,問他是否近日有聽異常之音,小夥伴說聽見牛叫聲,擾的他心煩意亂,還唾口罵之:誰把牛牽到小區當寵物養瞭。氣憤之餘,他父母有到小區內巡過,並無牛一類,又到河堤巡視也未見有牛。

就這樣,過去數日,天氣時晴時陰雨,我在傢中趴在書桌前呆呆地望向窗外天空發呆,突的烏雲蔽日,風卷雲湧,我竟然看見一條黑龍,在天空之上行雲佈雨,我詫異的喊媽媽,讓媽媽快來看,我親來到我的房間,見到此景也相當詫異,我們隻見黑龍在滾滾烏雲間來回穿梭,待到天空下起傾盆大雨之時,黑龍已飛進雲層不見瞭蹤跡。

佛在《一切如來心秘秘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曰:“佛塔為一切如來所住,將來經道滅盡,然而佛塔,猶存世間。

在佛教的經典中,經常提到天龍八部,龍天護法,大傢都不能完全理解其意。釋迦牟尼佛在涅槃前,咐囑龍王,咐囑諸天,咐囑他們護持佛法。由於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一般人都把它當作神話傳說,不認為真有其事。

許多護法龍天都是受佛菩薩的感召,發心為護持佛教做出自己的貢獻。更有一些護法乃是佛菩薩的化現,護法護的是正法。對真正修學正法的行者給予大力的護持。

豆蔻之年,日日在佛堂誦讀經文,每每讀至《金剛經》之時,都見佛堂外的有龍天護法探首認真聽聞,可見經文受益眾生,力量之不可思議。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正見正法上,你有正氣,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龍雖旁若大物,卻也有柔情似水溫文爾雅的一面,知恩圖報,重情義,通人言,可與之交流。

龍的分類:

《述異記》中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荀子·勸學》中雲:有螣蛇沒有腳而能飛。

《離騷》洪補引《廣雅》《天問》言:有鱗的叫蛟龍,無角的叫螭龍,有角的叫虯,有翅膀的叫應龍。蛟龍、螭龍、虯、應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叫做蒼龍。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

角龍:指有角的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瞭。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瞭,故長出瞭翼。

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瞭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

細分:

新石器時期的龍:龍首長,似馬頭,吻部前伸,略往上翹,無耳,長角後披,眼睛突起似鳳眼。

紅山文化玉豬龍和玉龍:紅山文化中玉龍較少發現。其特點是:頭部較大,眼睛圓凸,口唇平齊偶有獠牙,鼻如豬有褶皺。

又虺(huǐ):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是禹的功臣。

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註釋:“無角曰虯,有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廣雅》集裡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

在《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赤螭,雌龍也”的註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雲: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角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瞭。指有角的龍。

應龍:《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瞭,故長出瞭翼。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瞭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太平禦覽》中雲: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傢將天上的若幹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瞭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瞭,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龍的職責:

龍天生具有神力,不需要像普通的動物一樣要經過修煉神力的初級階段,所以這龍可以直接在天上和神仙們近距離接觸。可隻有神力卻無人形,所以這種以原始形態存在的龍都可以叫神龍,在天上的作用有拉車的、看門等。

例如《西遊記》中所雲:第五回裡赤腳大仙被孫悟空騙後對玉帝說過這樣的話:“臣依他言語,即返至通明殿外,不見萬歲龍車鳳輦,又急來此俟候。”玉皇大帝坐的八景鸞與,龍和鳳都是其中之一。

又四十三回西海龍王敖順說他的妹丈涇河龍王有九個兒子,老七敬仲龍的工作就是與玉帝守擎天華表。白龍馬最後到瞭西天求得正果,入化龍池,“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成瞭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第四十三回寫道:第一個小黃龍,見居淮瀆;第二個小驪龍,見住濟瀆;第三個青背龍,占瞭江瀆;第四個赤髯龍,鎮守河瀆;第五個徒勞龍,與佛祖司鐘;第六個穩獸龍,與神官鎮脊;第七個敬仲龍,與玉帝守擎天華表;第八個蜃龍,在大傢兄處砥據太嶽。此乃第九個鼉龍,因年幼無甚執事,自舊年才著他居黑水河養性,待成名,別遷調用。

因為龍族天生的神力,修煉就比較容易,他們中的佼佼者會很快修煉成人形,就成瞭高級的神而不是神獸瞭,這樣的龍就可以有編制瞭。可因為龍族的種群龐大和喜水的特點,安排為龍族的高級神們,下界去管理各地的海洋和水系,接受天庭指派,行雲佈雨、風調雨順,造福一方百姓,就成瞭龍王的主要工作崗位職責。

龍因為有天生“神”身份的標簽,又是天庭玉皇大帝委派到人間建立區域皇權統治的被授權者(君權神授),還是保一方水土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司雨大神。所以在古代農耕主要生產力的封建社會裡,龍族就有瞭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圖騰崇拜。天上的神仙數不清,最少還有十萬天兵天將,可在人間顯靈的卻不多,能直接感受到各路大神的恩澤更是可遇不可求。而龍的恩澤是摸得著看得見還是頻發的,一下雨就知道龍王爺顯靈瞭,龍王爺的皇權還是玉皇大帝老天爺授權的,老百姓農耕收獲靠天吃飯,老天爺派龍王顯靈保佑百姓豐收,所以老百姓崇拜龍。

話說能力愈大責任也愈大,在天界,如果龍犯錯瞭重者是要被斬首的。《西遊記》裡涇河龍王被魏征斬首的故事是常有且真實不虛的。

魏征可以在夢中斬斷龍,擁有類似元神出竅能力,魏徵還有另一層身份,那就是天人合一。在許多民間故事中,有些人能夠在有生之年為鬼神工作,被上天指派,死後在相關單位工作。比如傳說中包拯就能日斷陽,夜斷陰,死後就到五殿主持工作瞭。據《京師坊巷志稿》記載諸葛武侯也為天樞上相,文天祥為天樞左相。

其實,很希望二月二龍真的抬頭,少犯錯誤就不必困籠子之苦,斬首之痛瞭。願願天龍眾生日日聞習佛法,日益精進,舍棄嗔心,祛除業障,在六道不受五毒之苦。

蛟化龍:

南北朝志怪筆記《述異記》裡就有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其中虺就是蛇。

《莊子·天運》裡雲: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

宋代古書《墨客揮犀》的記載: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

民間很多地方都發生過大蛇渡劫,無緣無故江水翻騰等神秘現象,有人常常誤以為是龍,實則是蛟蛇。

很多地方都認為蛟是很接近龍的一種生物,而且能導致洪水,不管形態還是能力,都跟龍很接近。蛟本身,是由蛇修煉而來的。蛇本身就是很有靈性的一種生物,無論是南方北方,都有它們成精成仙的傳說。

大蛇要修成蛟,才能從蛇道進入大江。人類的封正對它們來說幫助很大。

但走蛟化龍,則大不一樣瞭。需要百姓功德,以及道士大量的封正。

蛇蛟修成要入江時,往往會引發山洪。

很多山洪隻要混入瞭蛇蛟,它就會在蛇蛟的帶動之下,改變原本的路線,避開一切屏障,在平坦的地面上沖出一條道路來,直通江河。

而大部分人類聚居地,都是在平坦地帶上的,這樣下來危害就很大。

而且,它們在入江走蛟的過程中,還需要經歷一次“跳龍門”,方可在入海之後成功化龍。而這個龍門就是人類修建的各種橋梁。

按照走蛟的規矩,蛇蛟不可以在橋梁之下經過,所以當走蛟走到這種橋梁面前時,會鉆進橋洞,用身軀堵住流水。逼迫水面上升越過橋面,然後自己再趁機從橋上遊走。

傳說蛇蛟在走蛟的過程中,會褪掉自己的一身皮,等到它們入海瞭就已經是龍,無須再蛻皮瞭。隻是在這個蛻皮的過程中,它們異常堅固的鱗片會隨著外皮一起褪掉,而它們新的皮肉又沒有長全,在這個過程裡,它們的肉身極端脆弱。也就是在這個階段中,它們對所有的鐵器有著本能上的恐懼與敬畏。

所以古代修橋的工匠,會在橋梁下懸一把鐵劍,又叫斬龍劍,為的就是預防走蛟。

魚化龍:

《大荒西經》雲: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是最早的化魚形態的說法。

《海外南經》雲:“蟲為 蛇,蛇號為魚。”民間風俗早有魚化龍的說法。

《孔子傢語》記載:孔子喜得貴子,魯昭公以鯉魚作賞賜,孔子因此為兒子取名鯉,字伯魚。《說苑》所雲: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

《長安謠》說:東海大魚化為龍。

《辛氏三秦記》有雲: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莫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

大禹鑿門和鯉魚登龍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水經註》、《三秦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太平廣記》卷四六六龍門條引《三秦記》: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而清張澍輯《三秦記》復雲: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不上者魚,故雲曝腮龍門。

後世民間傳說,遂謂為鯉魚跳龍門。

唐李白《贈崔侍禦》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即用此典。

傳說記載: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裡被龍門山擋住瞭,就在山南積聚瞭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隻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傢說。

“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

隻見它從半裡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裡,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瞭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瞭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瞭。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瞭龍門,就變成瞭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瞭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瞭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瞭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龍轉世為人:

龍轉世為人性情皆孤傲,好勝心強且能隱忍有極深城府,心有慈悲,卻性急躁。

遺留瞭前世得諸多特征,從面相說,首先額頭都還保留著龍角位,眼有神且生輝,骨相蒼勁且剛。身體上剛出生之時還保留著曾經有尾的胎記或印記。

飲食上多不喜食水族濕生物,或者食多出現過敏現象等,喜肉食。

觀其屋如見其龍穴,心愛之物奇多。且青年時期多好淫,大器晚成型居多,晚運昌隆。

有道行法力的師父,一眼便能確認其人是否為龍轉世的人,隻因此人身有龍氣環繞周身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