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不是藝考場,沒有分數線,沒有標準答案,好與不好題主說瞭算。

以我的教學經驗來講,誠然藝術欣賞非常主觀,但也不意味著一臉懵逼純靠直覺地去看它就是件值得欣慰的事。

因此,我們暫且不談 “梵高好不好你說瞭算!”

先談“面對這幅畫,我可以怎樣看它”。

*以下是針對非專業的普羅大眾,非嚴謹的學科知識。

首先,我們用沉浸(想象)的方式看。

巴黎光影博物館也辦過梵高的畫展。它沒有把梵高的畫一幅幅排列整齊、掛在墻上讓人去看,而是采取瞭沉浸的展示方式:

視頻鏈接:

對一個單純的欣賞者而言,踏入這個展覽的瞬間你就踏入瞭梵高的世界,擁有瞭梵高的眼睛。此類影音沉浸的展示方式輔助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梵高畫作裡情感的沖擊力。

壓迫、緊張、沖突,當你觸發瞭這種心情、這些回憶,梵高畫作的感染力便可謂“好”。當你得知這幅感染過你的畫是梵高自殺前的最後遺作,心中一動,便可謂“好”。

[荷蘭] 梵高《麥田裡的烏鴉》 1890年

再者,我們也可以用通感的方式看。

在筆觸方面表現得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星月夜》。顯然這不是一幅遵從客觀現實繪畫的具象作品,而是表現內心的意象作品。什麼是具象、意象和抽象呢?簡而言之↓

[法國] 安格爾《泉》1814年

具象≈“畫得好像!”

[挪威] 愛德華·蒙克 1893年

意象≈“這是畫傢眼中的世界!”

[俄羅斯] 康定斯基 《構圖八號》1923年

抽象≈“啥玩意兒?”

梵高一向善用意象語言。意象,很多時候意味著畫傢在畫作中融入瞭自己的精神、情感。 “畫得像就是好”,這是誤區,意象藝術從沒追求過“畫得像”。我們可以遷移到其它藝術領域去理解梵高所追求的“表現心靈”。

“加強所有的色彩,能夠再次獲得寧靜與和諧。大自然中存在著某種類似瓦格納音樂的東西,盡管這種音樂是用龐大的交響樂器來演奏的,但它依然使人感到親切……”——梵高寫給姐姐的信

瓦格納音樂:女武神的騎行

[荷蘭] 梵高《星月夜》 1889年《星月夜》動態圖

瓦格納音樂:伊索爾德之死:

[荷蘭] 梵高《四朵枯萎的向日葵》 1887年 暗示瞭生命的循環

意象的繪畫也可以遷移到文學中的心理描寫。通感的遷移,這是用到抽象藝術上仍然有效的欣賞方式。

當畫中的韻律、節奏、情感切中你心,便可謂“好”。

抽象繪畫欣賞-《聽見康定斯基》:

當然,我們還能用歷史(對比)的方式看。

這是最需要知識儲備、最符合“答題思維”的理解方。

梵高的畫風並非從一開始就呈現出旋動的特點。接觸印象派之前,他的作品總體上是深沉、現實、灰暗的。但此時,梵高已經展現出瞭他與過去其他畫傢們的不同:他讓畫筆著重表現自己的情感。

同樣是對底層人民懷著強烈悲憫,列賓讓你看清楚畫中每一個苦難的人,梵高讓你看清楚畫外對苦難的人的同情。

"如果我的人物是準確的,我將感到絕望,……我就是要制造這些不準確、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變現實,是的,他們不真實,你可以這樣說–但是比實實在在的真實更真實。"——梵高對質疑《吃土豆的人》造型不準確的回應。

[荷蘭] 梵高《吃土豆的人》 1885年[俄羅斯] 列賓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1870-1873年

過去,西方繪畫遵循著具象的傳統,嚴謹的形體,棕褐的色調,再現的敘事,看起來像本厚重的歷史書。直到印象派打破瞭色彩傳統、後印象派打破瞭情感傳統,而梵高是最為“激情”的一員。他把《吃土豆的人》稱為“表現主義的誕生”。確實,梵高啟迪瞭《吶喊》那樣的表現主義繪畫。

以前沒人做過,你第一個做成瞭,你就是載入歷史的先驅。

從歷史意義的客觀角度講,梵高的畫是“好”的。

後印象派的梵高畫作VS印象派出現之前的畫作[荷蘭] 梵高《在阿爾的臥室》 1889年

在這間“歪歪扭扭“的臥室裡,

梵高懷著做夢般的期待與緊張等待高更的到來。

現代藝術傢根據梵高畫作復刻的阿爾臥室 房間租金十美元一晚,沒有高更光臨

不過說到底,站在畫前的你是欣賞的主體。當你聽著音樂走在梵高的世界裡,仍然覺得“歪歪扭扭,毫無興趣” ,你有其它偏愛的藝術——那梵高對於你來說就是“不好“,完全沒問題。

畢竟梵高傾訴的諸多痛苦、執著、熱愛、反抗、隱忍,

冷靜而幸福的人

何苦求它一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