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健康之患—人類蠕形蟎

林晖 2024-04-04 19:00 15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驚蟄時節,春雷乍喜,伴隨著天氣的逐漸變暖,蟄伏已久的蟎蟲也在暗處悄然繁殖。在冬春相交接之際,晝夜溫差大以及多變的天氣,往往會帶給敏感肌膚的人不少麻煩,例如皮膚泛紅起皮,痤瘡反復發作。這時候,有人往往會有疑問,為什麼自己已經做好基礎護膚的工作,也小心避開瞭所有刺激源,皮膚卻還是不穩定?這個時候就要考慮一下,臉部的問題是否是由於人類蠕形蟎異常增多而引起的。

什麼是人類蠕行蟎?

人類蠕行蟎蟲最早是在1841年由醫生Berger在人的外耳道內發現,它們是一種寄生在人體毛囊中或者皮脂內的蟎類。現今,通常將人類蠕行蟎蟲劃分為毛囊蠕行蟎和皮脂蠕行蟎。前者消耗的是毛囊的上皮細胞,後者則是以吸食皮脂為主。

蠕形蟎隸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類似於疥瘡和恙蟎,會感染人類皮膚。研究報告稱:有近60%的皮膚炎癥,痤瘡,黑頭等問題都與蟎蟲有關。

蠕形蟎很小,是一種處於0.1~0.4毫米左右的微小生物,使用低倍顯微鏡(×10)可見。它從一個點爬行到另一個點,移動非常緩慢,可以附著在空氣微塵上,灑落在傢具以及毛毯上,並在人類皮膚上進行繁殖。蠕形蟎以宿主的脂肪細胞,上皮細胞,腺細胞以及皮脂腺分泌物為食,也可以以細菌,組織液,角蛋白為食,發育最佳溫度為37℃,45℃為其活動高峰,54℃為致死溫度。人體面部皮脂腺豐富,溫度適宜,為人體蠕形蟎的寄生提供瞭合適的場所。

圖源網絡,侵刪

皮膚癥狀

蠕形蟎分佈呈全球性,通常寄生在白種人和黃種人的毛囊,皮脂腺和瞼板腺豐富的部位,好發於面部,也可寄生於外耳道,頭皮,前胸,後背和會陰部等。油性或者混合性皮膚較幹性或者中性皮膚好發。

蠕形蟎致病性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機械性刺激和理化性刺激:蠕行蟎靠吸食皮脂、啃食皮屑為生,口器啃咬,蠕動爬行,進食代謝,交配產卵,以及成蟲死亡後腐爛液化,都會對皮膚造成刺激。這些蟎蟲的蟲卵以及死掉的蟲體還會堵塞毛孔,造成毛孔粗大,引起痤瘡等癥狀的發生。

2.變態反應:蟎蟲及其代謝物對於人體來說是異種蛋白,會引起皮膚組織反應,產生免疫變態反應。

3.病原微生物感染:蟎蟲寄生於毛囊和皮脂腺,進出皮膚時會將皮膚表面的病原微生物等帶入到毛囊和皮脂腺,引起毛囊炎、皮脂腺炎癥。

蠕形蟎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能導致炎癥經久不愈,反復發作,長此以往還會使得真皮層出現增殖性肥厚,皮膚外觀出現橘皮樣改變。

圖源網絡,侵刪

蟎蟲寄生的毛囊由於劇烈的炎癥反應,以及毛囊營養被蟎蟲掠奪,還可導致頭皮瘙癢,甚至造成脫發的發生。

診斷

一般情況下,對於健康的皮膚來說,人類蠕形蟎是無害的,但是如果皮膚炎癥反應嚴重,局部出現紅斑、丘疹、膿皰等損傷時,則需要咨詢醫生,進行相關檢測判斷是否是由蟎蟲數量劇增而引起的。

臨床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才可確定診斷。

1,皮膚損害:蠕形蟎異常增多通常會引起痤瘡,酒槽鼻,毛孔粗大,黑頭粉刺,皮膚橘皮樣改變,皮膚潮紅等癥狀;

2,病灶部位檢出高蟲荷的蠕形蟎,標準為≥5個蟎蟲/cm^2或者5個蟎蟲/毛囊,但這種檢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殺蟎治療有效,癥狀緩解或治愈;

病原學檢查方法分為面部皮膚檢查和病理組織切片檢查。面部檢查方法有:

1,透明膠帶法:睡前用透明膠帶貼敷於額,鼻,雙側頰部,下巴等部位,次日取下置於載玻片觀察。常用於人群流行病檢查。

2,擠壓法:用手擠壓鼻翼或者檢部皮膚,用蓋玻片掛取皮脂置於載玻片上,加一滴甘油或者10%的KOH,加蓋玻片鏡檢。此方法快捷,但是檢出率低,常用於臨床門診檢查。

3,SSB法:將氰基丙烯酸鹽粘合劑塗抹在載玻片上,立即緊壓在受檢皮膚上,1min後輕輕取下載玻片,加1滴甘油,加蓋玻片鏡檢。

如何預防以及治療

預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臉盆,毛巾,剃須刀等日常生活用品要單人單用,盥洗用具要采用75%乙醇消毒;毛巾,內衣等個人用品采用58℃以上的熱水滾洗,均可減少蟎蟲傳播和交叉感染的機會。

藥物治療:蠕形蟎病的治療目前缺乏特效藥。常用藥物有口服伊維菌素,甲硝唑,強的松龍,復合維生素B族,硫磺軟膏,5%的茶樹精油,苯甲酸芐酯乳劑等文獻報道均有一定療效。

預後效果

如果是由於蟎蟲而引起的痤瘡等皮膚炎癥,預後效果較好,雖然蟎蟲不會從人體內完全消失,但是當蟎蟲數量得到有效減少時候,就不容易再引起問題,保持個人清潔以及環境的整潔才能長久預防蠕行蟎蟲病復發。

——————————————————————————————————————

[1]蒲興旺,劉剛,魯開化.人類蠕形蟎蟲與皮膚健康的臨床研究進展.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8.

[2] Parvaiz Anwar Rather, Iffat Hassan. Human Demodex Mite: The Versatile Mite of Dermatological Importance. Indian J Dermatol. 2014 Jan-Feb; 59(1): 60–66.

[3]趙亞娥.人蠕形蟎病:一種新現的蟎源性皮膚病[A].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6-05.

[4]阿拉騰楚魯.人體蠕形蟎病的研究進展[A]. 醫學綜述.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