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 初讀完

在沒有研讀相關資料前,先談談自己的理解:

劇本中兩大人物,代表著兩派的陣營,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悲劇。


主體一:安提戈涅

悲劇的內容:

安提戈涅為瞭埋葬自己的哥哥波呂涅克斯,觸犯瞭克瑞翁定下的法律,被關進墳墓,最後自殺而死。

悲劇的原因:

直接原因:安提戈涅觸犯瞭克瑞翁頂下的法律

根本原因:自然法與人為法的沖突。

在這裡,我看到有觀點說,《安提戈涅》這部劇體現瞭理性與感性的沖突,認為安提戈涅的死,伊斯墨涅的分罪,海蒙的自殺都是感性占據瞭理性,沒有保持理智。我個人目前為止不贊成這種說法,他們這些角色的赴死,不能簡單的用感性沖動,對親人的愛來概括。

在一個人做出關乎生命的選擇的時候,他一定是經過瞭深思熟慮的。安提戈涅認為自己的死是光榮的,她的選擇,不僅僅是出於對哥哥的愛,更有對於自然法的尊敬,對於暴政的反抗。本來人民之中就暗中不滿於克瑞翁的法律,認為安提戈涅做的是對的,安提戈涅的死,還能夠激發人民的同情心,激起他們對於暴政的反抗——也就是說,安提戈涅的死是很嚴謹的,安提戈涅始終在道義上占據著制高點。如果安提戈涅向克瑞翁低頭,不僅難逃一死,還會落得一個貪生怕死的臭名。

我們再稍微細化一下。安提戈涅的理性其實是有兩步走的。第一步的理性,是選擇埋葬自己的哥哥;第二步的理性,是選擇不向克瑞翁低頭自我瞭結。並且安提戈涅在做出第一步的選擇的時候,已經是能夠預料到後面克瑞翁所作出的事瞭。講難聽一點,整件事情其實都在安提戈涅的計劃之下,目的除瞭埋葬哥哥外,還要揭露人為法是惡法這麼個事實,揭露克瑞翁的暴君面目。而實際上,安提戈涅的敵人並不是克瑞翁,安提戈涅的真正敵人是不合理的城邦法規。她需要用自己的死來表達對這個不合理的規則的抗訴。

其他的角色我們後面再說。


主體二:伊斯墨涅

悲劇內容:

勸阻姐姐未果後,在得知姐姐將被克瑞翁處死時,打算分攤姐姐的罪行一起赴死。最後克瑞翁免除瞭她的死刑。

悲劇原因:

伊斯墨涅的悲劇程度較其他人來說並不是很明顯。但是我們從克瑞翁最後的話,可以推斷出除瞭克瑞翁要忍受長久的孤獨寂寞外,伊斯墨涅同樣也要忍受——她的所有親人都死瞭。

關於伊斯墨涅。伊斯墨涅這個角色,在劇中和安提戈涅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伊斯墨涅在劇中的主要劇情有兩處。第一處是在開頭,安提戈涅做計劃的時候兩姐妹的談話。第二處是克瑞翁認定她是同謀的時候,伊斯墨涅打算為姐姐分擔罪行。

在一開始,伊斯墨涅是勸阻自己的姐姐不要去做

第一幕開場時,安提戈涅問伊斯墨涅願不願意合作的時候,伊斯墨涅是這樣回答的:

伊斯墨涅是怎麼勸阻自己的姐姐不去做的呢?實際上安提戈涅並沒有給自己的妹妹勸阻的空間——她隻是問她要不要一起去,其含義很明確,這件事我做定瞭,這不是一個商量的事。伊斯墨涅是怎麼勸阻自己的姐姐?她用大量的強權理論,表達自己勢力的弱小,說明雙方勢力的懸殊。但是這裡伊斯墨涅的話語很無奈——大量列舉雙方實力差,一是為的是警告安提戈涅如果這麼做下場會很慘,二是警告姐姐即使做瞭很可能也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安提戈涅不會不知道這麼做的下場,不會不清楚雙方的實力差。

實際上在這個場景中,伊斯墨涅是處於被動的一個地位。安提戈涅無法阻止,心意已決,伊斯墨涅隻能被動地接受姐姐赴死的結果。

然而伊斯墨涅並沒有和姐姐一起去埋葬自己的哥哥,也就是說,伊斯墨涅是向強權政治屈服瞭的。實際上,伊斯墨涅的形象代表瞭普通的大眾,面對強權選擇屈服,希望悲劇不在自己和親人身上上演,但是無法改變別人的殘忍的決定因而隻能表示同情和尊敬。

第二次登場,伊斯墨涅是為瞭分擔自己姐姐的罪行

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伊斯墨涅在姐姐被抓瞭之後,想要和姐姐一同分擔罪行,一起赴死。但是她之前是不願意和姐姐一起去埋葬哥哥的。這之中是否出現瞭人物性格的轉變?如果再給伊斯墨涅一次機會,她是否會選擇和姐姐一起去埋葬哥哥?

伊斯墨涅是一個矛盾的人,她在法律和親情之間徘徊。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不會選擇和姐姐一起,因為這是不符合法律的。我認為她想給姐姐分罪,甚至一起去死的願意有兩條:第一可能是,自己分罪的話姐姐可以免於死亡;第二是如果姐姐死瞭,自己就沒有親人瞭,這是自己受到的懲罰。

所以總結來看,伊斯墨涅悲劇的直接原因是姐姐犯瞭罪自己同情她,而根本原因是由於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使得自己一直處在被動的地位,被他人的命運所裹挾。伊斯墨涅所代表的普羅大眾形象,由於不敢和權威對抗,又出於自保不願意和別人同行,導致自己的命運受到他人的左右,自己有罪是由於自己的姐姐,自己又無罪由於克瑞翁的突然醒悟。


主體三:海蒙和歐律狄刻

之所以把這兩人歸為一類,因為他們都是克瑞翁的親人。雖然他們的悲劇有所不同,並且悲劇更加側重於描述海蒙和克瑞翁的沖突。

悲劇內容:

海蒙得知自己的父親不聽勸告,逼死瞭自己的未婚妻,自殺。歐律狄刻得知自己兒子的死訊,自殺。

悲劇原因:

劇中關於海蒙的敘述有兩處,一處是正面描寫其與父親克瑞翁的沖突,另一處是側面描寫克瑞翁如何發現自己的兒子自殺。

海蒙是來勸自己的父親收手的。

那麼海蒙勸告的原因是什麼?是

父親作為執政者,所統治的人民卻發出瞭反對的聲音。這是極其危險的事。

關於海蒙與其父親的沖突,我們之後再講,這之中牽涉到非常復雜的事情。

我們先談談海蒙的悲劇。

海蒙的自殺是非理性的嗎?我看不然。雖然在“第三合唱歌”中,歌隊認為海蒙是因為愛情而沖昏瞭頭腦要殉情,並且,歌隊長也贊美這樣的愛情。但是在我看來,海蒙的自殺除瞭是殉情之外,還有很大一個程度是對其父親的失望。克瑞翁不願意聽從他人的意見,一意孤行,成為瞭一個暴君——這不符合雅典的民主精神,不符合城邦精神。所以,我認為,海蒙除瞭為愛情殉情之外,還為自己的理想殉情——他理想中的王,不是這樣的。(因為他父親是王,那麼理所當然他自己將會是王)。所以海蒙的死,是存在感性沖動,但是也包含著理性的。僭主的統治無法帶給傢庭和國傢幸福,隻會帶來災禍,這不符合神授王權的意義。

所以在我的觀點裡,海蒙自殺的直接原因是為安提戈涅殉情,根本原因是為自己的理想殉情。

至於歐律狄刻,可能就單純是對於兒子的愛,對於自己丈夫的失望——不過我們需要留意一點,在註釋中提到瞭,克瑞翁是有另外一個孩子的,但是


主體二:克瑞翁

悲劇的內容:

克瑞翁認定波呂涅克斯是敵人,不許埋葬。安提戈涅違反,克瑞翁不顧眾人勸阻處死安提戈涅。當他反悔的時候,兒子海蒙殉情而死,妻子歐律狄刻自殺,隻剩下自己一個人迎接孤寂以及受詛咒的命運。

悲劇的原因:

直接原因:不聽眾人的勸阻處死安提戈涅

根本原因:權力的濫用

不管是定下不合理的法,還是不聽兒子的勸告一意孤行,都是對王權異化的理解,正如海蒙在劇中所說:


我們大致分析瞭一下各個主要人物的悲劇,有些地方我並沒有說的很詳細,因為我想在接下來的部分說清楚。

接下來我們分析分析,這部悲劇中的各種沖突與矛盾


沖突一:自然法與人為法

自然法與人為法的沖突,是這部劇的核心矛盾。克瑞翁所訂立的規定是人為法,而安提戈涅所遵守的是自然法。那麼當自然法與人為法產生矛盾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選擇?或者是當如果一個法是惡法的時候,我們是否應當遵循它?

安提戈涅的選擇是遵循自然法,並且在劇中的民眾是贊成她的行為的。也就是說,作者想表達的一層意思是,如果人為法違反瞭自然法,那麼它就是錯誤的,不應當為大傢所推崇的。如果一個人為瞭自然法去冒犯人為法,這件事是值得嘉許的。

但是其實這部劇中的人為法,有一個非常大的前提——這個法是由君主一個人提出來的,說明這是一個專制的法律,是一個人的意志,而並不是民主的投票。所以作者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專制的法律如果背離瞭自然規律,那麼這部法的存在必定會受到挑戰。這裡也體現瞭作者對僭主的批判。

當然,也有人認為劇的核心沖突是宗教與法律的沖突,因為安提戈涅所遵循的“自然法”,實際上是由宗教所規定的——但是其實我這裡並不是很贊同,因為埋葬自己的親人這一件事,不應該是宗教所規定的,而是人之常情,人的天性。克瑞翁制定該項法規時並沒有考慮過人的本性——或者說他考慮過瞭,他是專門針對安提戈涅——宗教固然有一定因素,但是在這裡應該是人性占更大的比例。


沖突二:親情與法律

親情與法律的矛盾,體現在伊斯墨涅身上——伊斯墨涅並沒有選擇和姐姐一起去埋葬哥哥,是因為她畏懼法律,但是她後來選擇和姐姐分罪,這是親情。嚴格來說,伊斯墨涅經歷瞭兩次選擇,第一次是和死去的哥哥波呂涅克斯的親情,另一次是和姐姐安提戈涅。但是第一次伊斯墨涅選擇瞭尊重法律,第二次卻為瞭親情“背叛”瞭法律——為什麼會做出兩次截然不同的選擇?我這裡目前為止並不是很理解。我目前為止,伊斯墨涅的轉變是兩個原因——第一是她意識到隻要是同情自己的姐姐,也算是犯罪;第二是如果自己的姐姐死瞭,自己活著就沒有意義瞭,並且人們會把她和她自己姐姐比較,質問她為什麼不去埋葬自己的哥哥。咋一看伊斯墨涅就和叛徒一樣,既背叛瞭法律,也背叛瞭親情。


沖突三:主動與被動

我們接著伊斯墨涅講。正如我在前文的悲劇概括中所說,伊斯墨涅的悲劇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她的被動。

在這一點上,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同樣形成瞭非常鮮明的對比。我認為安提戈涅在和克瑞翁的沖突中,一直是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克瑞翁看上去一直處在主動地位,認為自己可以隨意操控安提戈涅的生死還不會觸怒天神,而事實上當他反悔的那一刻,他才意識到實際上一直處於被動地位,於是著急著去釋放安提戈涅——他一直在按照安提戈涅設計好的路子走——如果克瑞翁在一開始選擇釋放安提戈涅,那麼主動權就回到瞭克瑞翁手上,但是他沒有把握住。當他想要釋放安提戈涅時,她已經完成瞭自己計劃的最後一步,克瑞翁再無機會翻身。

我們反觀伊斯墨涅,則是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為什麼處於被動的地位?因為伊斯墨涅的立場不夠堅定,她在左右搖擺的過程中註定隻能隨著浪潮一起移動,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沖突四:理想與現實

這個沖突體現在海蒙和自己的父親之間。

海蒙認為一個合格的王應該聽從屬下的意見,聽從民眾的意見。從海蒙和父親的對話來看,海蒙所推崇的並不是極權,而是貴族形式的寡頭統治,即需要采納多方意見,需要多方的力量來制衡王權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是海蒙的理想,但是他發現自己的父親完全不願意聽任何人的意見,並且非常自大,他發現自己的理想在現實中觸礁瞭,海蒙失望瞭。

海蒙在後面,一開始是想要刺殺克瑞翁,失敗後再自殺的。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一刺,是刺向不合理的僭主,是代表人民的民意去刺向專橫殘暴的王。但是礙於自己的身份問題,弒父又違反瞭自然法,海蒙隻能用自殺來作為對王的懲罰。


沖突五:弱者與強者

在這部劇中,在勢力上有兩個強者,其餘都是弱者。一個是克瑞翁,還有一個是先知忒瑞西阿斯。當然這個東西是相對的,在精神上來說,克瑞翁是弱者,安提戈涅才是強者。


沖突六:理性與感性

不能否認在各個角色做出選擇的時候包含著感性的沖動,但是我認為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候還是理性大於感性。


沖突七:民主與專制

很明顯克瑞翁所代表的是專制的一方,然而實際上在這部劇中並沒有誰是代表民主的一方,民主是從人物的各種對話中流露出來的。民主是普通人的需求。


以上是個人剛剛讀完劇本的時候的看法。接下來會找一些資料加深對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