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H值:淡水養殖適宜范圍為6.5~8.5

2、溶解氧:淡水養殖水體的溶氧量應保持在5mg/L以上,溶氧高於12mg/L,表明水中氧已過量,此時魚蝦易得氣泡病。

3、氨氮:我國漁業水質標準規定氨氮濃度應小於0.2mg/L

4、亞硝酸鹽:養殖水體亞硝酸鹽的含量應小於0.1mg/L

5、硫化物(硫化氫):我國《漁業水質標準》中規定硫化物濃度(以硫計)不超過0.2mg/L

6、餘氯: 水體中餘氯的濃度應小於0.02mg/L

7、銅: 銅≤0.01mg/L

8、鉻: 鉻≤0.1 mg/L

9、總堿度:水產養殖合適總堿度范圍約在75-200mg/L之間

10、總硬度:大多數淡水魚、溫水魚適宜的總硬度在50mg/L左右

11、總鐵: 根據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水體中鐵限量值為0.3mg/L

1、酸堿度(PH值)

pH值是水質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影響甚至決定著水體中的很多生化過程。

在《漁業水質標準》中規定養殖水體PH值范圍為6.5~8.5,這是魚類生長的安全PH值范圍,淡水魚類適應的pH范圍為6.5~8.5,蝦類pH7.8~8.6,以微堿性為好。魚類苗種培育階段的最適PH值為7.5~8,成魚養殖階段的最適PH值為7~8.5。

不同的魚類對酸堿的適應能力不同,四大傢魚(青、草、鰱、鳙)、鯉、鯽、團頭魴等均喜歡偏堿性的水域,最適宜PH值是7.5~8.5,如水體PH值長期低於6.0或高於10.0,則生長受阻,但夏天晴天中午,由於光和作用PH值會短時間升高到9.5~10.0,對其影響不大。

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施肥、投餌、下藥等都會引起水體pH值的變化。

pH值過低的處理措施:1、每畝水體用生石灰10~20公斤化水全池潑灑,每半月使用1次。2、少量多次使用氫氧化鈉調節,先調配成1%原液,再用1000倍水稀釋全池潑灑。3、加速培養浮遊植物,形成新的藻相。4、pH偏酸(低於7)每公頃(15畝)可用150-300kg生石灰或60kg小蘇打全池潑灑,可提高pH值。pH值過高的處理措施:1、逐步排出老水,同時註入新水。2、用滑石粉(主要成分為矽酸鎂)調節,每立方米水體用1.5~2.5克全池潑灑,可使水體pH值降低0.5~1。3、施用明礬,每畝水體用量為0.5~1公斤,全池潑灑。4、用鹽酸、有機酸(蔚漁超濃有機酸)等調節,每畝水體用量為300~500毫升,充分稀釋後全池潑灑。5、pH值偏高(大於9)時可用每公頃(15畝)30kg明礬或農用石膏225kg全池潑灑,可有效降低pH值。2、溶解氧(DO)

溶解氧是水產動物賴以生存的最重要指標,它不僅影響水產動物的生存、生長、發育、繁殖,還影響餌料報酬及飼料系數的高低,是淡水養殖水質管理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淡水養殖水體的溶氧量應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凌晨時最低溶氧應在3毫克/升以上,一般來說2毫克/升的溶解氧,屬最低溶解水平。

低溶解氧會使魚呼吸加快,過低則會浮頭,甚至死亡,一些具有副呼吸器官的魚類,如:鱔、胡子鯰,耐低溶解氧的能力強,可以適當增加放養的密度。熱帶魚對溶解氧需求較低,寒帶魚較高。在低氧的環境中,魚類生長緩慢、厭食、飼料系數提高、魚類體質下降、免疫力低、魚病增多。在缺氧的環境中,魚類浮頭甚至泛塘。與此同時,水體中有機物的分解和無機物的氧化作用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水體中保持足夠溶解氧可抑制氨、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形成。缺氧時,魚類煩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層水中活動,缺氧嚴重時,魚類大量浮頭,遊泳無力,甚至窒息而死。

溶氧過飽和時一般沒有什麼危害,但有時會引起魚類的氣泡病,特別是在苗種培育階段。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質,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而當溶氧不足時,氨和硫化氫則難以分解轉化,極易達到危害魚類健康生長的程度。

影響水中溶解氧的因素主要有:

溫度:首先是溫度,水溫升高,水體的細菌、藻類、魚類、和其它水生動物活動加強,水中的溶氧就會降低;水溫越高,水中溶氧的飽和度就越低。

氣壓:氣壓越低,氧氣越易從水中溢出而導致水中缺氧,這時魚類也最容易發生浮頭現象。

光照:池塘中的溶氧還與光照有密切關系,光照越高,水中的藻類,光合細菌活動越強,從而產生氧氣,水體中溶氧升高。

鹽分:溫度越高,溶解的鹽分越大,水中的溶解氧越低。

由於浮遊植物大多分佈在水體中上層,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水體中上層氧氣一般較為充足,但水體下層和底層,由於水溫差異、池水密度流的存在,上下水體交流困難,往往造成池底溶氧不足,而池底沉積瞭大量的殘餌、糞便及動植物屍體,這些有機質的分解需要大量氧氣,在溶氧不足時,有機物的分解緩慢,且產生大量的硫化氫、氨氣、亞硝酸鹽、甲烷、沼氣等有毒有害物質,對水生動物產生毒害作用。

由此可見,淡水養殖的水體中,必須保持較高的浮遊植物生物量,浮遊植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吸收大量營養鹽類,在改善和凈化水質的同時,還可以產生大量氧氣。

為瞭促使表層豐富的氧氣到達池底,晴天中午可以短時間開啟增氧機,促進上下水層對流,表層高溶氧水到達底層,使上層過飽和溶氧量送入下層,加速下層有機質的礦化過程和池塘的物質循環。

底層缺氧水到達表層後,水中有毒氣體(如硫化氫、氨氣、甲烷等)逸出,經過下午的浮遊植物光合作用,整個水體溶氧可以處於較高水平。

水中溶解氧的來源和消耗:

溶氧的來源:

1、是從空氣中溶解氧,約占10%左右。

2、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約占90%。

溶氧的消耗:

1、是殘飼和排泄物分解耗氧,約32%。

2、是浮遊生物呼吸,溶解態、懸浮態有機物和淤泥有機質分解耗氧,約52%-54.5%,其中大型餌料動物耗氧4.5%,有機物分解耗氧47.5%-50%;水被污染,耗氧增加。

3、是養殖動物呼吸耗氧,僅占13.5%-16%。

提高水體溶氧的方法:1、排除底層水,換註新水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在無水可換時,可采用增氧機增氧,通過增氧機攪動水體,增加水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達到增氧目的,每公頃(15畝)水面應配備4.5-9.0 千瓦功率的增氧設備。)2、在停電或缺水條件下,可向水體施放化學增氧劑,如久氧安、解毒速氧寶等,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有效防止泛塘。

3、最有效的增氧方法是培育適度的水生浮遊植物,利用水生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主要是向水體投放有益微生物,培養有益藻類,提高浮遊植物的生物量,增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達到增氧的目的。3、氨氮

我國漁業水質標準規定分子氨濃度應小於0.2毫克/升,這是理想、安全的水質氨指標;水產健康養殖中,應將氨的濃度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養蝦蟹用水氨氮水平應≤0.1毫克/升,育苗水體≤0.035毫克/升。水中氨氮≥0.3毫克/升,含磷>0.02毫克/升,就可以富營養化。

子氨濃度0.2毫克/升以下時一般不會導致魚類發病;分子氨濃度達到0.2—0.5毫克/升,則對魚類有輕度毒性,容易發病;分子氨的濃度超過0.5毫克/升,對魚類的毒性較大,極易導致魚類中毒、發病,甚至大批死亡。(羅非魚對水質要求不高,一般水體中的氨氮在0.2-0.8毫克/升之間,但最高不要超過1毫克/升。)

氨氮的主要是由水生動物糞便、殘餌、動植物屍體被細菌分解所產生。水溫、PH越高,毒性越大。

養殖水體中產生的氨有三個方面:1、含氮有機物分解產生氨。2、 水中缺氧時,含氮有機物被反硝化細菌還原。3、 水生動物的代謝一般以氨的形式排出體外。氨氮中毒的特點:1、中毒時間。氨氮中毒,沒有季節、晝夜之分,沒有天氣好壞之分。但多見於成魚池、密養高產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魚池。2、中毒癥狀。氨氮中毒,魚群浮頭不明顯。呼吸急促,亂遊亂竄,時而浮起,時而下沉,時而跳躍掙紮,遊動遲緩,麻痹乏力。體暗,鰓烏,口腔發紫,粘液增多,最後活力喪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3、中毒魚類。氨氮中毒,輕者多見先死底層魚類,尤其是鯉魚。耐氨氮力強的鯽魚及泥鰍常可幸存。如池塘混養鰱、鳙、鯉、草魚時,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鯉和鰱,草魚及鳙魚絕不會同批中毒。4、 增氧無效。氨氮中毒,開啟增氧機,池魚四散回避,不敢靠近。撒潑增氧劑,浮遊魚群仍然毫無反應,癥狀如初。氨氮中毒的先兆:1、水體渾濁,過肥,透明度低,並有藍褐色油膜覆蓋。2、 常見氣泡從池底往上冒,並能在池邊嗅到腥臭氣味。3、 池魚食欲下降,搶食強度減弱。來時三三兩兩,去時不忙不慌。4、 鰓絲烏紫,血色暗紅不鮮。5、 常出現零星死魚。氨的去除方法改善換水條件,增加換水量是降氨的最有效辦法。溶氧多時以硝酸態氮為主,在缺氧時則以氨態氮或亞硝酸鹽為主,充分增氧,可使氨氧化成硝酸鹽。使用氨氮含量較高的地下井水之前,充分曝氣,去除氨後再使用。選用高質量的膨化飼料,減少飼料浪費,清除殘餌及有機廢物。養殖過程中,控制水體pH值,防止pH值超過9。使用沸石粉或大分子吸附劑,直接吸附氨氣。此外,還可以使用生物處理法,在水體中使用硝化菌、枯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氨氮,達到降低水體氨氮濃度的效果。4、亞硝酸鹽

養殖水體亞硝酸鹽的含量應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

亞硝酸鹽是氨轉化為硝酸鹽過程中的中間產物,不穩定,當氧氣充足時,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對魚毒性較低的硝酸鹽,但也可以在缺氧時轉化為毒性較強的氨態氮。

一般情況下,亞硝酸鹽含量(以氮計)低於0.1毫克/升時,不會造成損害。

達到0.1—0.5毫克/升時,魚類攝食降低,鰓呈暗紫紅色,呼吸困難,遊動緩慢,騷動不安。

含量高於0.5毫克/升時,魚類遊泳無力,魚體柔軟,臀部底面呈黃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嚴重時導致死亡。

亞硝酸鹽超標是由池底老化、淤泥中有機物含量過多、水源水質不佳等因素所致。水體中亞硝酸鹽是氨轉化為硝酸鹽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其含量超標對水產動物的毒性較強,造成的危害相似於氨氮超標。當水體中亞硝酸鹽達到一定濃度時,會誘發魚類爆發性疾病。

處理方法:施用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光合細菌、放線菌等微生物制劑(超濃縮芽孢),通過微生物分解亞硝酸鹽。開動增氧機增氧或全池潑灑化學增氧劑(解毒速氧寶),使池水有充足的溶氧,以促進亞硝酸鹽向硝酸鹽的轉化,可有效降低亞硝酸鹽的含量。定期使用顆粒型增氧劑(久氧安),增加底層溶氧量,可以消除有機質不完全分解產生的亞硝酸鹽等,徹底分解底部有機質。使用氨離子螯合劑、活性炭、吸附劑、腐植酸聚合物等復配合成的水質吸附劑,如亞硝酸鹽降解劑(亞硝速降),通過離子交換作用,吸附或降解亞硝酸鹽。5、硫化物(硫化氫)

我國《漁業水質標準》中規定硫化物濃度(以硫計)不超過0.2mg/L。

水體中硫化氫含量達0.1mg/L就可影響幼魚的生存和生長,當達到0.3mg/L時可使鯉魚全部死亡。在養殖特別是育苗生產中,水中硫化氫的濃度應嚴格控制在0.02mg/L以下。

當養殖水體硫化氫濃度過高時,下風處可聞到臭雞蛋味,硫化氫可通過滲透於吸收進入魚蝦的組織與血液,是血紅蛋白喪失結合氧分子的能力,導致魚蝦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硫化氫的中毒癥狀:

硫化氫是水產動物的劇毒物質,當水中硫化氫濃度升高時,魚蝦的生長速度、體力和抗病能力都會減弱。中毒魚類的主要癥狀為鰓呈紫紅色,鰓蓋緊閉、胸鰭張開、血液呈巧克力色、魚體失去光澤,漂浮在水表層。

6、餘氯: 水體中餘氯的濃度應控制在0.02mg/L以下。

超過0.02mg/L時,對魚蝦粘膜和腮部產生腐蝕作用;水體中餘氯濃度在0.1mg/L以上,就會對魚蝦蟹造成致命危害。

7、銅: 銅≤0.01mg/L

8、鉻: 鉻≤0.1 mg/L

9、總堿度:水產養殖合適總堿度范圍約在75-200mg/L之間。

淡水或低鹽度養殖對蝦,總堿度要求大於75mg/L。

海水養殖對蝦,總堿度要求大於100mg/L,育苗總堿度要求大於120mg/L。

池水的總堿度太低,水的酸堿度(pH值)的日變化幅度大,清晨可能會偏低,午後可能會偏高。

總堿度作用就是為瞭保證穩定的酸堿度(pH值),幫助蝦(蟹)殼變硬。

水的酸堿度(pH值)穩定,則水中營養鹽可利用性高,有利於浮遊植物如藻類的穩定生長。

總堿度高,水中的重金屬如銅、鋅的毒性降低。在蝦病流行季節或雨季,池水總堿度最好調高到120-150mg/L。

育苗用水的總堿度最好調高到120mg/L以上。

總堿度偏低時可使用白雲石粉2畝/包,或使用小蘇打10斤/畝,少量多次地調至到80-150mg/L為佳。

10、總硬度:大多數淡水魚、溫水魚適宜的總硬度在50mg/L左右,海水養殖通常在80-120mg/L。

硬度與堿度關系密切,但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以毫克升CaO的形式來表示時,總硬度值通常和堿度值相似,因為大多數在天然水體中,堿度的構成成分主要是鈣、鎂的碳酸鹽。

通常來自碳酸鹽的硬度被稱為臨時硬度—水煮後就沉淀;來自非碳酸鹽的硬度—如硫酸鹽、鹽酸鹽、硝酸鹽及矽酸鹽的硬度稱為永久硬度,盡管它們在日常硬度中的比例很小,如果水體的硬度有永久硬度構成,那麼,水體中的堿度就很低,如果水體堿度主要有碳酸鹽的鈉、鉀構成,那麼水體的硬度就很低。

1個德國度(CaO)=10mg/L=10ppm

11、總鐵: 根據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水體中鐵限量值為0.3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