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剝繭——

是厘想理論拓展系列的目標

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

幫助同學們串聯不同文化的

建築思想和藝術風格

並能借鑒歷史經驗

以此提高設計的文化意識

今日帶來系列概述部分

官式古典建築譜系

理論拓展往期推薦 more

(1)絲路與前伊斯蘭化的西域建築(中亞-印度)

A 石窟寺

中亞(今阿富汗境內)-西域(新疆)-南北朝傳入、北魏盛期-唐末基本中國化。

B 三種類型

塔院型:(印)支提窟:以塔為窟的中心、將窟中支撐窟頂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

佛殿性:佛殿窟;

僧院式:毗訶羅窟(精舍窟)(早期)(較少,敦煌285窟)。

△麥積山石窟

(2)漢地的佛教建築

A 佛寺:僧伽藍(Samgharama)

又名精舍、道場、佛剎、伽藍、蘭若、叢林等。

1. 佛三寶VS 佛寺建築

佛 VS Buddha-浮屠、浮圖;Stupa-窣堵坡、Thupa塔婆;Chaitya-支提、招提、制多。

法 VS Vihara-法堂、講經堂。

僧 VS 僧舍。

2. 佛寺的演變

過程:以塔為中心(漢初期)——塔殿並重——以佛殿為中心(塔從寺院前部退至佛殿之後)

印度:最重要的是塔:賈馬爾格力伽藍、塔科特依巴哈伽藍;

日本:殿和塔並重:塔院——佛殿——僧院;

漢明帝: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東漢以來)——東漢洛陽白馬寺;

北魏孝文帝:前塔後殿——永寧寺以來長期延續的佈局方式;

唐以後:以殿為主——尤其是兩宋以來,《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佛寺變化轉折的標志);

兩宋:伽藍七堂,塔已經不是重要位置;

晚期:城市化,大軸線;

清朝:承德外八廟。

B 佛塔,窣堵坡,Stupa

埋葬佛骨的佛塔是佛陀的化身和象征,佛塔梵文Stupa。中國最初以佛陀(Buddha)的譯音“浮圖”、“浮屠”代表窣堵坡。

1. 分類與形狀

樓閣式塔、密簷塔、單層塔、喇嘛塔、金剛寶塔;隋唐多正方形,隋唐後多多邊形,八邊形為主。

2. 演變

桑奇大塔——犍陀羅(Gandhara)時期,層數增加,傘蓋——中國樓閣塔——日本保留瞭東方化的藝術形態和意義(剎),法隆寺五重塔。

①桑奇大塔

大約建造在公元前1世紀,貴霜王朝以前的孔雀王朝,在印度大乘佛教興起之前

形態構成自上而下為基座和半球形的覆缽(Anda),覆缽之上以平頭(harmika)和傘蓋(或相輪,chatra)形成所謂“剎”(lakasata),下部與窣堵坡內的中心柱相連,象征著連接上下三界的“宇宙之柱”(yupa)

塔剎是佛塔最重要的部分,古印度在建塔前先有表基立剎的儀式,因而塔剎在塔身建成前已成為佛寺的標識,約在公元1世紀以後在西北印度大乘佛教興起,可以進行偶像崇拜,塑造佛的雕像,因此塔剎不再是唯一代表佛像的方式

△ 桑奇大塔

②犍陀羅(Gandhara)時期:

公元一世紀前後,貴霜帝國的統治中心犍陀羅地區出現瞭希臘-印度風格的窣堵坡(方形或矩形基座,上有供奉佛像的盲券龕和壺門,覆缽縮小,基座與覆缽間增加圓柱形連接體);樓閣式的窣堵坡(逐層有壁柱,柱間有盲券佛龕,頂部立小窣堵坡)。

△印度庫特佈高塔

③中國的佛塔演變

佛塔傳入後,經歷朝的轉型變化,除樓閣式塔外,還有密簷塔、單層塔(亭閣式),金剛寶座塔和喇嘛塔等多種變體,特別是樓閣式塔,在西域同類佛塔祖型啟發下,結合中國固有樓閣建築在結構、裝飾和材料上的特點,從而創造瞭中國佛塔系的木塔、磚石塔、磚木混合塔等。

△ 應縣木塔

(3)胡氣對漢地建築的濡染

1. 起居方式的變化——魏晉南北朝,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從而引起室內空間高度的變化。

2. 須彌座——南北朝以後有,最早用於佛座、佛塔之下,漸也用於建築之下(主要用於等級較高的建築,低者仍用普通臺基),直到唐代須彌座的輪廓都至為簡單,至宋代盛行。宋代束腰較高,有的具有兩層束腰,花式復雜,是裝飾的重點;清代束腰短,花式簡單,鬥拱排佈繁密。

3. 梭柱——南北朝,河北定興義慈惠石柱。

4. 琉璃瓦——北魏從阿富汗傳來,唐朝剪邊(屋簷的屋脊和簷口使用),宋朝大量使用,元明清滿鋪。

5. 唐草紋——S形構圖。

6. 屋頂的裝飾——摩羯魚(印度)到中國演化為鴟吻。

△胡氣對漢地建築的濡染

(4)伊斯蘭文化(公元10世紀以來)的建築

伊斯蘭教建築內部裝飾:繁瑣,與洛可可相似。基本沒有人物、動物,以植物花卉和阿拉伯文字為主的圖案。穹頂無支模砌法從西亞到中亞有連貫性,新疆維吾爾穹頂與之基本相同。

A 背景

①9世紀回紇南遷建喀喇漢王朝(黑汗王朝),突厥語族文化與悠久的當地栗特文化融合;

②10世紀喀喇汗王朝皈依伊斯蘭教,改建轄區佛教建築為伊斯蘭建築;

③經過蒙古征服、帖木兒帝國統治、地方維吾爾族統治者割據等變遷,16世紀完成全部伊斯蘭化,17-19世紀新疆和境外中亞地區留下不少伊斯蘭建築經典;

④最早到中國來的伊斯蘭教是從海上來的,中國沿海城市(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

B 伊斯蘭建築三大類型

①清真寺(禮拜寺),Masjid(Mosque);

②陵寢(拱北),Mazza(Mausoleum);

③經學院(Madalas)。

C 建築實例

由維吾爾族大文學傢穆罕默德·喀什葛裡(約1008-1105)撰寫的《突厥語大辭典》,涉及語言、文學、民族、民俗、歷史、宗教、天 文、地理、數學、醫學、哲學、政治、經濟、動植物、礦產地質等諸多方面,堪稱11世紀突厥人社會生活 的百科全書。

①烏茲別克斯坦佈哈雷卡梁尖塔,1127年

與卡梁清真寺和美裡阿拉伯伊斯蘭學校組成卡梁建築群,位於烏茲別克斯坦佈哈雷吉斯坦廣場。卡梁尖塔是廣場上最古老的建築,由我國唐朝范圍內地方政權喀喇汗王朝阿爾斯蘭汗修建,其王朝的東都就是現在的新疆喀什,此後900年間未經歷過一次修整。

△ 卡梁尖塔

②新疆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1442年

中國最大的清真寺。

△艾提尕爾清真寺

③阿帕霍加墓,即香妃墓,1640年

“麻紮”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參拜之處”,指的是聖徒的墓地。中間一個穹頂,四角四個米納勒獨立存在。米納勒,即宣禮塔、光塔、邦克樓,穹頂有刮釉瓷磚。傳說,埋葬在這裡的霍加後裔中,有一個叫伊帕爾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香妃”。死後並葬於阿帕霍加墓內,因而人們又將這座陵墓稱做香妃墓。不過據考證,香妃並沒有葬在這裡,她確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東陵的裕妃園寢。

△香妃墓

④印度泰姬陵,1653年

伊斯蘭最美的建築,突厥人設計,也就是土耳其人。

△泰姬陵

⑤蘇公塔(吐魯番額敏塔),1778年

清代初年所建,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古塔,生土磚建造。

△蘇公塔

D 中國的伊斯蘭建築:最早到中國來的伊斯蘭教是從海上來的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創建的四大著名清真寺。

①廣州懷聖寺(光塔寺),627年

現該寺由寺門、望月樓、水房、長廊、碑亭、客室、禮拜殿和光塔組成。

△懷聖寺

②泉州聖友寺(清凈寺/麒麟寺),1009年

整體為石構建築,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具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留存主要建築為門樓、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 聖友寺

③杭州鳳凰寺,1281年,元朝遺物

創建於唐朝(618—907),宋時(960—1279)被毀。元代(1281年)著名伊斯蘭教人物阿老丁開始重修,明代(1451—1493年)期間再次擴建重修,最終形成鳳凰寺的建築群規模。1646年,清朝政府下令再次重建,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鳳凰寺

④揚州仙鶴寺(清白流芳清真寺),1265-1274年

始建於南宋咸淳年間,相傳為波斯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普哈丁創建。占地面積僅2.3畝,建築物佈置采用非對稱的院落式凹,區劃分明,按照仙鶴的體形來佈局。

△仙鶴寺

(1)從“當地”到“中國”:早期基督教建築與一種中國樣式的產生,1870s-1925

△貴陽北天主堂(聖若瑟堂),1876

△上海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原聖約翰大學懷施堂),1894

△金陵女子大學100號樓,1923,亨利·墨菲(Murphy)

△北京協和醫學堂,1917-1921,何士(Harry Hussey)

△燕京大學校園規劃,1921-1926,亨利·墨菲(Murphy)

“舊瓶裝新酒”——一個聰明的旁白,鮮明地凸現瞭我們正在燕京大學的工作,那就是采用舊的中國建築樣式,加上新的加強混凝土施工技術。但是換一個角度,我們也許可以稱它作“新瓶裝舊酒”——因為我喜歡把我們對於中國建築的轉適(adaption)想作是:像燕京這樣的機構奉獻給中國的嶄新教育,被舊的佈置裝點著……過去時代那些偉大中國匠人遺留給我們一些最好的舊建築,我越是深入探究它們的美麗,豐富和尊嚴,我就越有把握,我們的努力中的耗費和煩擾是值得的,因為我們正把這些美妙絕倫的藝術從考古學的興趣變換為活生生的建築,我們正為中國、為世界保存他們輝煌的遺產。

The Adapt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ineers, 1926,7(3): 37

中國建築的五大特征

Five Essential Feature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佈局有序,Orderliness of arrangement

建造直白,Frankness of construction

厚重基座,Massive masonry base

反曲屋面,Curving, up-turned roofs

五彩配色,Gorgeous colour

(2)國傢建築形式的誕生,1925-1937

A 中山陵,呂彥直,1925-1931年

來源:

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3/1310.htm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去世,遵其遺囑葬於南京。1925年5月16日,葬事籌備委員會登報公佈征求陵墓圖條例,截稿時間為9月15日。在“陵墓懸獎征求圖案條例”中,對陵墓設計提出瞭要求:

1、“祭堂圖案必須采用中國古式而含有特殊與紀念之性質,或根據中國建築精神特創新格,容放石槨之大理石墓在祭堂內”。

2、“墓之建築形式不得與祭堂建築太相懸殊,墓室須有防盜之銅門”。

3、“祭堂應建於海拔175米高坡上,四周應有充分空間,遇火警時不致延及祭堂。堂前應有可立5萬人之空地,備舉行祭禮之用”。

另外還要求,一切建築均用堅固石料及鋼筋混凝土,不得用磚木之類的材料。建築總費用30萬元。

看到征求陵墓方案的消息後,呂彥直立即到葬事籌備處報名應征,領取瞭12幅墓地地形照片和2幅紫金山地形標高圖。

1925年9月20日下午2時,孫中山傢屬宋慶齡、孫科和葬事籌備委員林煥廷、葉楚傖、孔祥熙、陳去病等舉行聯席會議,對收到的海內外40餘件設計方案逐一進行評判,一致認為:“呂彥直之設計圖,結構精美雄靜,一望令人生淒然景仰之情,墓在祭堂後,合乎中國觀念,所有設置均適合所征求諸條件,樸實堅固,堂中多色玻璃及幾線陽光透入,尤有西洋之餘風,形勢及氣魄極似中山先生之氣概及精神。”

△中山陵

B 廣州中山紀念堂,呂彥直,1931年

一座八角形建築,外形莊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呂彥直巧妙運用瞭建築力學的結構原理,采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跨度達71米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

△中山紀念堂

C 首都計劃,“建築形式之選擇”, 1929

政治區之建築物,宜盡量采用中國固有之形式,凡古代宮殿之優點,務當一一施用。至於商店之建築,因需用上之必要,不妨采用外國形式,惟其外部仍須有中國之點綴。住宅則無須擇取宮殿之形狀,隻於現有優良住宅式樣,再加改良可耳。

△首都計劃

D 大上海計劃,“上海市政府征求圖案”,1930年

大上海計劃又稱新上海計劃,是南京國民政府為建造新上海市,打破上海公共租界與上海法租界壟斷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計劃。

△大上海計劃

△舊上海市政府大樓,董大酉,1929-1933

(3)中國傳統建築的歷史化與法則化,1930-1946

A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林徽因,1932

木造結構,我們所用的原則是“架構制”:屋頂-鬥拱部分-臺基-平面佈置。

△南京中央博物院,1935-1948年

中國式之建築,遼宋風格

B 一種“中國樣式”的形成過程

融合式-適應性復興-中國古式-中國固有之式-中國式之建築;

地方樣式-清宮殿式-遼宋風格;

中國元素+西方元素/中國元素+西方法則/中國元素+中國的法則;

文化融合-傳統復興-對國傢未來的構想。

(4)近代的餘脈:政治、文化、個體

國父紀念館,王大閎,1965-1972年

中正紀念堂,楊卓成,1976-1980年

香山飯店,貝聿銘,1965-1972年

(5)摩登上海與Art Deco(裝飾藝術派、裝飾藝術風格、摩登裝飾藝術風格)

A 外灘

半殖民時代的,西化的中國城市,今日看到的上海是2、30年代摩登時代的外灘。

B 三期立面

①一期外灘:1840年左右,二層樓外廊式;

②二期外灘:1860年左右,英國府邸式;

③三期外灘:1920年左右。和平飯店——77m(最早:非純粹Art Deco,有新古典主義,哥特復興手法)。

厘想課程咨詢

厘想考研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