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的發展國情下,人民的生活也逐步從效率轉向質量,所以未來的方向中質量是個不可忽視的要素,生活質量的提高主要現在我們直觀的綜合感受,並非單純的房屋質量這些裝修質量這些。

所以,這裡要引入一個詞——居住舒適度。下面我們將會從采光質量、空氣質量 、噪音程度、健康角度、心理學要我覺得角度五個維度進行評比解析:

一、采光程度:

在買房過程中很多人會關註留心采光問題,會發現很多低層在冬天有是沒有采光的,有的甚至是全天都沒有光,但具體選房又沒有一個自我標準。試想一下如果你夏天買的房子沒有註意采光問題,買的是底層,正好小區冬天暖氣跟不上,室內溫度上去不去,再加上冬天全天無光,室內陰冷,那很不幸,你的身體將很可能會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時間常瞭還可能會患上一些疾病。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

我們有什麼辦法在夏天瞭解冬天的采光情況呢?

我們按實際采光角度測算一下,這裡按照正午直射角度:

我們中國從地理角度大致處於北緯20-50。大連處於北緯40度附近,按照太陽直射角度計算全年中冬天太陽直接角度和夏天太陽直射角度可以大致得出:

夏天直射角度:90-(40-23)=73°

冬天直射角度:90-(40+23)=27°; 依據地理學以及三角形數學計算,這裡不做展開。

計算得出:冬至日正午采光時:樓高:樓間距>=1:2的程度(註:此為冬至日日照角度實際正午采光的程度計算,非專業測算,僅供參考)

按《國傢住宅設計規范》,普通住宅層高不宜高於2.8米,臥室、起居室的室內凈高不應低於2.4米。

國傢規定:房屋前後間距:普通小區居住用房可以用:樓高:樓間距=1:1.2比值計算。按照國傢規定以冬至日照時間不低於1小時為標準。

從這裡可以看出,國傢規定和實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們這裡按上1:2計算,以50米樓間距為例,按照國傢標準計算得出樓高小於41米,大概是15層左右,但大傢都知道實際情況不一定是這樣;按照實際上述冬至日日照計算得出50米樓間距采光樓高大致為25米(9層)左右,也就是說從南向樓頂樓開始從上往下數數9層,再下面的樓層是存在正午采不到光的情況。

國傢規定是及格線,根據計算由於緯度的原因,緯度越高離標準差距越大,越低於及格線;另一方面現實中很多開發商建設樓房橫向錯開,規定標準達到瞭,然而實際樓間距由正面轉為斜向,開發商進一步壓縮樓間距,致使實際可能中層樓都采不倒光。可以想象一下,高層陽光明媚和中低層陰暗潮濕會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影響你的心情,情緒,生活等等。

註:我們這裡測算的方向是從舒適度,要我覺得感受角度去測算的,非正規標準,僅作參考!

註:圖片來源於作者

二、空氣質量:

通風一直是我們特別關註的一項基本條件,一般條件下,空氣流動是由溫度,氣壓決定的,空氣流動一般由低溫,高壓區域流向高溫,低壓區域。我們城市周圍的空氣流動是有以下兩個循環影響因素:城市內和郊區之間,近地面和高空之間。

城郊:

白天:城市氣溫高氣壓低,郊區氣溫低氣壓高——郊區向市內流動

晚上:城市氣溫低氣壓高,郊區氣溫高氣壓低——市內向郊區流動

地面與高空:

一般條件下,氣溫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約降低0.6度,近地面溫度高,氣壓低;高層溫度低,氣壓高,空氣流動由地面吹向高空,這就是對流層。所以日常生活中近地面層空氣中的污染物和粉塵向高空移散,從而減輕在大氣低層污染程度。

重要的是有一個峽谷效應是現在城市很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峽谷效應”的影響(“峽谷效應”指的是周邊有公交幹道或工廠、以及高樓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風的作用下,含有灰塵的氣流不是平穩移動、而是在高樓之間的某個區間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隨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這個“高度”,大概在30米左右,也就是8-11層之間。

“其具體高度受諸多方面因素影響,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市區甚至不同小區都有差異。這跟灰塵密度、周圍建築高度和氣流湍流特性都有關系,這就表示,實際情況中沒有統一的數字劃分概念,也不能一概而論。很多密集的小區高層住宅的中間位置有一個“污染物高密度區域”。區間大致在8-11層之間灰塵會逗留其間,在此區間,居民會與灰塵“同呼吸共命運”一段時間後“再見”。因此住在這一層的居民不適合長時間開窗通風。大傢買房時也盡量避選這一區間。如果很不幸你在這個區域,建議你可以上網看看空氣凈化器。

綜合各方面因素,高層選樓層盡可能避開8—12層這個區間樓層,在7層以下及12層以上,避開灰塵懸浮區域,一樓空氣中鉛等重金屬集結(一般懸浮在2米以下),影響老人、小孩的呼吸系統。當然選樓層也不能一概而論,具體還得看項目所處區域的大環境、周邊的建築密度、空氣擴散速度、有無污染源、綠化程度等情況而定。如果情況實在復雜,你也可以看看樓外觀的幹凈程度。

註:圖片來源於作者

三、噪音程度

認為住得高點就遠離噪音的想法是錯的。

現在一般人認為:樓層越高越好,因為高層視線好,噪音小。但是有研究得出結論,高處景觀好,但並不是越高噪音越小,聲音是往高處走的。所以現實情況是:樓層越高的,噪音越大。(目前沒有上限數據,不排除到達一定高度就減弱的可能,但以現在一般高層為32層來說是如此。)

一方面,樓層越高,噪音接受范圍越多廣,接受噪音源越多,噪音越大。

另一方面,低樓層很多直達的噪聲源被其他建築遮蓋瞭,噪聲小;往往一層最小。

註:圖片來源於作者

如果噪聲主要來源隻有一條馬路,情況會有所不同,往往1層最小,11層最大,再向高層逐漸變小。因為地面反射的緣故或有對面建築反射,往往造成高層建築中部噪聲最大,再高時由於聲音的距離衰減聲音會變小。高層建築的交通噪聲隨高度的變化與道路、周圍建築群有很大關系。

註:圖片來源於作者

一些研究者經過對中低頻噪聲對不同樓層影響程度的研究中發現:中低頻噪聲對低層的影響要比高層更加嚴重,其特點是頻率越低影響程度就越大。

而城市中橫向的噪音的影響因素也是比較多,國道、商業街也是影響因素,還有區域工廠的影響因素,都值得重視!

給出以下幾點建議:有研究者經過大量的工程實踐也發現

來自路面的噪音:很難從根本上改變,但能通過更換雙層中空隔音玻璃來解決;

厚重的、多孔的窗簾能幫助吸音,佈藝窗簾就是不錯的選擇。

來自左鄰右舍的噪音:通過粗糙墻面或選用吸音壁紙來分散噪音,達到減噪的目的。

樓上樓下的噪音:可以考慮鋪設實木地板或是厚重的地毯。

四、健康角度

首先,是樓房的排風口,因為排風口都設在高層,所以對高層的住戶有一定影響。

然後,鋼筋混凝土結構迫使來自電器設備的電波沿著樓房循環,相當一部分是往上走,直至頂層,所以,高層居民更容易出現頭疼癥狀。

此外,高層在獲得采光以及相對較好的空氣質量的同時,也不利於某一部分人,空氣相對稀薄,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容易產生不適癥狀,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心絞痛、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所以選擇高層樓房時更要謹慎。

註:圖片來源於作者

有教授研究發現,久居高樓對兒童的生長發育也非常不利,會導致他們不愛活動、性格封閉等。外國有研究結果顯示,住16層以上的兒童比住1層的兒童反應要遲鈍得多;住在低層的兒童有80%,4歲時會穿衣服,而15層以上的同齡兒童隻有50%能做到。

五、從心理學要我覺得角度(感觀角度)

首先我們橫解析個人的感受和樓房各方面屬性息息相關個,其中單項屬性會直接影響某方面感受,綜合在一起就會直接形成整體感觀,我們來透析一下這幾個屬性:容積率、得房率、綠化率、是否封閉、人車分流、生活便利程度。容積率換個詞就是小區的安靜和熱鬧;得房率就是傢居是否寬敞;綠化率就是小區面貌氛圍;是否封閉就是安全程度;人車分流關系比較大,直接影響小區地上活動空間,比如兒童滑梯,年輕人健身跑道,老人下棋娛樂這些活動空間是否能有;生活便利就要看周邊基本生活需求的商鋪情況瞭。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

縱向:高層樓層過高也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影響,身居高層的人容易產生一種“根基不穩定”的感覺,經常會感到內心壓抑,在高樓林立的小區中行走,人也會產生壓抑感。

多層住宅,選擇樓層可以考慮4-6層,高度適中,采光和通風都非常好,而且噪音也不大。長期住在這三個樓層裡面,對健康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所以這三個樓層被大傢稱之為“健康層”。

裝修方面由於個人喜好,風格,因人而異,這裡不做細究,另篇幅原因,以後可能會單獨出一篇。

綜合上述,各方面優劣並不比一致,正如那句話,“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不過總有例外,因為每套房子的實際情況並不一樣,個人的實際情況和接受程度也不相同,所以九全九美還是有可能的,多維度考察並不是無用的,相對的突出某一方面價值適合一部分人的情況,比如同樣的價位可以買一套多個屬性上乘和隻要裝修這樣的單一屬性突出,但其他屬性也不能太差,是不?畢竟涉及我們的日後乃至終生的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質也是每個人的追求之一,我們掙錢幹啥?….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