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都知道中庸,那子思是誰呢?

澹台无竹 2024-09-25 10:44 4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子思是誰呢?

戰國時候的人,孔子的孫子,子思也就是孔伋。曾經向曾子學習,然後又是孟子的老師。

像他的爺爺孔子一樣,子思也是一代先賢。是大聖賢就必須立德立言。子思的作品是《中庸》。

相傳《中庸》摘錄自禮記的一部分。但這起碼也是子思發現瞭它的價值,然後把它摘錄出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三字經》評價中庸是中不偏,庸不易。我們做事情的時候要不要太過偏激,也不要太過於消極。做事情經常至於中正,不要經常變化。

隻是作為當時的聖賢,肯定會有當時的諸侯向他請教。 下面是記載於《資治通鑒》裡子思的兩個小故事。

子思曾經向衛候推薦茍變。衛候不同意,說“他這個人愛占小便宜。曾經白吃人傢的兩隻雞,而不歸還。”誰能沒有一些小錯誤呢?不要因為他的一些小小的過錯而錯失瞭一個大將。要用她的長處。木匠在選材料的時候,看見十尺長的良木,如果有一個段腐爛,也會選用。因為一小節腐爛,不影響他的大的利用。衛候同意他的話。

子思說:衛候現在隻喜歡聽好話,而且他手下的一群大臣也都是善於阿諛奉承的。這樣長期下去,衛國將有麻煩。

可是,為什麼他的手下會有一幫這麼阿諛之人?主要也是因為衛侯沒有定做到領導者的本分。作為領導,就應該講究是非對錯。往往是領導者喜歡什麼,下面的人就做什麼?

《三字經》:三剛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君臣之間要講義氣。“君則敬,臣則忠。”

不愧是一代先賢,敢於直言。為何有瞭什麼錯誤,他都敢於說出來。而我們一般人受限於利益,都不敢說出真心話!我們都傾向隨大流,似是而非。做事情很少考慮對錯,即使考慮瞭,做選擇時,也不會做出正確的!

和他手下一幫阿諛的大臣,這個事情一般人也都能看清楚。隻有衛候不知道。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假裝睡覺,是因為他不願意改變。也許他不知道,隻聽好話的缺點。也許他曉得這其曉得這其中的厲害,但他沒有改變的這個能力。他被手下的大臣蒙騙,也是因為他喜歡聽好話。長大成龍抓到瞭他的缺點,分享他國傢的權利。

中庸這個思想,在歐洲其實也是很早就存在。古希臘,會有城邦共和制度。也是中庸思想在政治層面的起現。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誰都有缺點,隻要他的缺點不影響大局就好。歐洲人很欣賞斷臂的維納斯。因為殘缺是一種美,是一種真實!

人們要不斷的學習,不斷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