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問題:意識和物質的關系

首席大法官 2024-09-13 14:44 9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本文要探討的大問題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那套經典的“標準答案”——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在中學考試回答簡答題的時候,即使你什麼都不知道,先把這句話懟上去,總能得個幾分。甚至到瞭大學,有同學回答社科問題還是習慣性地先亮出這句話,大學老師都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

本文旨在更細致地探討這個哲學的基本問題,來掰扯清楚這其中的道理。除瞭因為這個基本問題本身的復雜性,還因為,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也為回答其他一些哲學大問題奠定瞭基礎,比如自由意志問題,強人工智能問題,自我同一性問題,以及靈魂不朽問題等等。

本文將會介紹七個哲學派別對於該問題的理論:實體二元論、副現象論、行為主義、同一論、消除論、功能主義,以及屬性二元論。

1. 實體二元論

物質和精神各自都是獨立而自在的實體,人的精神是獨立於物質而存在的。

實體二元論者的核心觀點如下:

1. 物質是獨立而自在的實體。

2. 精神也是獨立於物質而自在的實體。

3. 物質和精神這兩種實體就是各自獨立並且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

註:所謂的實體,簡言之,就是獨立自在的本質性的東西,它的獨立存在性不需要依賴別的事物。

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17世紀的法國哲學傢笛卡爾,作為一名數學傢與物理學傢,笛卡爾秉持著一種機械論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是指,世間萬物都是基本粒子在基本作用力下遵循著物理法則而運動的產物,簡言之,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這樣的世界觀不僅能解釋眾多物件如桌子椅子石頭等的性質與運動,對於人的身體,也會被認為無非是一臺復雜的機器,我們的器官骨骼和血液無非是這臺復雜機器的組成部分。

但是,笛卡爾認為,唯有一樣東西是這套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所無法解釋,那就是人的精神現象,也就是人的意識。

關於這種唯物主義對於精神現象的不可解釋性,笛卡爾給出瞭以下兩條理由:

1. 因為機器無法全然具備人的創造性的語言能力,機器能做的僅僅是存儲然後輸出,卻無法創新地輸出新內容;

2. 另一方面是因為機器無法像人一樣靈活多變地去處理不同的事情,厲害如AlphaGo這樣的AI能做的也僅僅是單方面地下圍棋。

所以,笛卡爾認為,人類的意識是無法被唯物主義完全解釋的。

此外,關於精神的獨立實存性,笛卡爾還給瞭一個王牌論證——我思故我在。

這套論證的初衷是為瞭尋找不可被懷疑的知識確定性。在電影《黑客帝國》中,很可能我們就生活在黑客帝國的虛擬世界裡,這在邏輯上完全是可能。所以我們眼前的世界,包括各種科學知識、數學知識,都是可被懷疑的。但當我們懷疑一切的時候,唯一不可懷疑的就是這份懷疑本身,因為如果我們懷疑我們的懷疑,我們仍然還是在懷疑的,這份懷疑本身是擁有不可懷疑的確定性的。而懷疑等價於思考,思考必然需要一個思考者。所以當我們懷疑的時候,我們就必然存在瞭。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論證說明心靈是獨立於物質而自成一體的。自此,笛卡爾認為,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實體,一種是物質實體,它的屬性就是廣延,廣延的意思就是占據空間、有長寬高的意思,簡單說也就是能看得見摸得著;另一種實體是心靈實體,它沒有廣延,也就是看不見摸不著,它的屬性是思考,這兩種實體井水不犯河水,各自都是獨立實在的。

而笛卡爾的這一套論證也是很符合人們的直覺與常識的。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中當然有很多物質性的東西,但我們同樣也會認為精神性的東西也是實在的。比如說在戀愛當中,很多人會問對方:你到底是饞我身子還是喜歡我的靈魂?我們的上述常識也在印證物質和精神兩種實體的各自存在。

對實體二元論的批評

對實體二元論的主要批評集中在物質與精神實體的交互性這個問題上,該問題集中體現在瞭人身上。對於人來說,我們既有物質性的實體,也有精神性的意識。如果物質和精神是互相獨立的實體,那實體二元論能對這兩種實體的相互影響關系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嗎?

比如說,你現在正在閱讀這篇文章,這是一個物理事件;這個物理事件會導致一種心靈狀態,就是看瞭之後你覺得很開心;這種開心的心靈狀態又會導致另一種心靈狀態,就是你產生瞭給這篇文章點贊收藏轉發的想法,而這樣的心靈狀態又會導致另一種物理事件,就是你真的點贊收藏轉發瞭這篇文章。問題就是,物理事件是怎麼引發心靈狀態的?而心靈狀態又是怎麼導出物理事件的呢?

我們知道,物理世界是符合質能守恒定律的,物理世界裡的因果關系必須閉合在物理世界裡。如要引發如何物理實體的運動,那其源頭也必然需要一個物理實體。如果精神和物質是兩種互相獨立的實體,那一個非物理性的精神實體怎麼能夠導出一種物理性的物質實體呢?實體二元論在這裡碰到瞭巨大的困難。

其實,心身交互的難題在笛卡爾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瞭,當時笛卡爾有個讀者迷妹,是波西米亞的伊麗莎白公主,她讀瞭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以後很迷笛卡爾,但是伊麗莎白公主天資聰穎,一眼就看出瞭其中的問題,她就寫信問笛卡爾:人的精神和人的身體到底是怎麼交互的?

笛卡爾一開始想用重力與物體的關系來類比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但這是不成立的,因為重力具有物理屬性而精神實體的物理屬性是被笛卡爾自己排除掉的。而後笛卡爾又想訴諸松果腺來解釋上述交互問題,笛卡爾認為我們人體中行使靈魂功能的不是整個大腦也不是心臟,而是一個大腦中叫松果腺的東西,它能處理物質與精神的交互關系。

可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通過生物學認識到松果腺根本沒有笛卡爾所聲稱的交互功效,所以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終究還是無法對物質與精神的交互問題給出一個好的解釋。這也是他給後世無數哲學傢挖的一個巨大的坑,也就是哲學中著名的心身問題(Mind-Body Problem)。日後的心靈哲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填笛卡爾挖的這個坑,也是在回答伊麗莎白公主對笛卡爾的這個疑問。

上述交互問題的產生,本質上是因為笛卡爾堅持一種二元論,把物質和精神隔絕開瞭。後世哲學傢普遍認為,我們必須舍棄二元論,必須回到一元論。在笛卡爾之前的一元論大多是唯心主義的,例如通過訴諸柏拉圖的理念和基督教的上帝來統攝精神和物質。但自笛卡爾之後就是科學革命後的世界瞭,當前主流的科學傢和哲學傢都是遵從唯物主義的,或者用學界更通用的一個詞,叫做物理主義。

物理主義簡單說就是,這個世界上真實存在的事物都是以物理學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能夠描述清楚的,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的意識現象用物理主義來描述的話,都是可以用諸如腦神經、分子、原子和量子等物理概念可以全然描述清楚的。

而下面的問題就是,既然堅持物理主義的哲學傢和科學傢主張物質決定意識,那麼他們就要面對一個難題:意識這種心靈狀態,是怎麼樣由物質性的事物派生出來的,這種派生的機制是什麼?這便是後世哲學傢和科學傢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副現象論

人的心靈狀態是物質運動而產生的副產品,心靈狀態本身不會引發新的事件。

在解釋副現象論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所有物理主義者在解釋意識這樣一種心靈狀態時所必須遵循的兩條準則:

1. 物理因果的封閉性,也就是一個物理事件的引出必然需要有前置的物理事件,隔空發功這種事是不能有的。

2. 物質決定意識,也就是意識是物質派生出來的產物,須用物理主義的科學語言來描述意識這種現象,不能訴諸科學外的神秘兮兮的東西。

基於上述兩條準則,物理主義者要做的就是用科學語言來解釋人的心靈狀態,也就是在如下等式的等號右邊填上物理主義的科學語言。

心靈狀態 = 物理主義描述

對於副現象論者來說,他們會給等號右邊填上:

心靈狀態 = 副現象

什麼叫副現象?英文是by-products,就是副產品的意思,就好像火車所產生的煙、滾過桌面的臺球留下的影子,或者新鞋子所發出的吱吱聲,煙、影子和吱吱聲隻是副產品,副產品對系統的運作不發揮任何作用,它們隻是伴隨性的產物而已。

比如,你閱讀到這篇文章,這是個物理事件,然後你內心感到很開心,萌生瞭點贊轉發收藏的想法,這些開心和想法是精神性的,隨後你便點贊轉發收藏瞭這篇文章,這又是個物理事件。副現象論者會說:這個世界上真實發生的就隻是上述中的物理事件,而那些精神性的心靈狀態都是這些物理事件的副產品,這些副產品完全不影響物理事件的發生。所以副現象論者對這個例子的描述就是:你看到瞭這篇文章,這引發瞭你的大腦的活動,然後這個大腦活動引發瞭你點贊轉發收藏的動作,這些都是物理事件之間的傳導關系,而你內心感到很開心和你點贊轉發收藏的想法,都隻是副產品,完全不影響上述物理事件的發生與傳導。

副現象論的方案就避免瞭打破物理因果封閉性的特異功能式的隔空發功,而且也遵守瞭物質決定意識的信條。

副現象論者會認為,所謂的意識和精神活動,基本等同於無用的精神污染。比如,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會每天都對生活進行反省與思考,然後在依循自己思考後的想法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吃飯、上班、摸魚、下班、談戀愛、生孩子,不都是依照生活的慣性按部就班地過完每一天嗎?在此意義上,我們和一個沒有任何想法,每天該幹啥幹啥的機器人也沒什麼區別。如果說有,那唯一的區別就是,我們腦中會多出一些精神污染的副產品。

這就是副現象論,簡單總結,人的心靈狀態是物質運動而產生的副產品,但它本身卻不會引發新的事件。

對副現象論的批評

對副現象論的第一種批評意見來源於它極端的反常識性。比如說你點贊收藏並轉發這篇文章,我們直覺上就是覺得我們是因為感受到瞭閱讀時的開心才會引發點贊收藏轉發的動作。再比如說,假設你有一個男/女朋友,他/她對你很好,每天等你下班以後給你做香噴噴的晚飯,你非得說他/她對你很好並不是出於內心對你的愛意,你非得覺得人傢跟一個沒想法的做飯機器人沒什麼區別,這戀愛還怎麼談?

當然,你要是覺得這種單純訴諸常識的批評不夠有力的話,還有一種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做出的批評——副現象論違反瞭自然選擇的節儉原則。

百萬年以來,大自然讓人類演化出瞭能夠產生心靈狀態這麼一種大腦的性狀,而副現象論者居然聲稱這來之不易的心靈狀態完全無用。要知道,我們人腦的能耗所有哺乳動物裡面能耗最高的,人腦的質量隻占整個身體的5%,但能耗卻占瞭20%,其中很大的能耗就是用來進行意識活動的。如果這些想法的產生是完全無用的,隻是副產品的話,那為什麼千百萬年的自然選擇要篩選出這麼一個沒用但卻能耗巨大的性狀呢?它要是真沒用的話,不早就應該被自然選擇淘汰瞭嗎?

所以說,副現象論者的論調是采取瞭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填笛卡爾挖下的坑,他們通過假裝看不見精神和想法所能起到的作用,聲稱這些隻是無用的副產品,以此保持物理因果的封閉性。這種論調似乎也無法把心身問題這個坑給填上。

3. 行為主義

精神和想法就是黑箱,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應該隻看輸入和輸出兩端的物理事件。

行為主義者的核心論調是,我們要擯棄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上學預設,笛卡爾聲稱有個東西叫心靈實體,可是根本無法被我們所找到,所以我們不應該通過諸如此類的預設來解釋人的精神。我們應該從那些可被觀察與測量的事物入手,也就是人的行為。簡言之,就是咱們中國人說的——論事不論心。人心隔肚皮,想法捉摸不定,那我們就看行為上是怎樣的。

所以,行為主義者會給心靈狀態等式的右邊填上:

心靈狀態 = 行為傾向

舉個例子,有人和本欄目主編夏老師說,每次看完《大問題Dialectic》節目,都發自內心地喜歡夏老師,心裡有小鹿亂撞的感覺。如果夏老師是個行為主義者,聽到這話他就會眉頭一皺,問道:這發自內心的喜歡是由多喜歡,小鹿亂撞是怎麼撞的?能裝出多少牛頓的力?能把手機屏幕撞碎嗎?對這個節目的喜歡要以一種所有人都能測量的方式體現出來,比如應當把對這個節目的喜歡翻譯成:每當預告更新的時候,A君都會提前設置鬧鐘,並在收看的時候心跳速度比平時高出20%,並且會在打開視頻後的5秒鐘之內長按點贊按鈕3秒以實現一鍵三連,然後在看完這篇文章後立即點贊轉發收藏。觀察到這一系列行為後,夏老師就可以說,能看得出來你是真的喜歡這個視頻節目。

所以行為主義講求的是輸入和輸出,而至於在輸入和輸出之間經歷瞭什麼內心的復雜變化,這在行為主義看來就是個黑箱,我們應該隻看輸入和輸出兩端的物理事件,或者說,隻看刺激和反應。

行為主義不預設任何看不見摸不著的心靈實體,主張要把那些不能測量、不可證實的東西都剔除掉,這就很符合奧卡姆剃刀的精神——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在這種邏輯下,比如你的男/女朋友對你很好,每天下班後都為你做瞭香噴噴的晚飯,那這樣我們就可以判定人傢真的很愛你瞭,也就是通過一個人做出的行為就可以判定她的心靈狀態瞭,哪怕他/她是一個機器人,隻要在行為傾向上對你好,他/她就是真愛你。

這很符合計算機科學之父阿蘭·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的精神,圖靈測試是用來檢驗一臺計算機有沒有達到人類的智能水平的測試,這裡面沒有概念性的界定,不預設這臺計算機符合瞭什麼模型或是用什麼先進技術做成的,而是做一種行為主義的界定——當你和這臺計算機聊QQ,聊瞭半天以後你竟然不能確定它到底是一臺計算機還是真人,那我們就說這臺計算機通過瞭圖靈測試,具有瞭人類智能的水平。

這就是行為主義的方案,簡單總結,心靈狀態等於行為傾向,我們不要去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心靈實體,這都是黑箱,我們隻看輸入和輸出兩端的物理事件。

對行為主義的批評

對行為主義者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心靈狀態=行為傾向其中等號的全等性。換言之,如要反駁行為主義者,隻要找出某些心靈狀態,而這些狀態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傾向,就足以讓行為主義者無法把這個等號劃上瞭。

比如說,我們一般人被針紮瞭一下都會喊疼,臉上都會表現出痛苦面具,但是感受到疼痛就等於痛苦面具嗎?我們可以設想有一個訓練有素的演員或特工,你拿針紮他,他由於受到多年的訓練,並不會表現出痛苦面具,反而表現得非常淡定,並且面帶微笑,欣然面對你拿小針針紮他這麼一個物理事件。但是你能因為他沒有表現出痛苦面具,就因此判定他的內心並沒有感受到疼痛嗎?

所以行為主義者的這個等號劃得有些武斷。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要把所有的心靈狀態都翻譯成行為傾向,可並不是所有心靈狀態都能輕易被翻譯成行為傾向。我們生活中都會遇到大量口是心非得場景,尤其是面臨我們的男/女朋友的時候,那如果有些心靈狀態你翻譯不出來,你就當是黑箱,對其置之不理,就拿奧卡姆剃刀吧對方的心思給剔除瞭,那離註孤生也不遠瞭。

4. 同一論

心靈狀態等同於大腦狀態,一切心靈狀態都可被還原為腦神經狀態之間的因果關系。

上文中提到,笛卡爾之所以會面臨精神與物質之間的交互性問題,是因為他一定要堅持一種二元論。而同一論者是堅定的一元論者,同一論者認為一切心靈狀態都可被還原成為物理機制,準確來說,就是人的大腦的狀態。

所以,同一論者給等號右邊填的答案就是:

心靈狀態 = 大腦狀態

心靈狀態等同於大腦狀態,換言之,心靈狀態和大腦狀態就是“同一的”,這也是“同一論”這個學名的來由。

同一論者遵從的是一種還原論的思路。還原論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物理主義的路數——一切高階的心靈的狀態都可以還原為低階的物理狀態,那同一論就是把心靈狀態還原為人腦的神經狀態。同一論的提出也得益於腦科學的發展,腦科學揭示瞭人的很多感受與想法其實都隻是腦神經網絡的一系列放電過程,你的每一種心靈狀態都對應著某一種特定的腦神經的搭線的狀態。就比如,你被針紮瞭一下,你的內心感受到疼痛瞭,嘴上喊瞭一句我疼。但其實,按照同一論的還原論的思路,這句話應當翻譯成:我大腦中的C神經纖維被激發瞭。

同一論者的這種主張就使得整個體系變得非常圓融,他們很好地解決瞭笛卡爾挖的心身交互難題的坑。比如,你你閱讀到這篇文章,你內心感到很開心,萌生瞭點贊轉發收藏的想法,然後就點贊轉發收藏瞭這篇文章。如用同一論來解釋,其實你的每一個動作都對應著一個腦神經狀態,一個狀態引發下一個狀態,不管是是心靈狀態還是物理狀態,其實都可以還原為大腦的一個神經狀態引發瞭下一個神經狀態。這種方案避免瞭副現象論和行為主義的bug,即這兩派解釋不瞭心靈狀態引發的物理狀態,因為這兩派都不承認心靈狀態的實存性,但是同一論就可以解釋,因為任何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實都是腦神經狀態之間的因果關系。

對同一論的批評

對同一論的批評,可以歸結為兩條。

1. 同一論無法解釋意識的主觀性。

同一論者的努力是要把所有的心靈狀態都還原成第三人稱視角下可被研究的大腦的狀態,因為物理主義的自然科學講求的是第三人稱,也就是通常說的客觀性。但是,這種思路忽略瞭意識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也就是意識的主觀性。我們每個人自己都能以第一人稱視角直覺地體驗到我們自己的意識和感受,這種主觀感受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說得清楚。比如疼痛這種主觀體驗,如翻譯成用第三人稱描述的大腦狀態,比如C神經纖維被激發瞭,我們會認為翻譯後的版本就失真瞭,因為它缺少瞭許多意識的重要方面,所以這種學說是不完備的。

哲學傢托馬斯·內格爾提出瞭一個思想實驗來反對這種還原論的物理主義,他就問:成為一隻蝙蝠是怎樣一種體驗?我們知道,蝙蝠是通過聲吶的回聲定位的方式來感知外部世界的,它們通過發出快速高頻的尖叫,通過回聲來感知方位。

當然,科學傢可以把一隻蝙蝠開膛破肚,研究它身上的聲吶系統,搞清楚蝙蝠身體構造的每一個細節。但問題在於,就算有人能把蝙蝠的物理構造研究得清清楚楚,難道他就敢說他能完全知道成為一隻蝙蝠的體驗瞭嗎?答案顯然是否定得。所以,內格爾認為,心靈狀態並不完全等同於大腦狀態,同一論是不完備的。

2. 同一論是一種碳基沙文主義。

同一論者似乎認為隻有人腦這種碳基的材質,才能產生出相應的心靈狀態,這話是不是太武斷瞭?如果不是人腦碳基的材質,就不會產生出心靈狀態瞭嗎?

哲學傢希拉裡·普特南就以人工智能舉例,雖然目前我們技術上還做不到那種能產生類似於人的心靈狀態的計算機,但是這理論上是可以做到的,那麼請問,如果有這麼一臺超級計算機,它也有情感,也有感受,它說它感受到疼痛瞭。我們能因為這臺人工智能計算機中沒有C神經纖維,就說這臺人工智能表現出的疼痛就不是疼痛瞭嗎?

簡言之,普特南攻擊同一論的地方在於,同一論者把心靈狀態死死地綁定在人的大腦狀態上,認為隻有人類的這種碳基大腦才能產生心靈狀態,這個結論有些太武斷瞭。事實上,心靈狀態完全可能由人腦之外的東西來產生。當然,這牽涉到瞭所謂的多重可實現性的問題,這到本文後面介紹功能主義的時候再做展開。

5. 消除論

日常語言中描述的心靈狀態都是錯覺,是民間心理學的產物,應該直接消除掉日常語言中的心靈狀態。

消除論是比同一論更為激進的物理主義。

首先,消除論和同一論相通的地方是解釋意識的方式都是通過腦科學這樣的第三人稱的視角來進行。

二者的區別在於:

1. 同一論者承認心靈狀態的存在。

同一論者講求還原論,主張把一切心靈狀態還原為腦神經的物理活動,要將日常語言中的諸如疼痛、感受、信念、欲望、自我等詞匯全部還原成腦神經的物理狀態。

2. 消除論者否認上述心靈狀態的真實存在。

消除論者認為根本不存在日常語言中的那些所謂疼痛、感受、信念、欲望、自我這些心靈狀態,日常語言描述的心靈狀態都是錯覺,這些錯覺根本不對應於任何底層的腦神經狀態,它們隻是民間心理學的產物。

這裡說的民間心理學也可以翻譯為常識心理學。民間心理學是日常語言中我們老百姓用來描述心靈狀態的說法,比如信念、記憶、欲望、自我、理性等。但是消除論者會問:這些老百姓的說法,是科學的嗎?什麼是信念?什麼是自我?你能在大腦中找到這些東西嗎?

消除論者認為,這些民間心理學裡面的絕大多數說法都是錯覺,都隻是科學知識沒學好的產物。就像在過去巫醫流行的時代,人們把生病解釋為魔鬼附身,但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現在我們知道人生病是由細菌和病毒造成的。於是現代人會認為,魔鬼附身這種解釋顯然是錯誤的。同理,感受、欲望、信念、自我等民間心理學的說法,就像當年的巫醫把生病等同於魔鬼附身一樣,顯然也都是錯覺。

消除論認為,心靈哲學中之所以長期存在著很多錯亂、bug,以及爭論不休的偽問題,是因為人們總是拿著虛假的民間心理學的詞匯來進行討論。所以消除論給出的方案是:將心靈狀態等於什麼這個問題給消除,人們通常所說的心靈狀態隻是民間心理學造成的錯覺,根本就不真實存在。因此,消除論主張要把心靈種種的狀態這種民間心理學的產物給消除掉。

老百姓聊這些常識心理學問題不大,但是哲學傢和科學傢在進行嚴肅探討的時候,就不要運用這些常識心理學的詞匯,而需要運用像神經元、軸突啊、樹突啊、神經傳遞素啊這些科學說法來說事兒。那笛卡爾挖下的坑,包括心身交互、意識的難題,就都在哲學上解決瞭。這就是消除論的方案。

對消除論的批評

對消除論的批評也可以被歸結為兩條:

1. 為常識心理學的有效性進行辯護

如果因為現有的腦科學無法在人腦中發現欲望、自我、信念等事物就說常識心理學是錯誤的,那同樣的邏輯也可以應用的物理學上。物理學也可以分為科學物理學和民間或者說常識物理學,科學物理學就是教科書裡所教的牛頓物理學、相對論、量子力學等,裡面所用的概念諸如基本作用力、誇克、量子疊加態、引力場等。但是我們老百姓在日常並不聊這些科學物理學的概念,而是聊常識物理學的概念,比如說“這個東西很大”,“很硬”,或者“很軟”,“這個東西很容易碎”,或者“那個東西有點遠”,或者“這肉吃起來有點柴”,“這水果吃起來有點面”。這些都是我們老百姓會用的常識物理學的概念,我們老百姓使用起這些概念會很方便很有效,你不能說這些常識物理學裡的概念不如教科書裡的更科學,所以人們說“這肉吃起來有點柴”這麼說就是非法的。

哲學傢約翰·塞爾提出過一個反駁,他說消除論者要把教科書裡沒有的常識詞匯都消除掉的話,那我們日常中的很多概念也都沒法說瞭,比如“高爾夫俱樂部”、“網球拍”、“雪佛蘭旅行車”、“復式鄉間別墅”這些概念在科學的教科書裡都沒有,是不是這些常識概念都是假的,人們都不能說瞭?

2. 消除論同樣無法解釋意識的主觀性

和同一論一樣,消除論也主張把一切對意識的描述都翻譯成第三人稱的描述,因而也解釋不瞭意識的主觀性,這是對所有物理主義都奏效的批評。

除瞭上文中所提到的哲學傢內格爾提出的蝙蝠思想實驗,還有另一個思想實驗也是用來批評物理主義解釋不瞭意識的主觀性的,是由哲學傢弗蘭克·傑克森提出的,名叫黑白瑪麗屋論證。

有一個名叫瑪麗的姑娘,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屋子裡,這個屋子裡的所有東西都是黑白的,屋裡的電視機也是黑白電視機,屋裡的所有書籍也都是黑白印刷的,而且瑪麗也被戴瞭一副特殊的隱形眼鏡,就算瑪麗看自己的皮膚的顏色都會被轉換成黑白的,總之瑪麗從小看到的一切東西都是黑白的。

此外,瑪麗從小也在這個黑白屋子裡面學習瞭關於顏色的知識,例如顏色的波長,人的眼睛怎麼接受這些波長等等,關於顏色的知識瑪麗都非常精通。以至於瑪麗參加瞭關於顏色科學的考試,瑪麗都對答如流,得瞭很高的分數,可以說瑪麗就是一個非常傑出的色彩科學傢瞭。

但是,這個從未見過色彩的色彩科學傢瑪麗,如果有一天我們摘掉瞭她戴的隱形眼鏡,打開瞭她的這個黑白屋子的門,讓她走到外面的世界裡看到瞭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瑪麗看到大自然中的這些鮮活的顏色,會不會發出驚嘆,她會不會不由自主地說出一句Oh my God?

如果瑪麗親眼看到鮮活的色彩後發出瞭一句驚嘆,那麼物理主義就是不完備的。

因為如果物理主義的第三人稱描述是完備的話,那麼作為色彩科學傢的瑪麗的反應應當是:關於這些顏色的知識我早就從教科書裡學過瞭,這種感覺應當是一種博士生看小學考卷的淡定的態度,完全不會發出任何驚嘆。而隻要她發出瞭驚嘆,就說明物理主義的第三人稱描述,哪怕描述得再詳盡、再科學,都沒有完全解釋清楚意識的體驗。因為意識的重要特征是它的主觀性,這是物理主義解釋不瞭的。

6. 功能主義

心靈狀態是一種功能狀態,對其底層的物質材料沒有綁定的要求,隻要實現功能即可。

功能主義可以說是目前心靈哲學學界的主流觀點,當然,目前心靈哲學也在不斷爭論和發展之中,功能主義現在也有瞭很多的發展和變種。這裡簡單介紹一種典型的功能主義立場。

功能主義給這個等號的右邊填的答案:

心靈狀態 = 功能狀態

物理主義者認為意識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典型的物理主義(如同一論)對於具體派生方式的解釋會是:意識就是人腦的機能。而這裡的核心問題是:是不是一定需要碳基材質的人腦才能產生意識,換種材料是不是無法產生?前文介紹的同一論者會認為不行,必須是人腦這種物質材質。

而功能主義則會說:要實現一種功能,底層用什麼樣的物質材質是可以有多重選擇的,意識和物質並非是被死死綁定的關系。人的意識實質上就是一種功能狀態,要實現這種功能狀態,不一定非要用碳基這一種物質材料,其它物質材料經過適當的組裝和排列組合,也是能實現意識這種功能的。這相當於你要實現咬東西這種功能,不管是烤瓷做的假牙,還是金屬做的假牙,都一樣可以實現這種功能。

這就是功能主義講求的多重可實現性,或者叫做基質中立性。

功能主義在20世紀能夠迅速發展也是得益於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計算機就為我們考察人的意識問題和心身關系問題提供瞭很好的參照物。計算機分為硬件材料和軟件程序,而我們人類的身體和心靈的關系,就好比是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的關系。

計算機就滿足瞭多重可實現性——為瞭實現某一種特定的程序,不一定非要由目前通用的晶體管材料的CPU才能實現。

計算機的發展史也是歷經瞭不同的硬件材料的,最早的計算機是由查爾斯·巴比奇設計的計算機,叫做巴比奇機,巴比奇機的硬件是由黃銅齒輪、氣缸、控制桿以及各種機械小裝置組成的,這種巴比奇機如果裝配完好的話,它完全可以執行今天計算機能執行的程序,比如打一局吃雞的遊戲。當然,這種能打吃雞的巴比奇機可能體積超級巨大,但理論上它是可以打一局吃雞的遊戲的。

我們可以再更新一下功能主義的公式,如果是秉持一種把人類心智看做是計算機程序的機器功能主義的立場的話,心靈狀態其實也就等於程序。

心靈狀態 = 功能狀態 = 程序

我們的意識相當於計算機程序,而我們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相當於計算機的硬件。雖然要實現人的意識這種程序,它是必須依賴於物質硬件的,用心靈哲學的術語說就是意識是隨附於物質的,如果沒有底層的物質,那意識也就灰飛煙滅瞭。但意識和物質的關系不是被死死綁定的,而是可多重實現的。比如同樣的軟件是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上運行的,那人類的意識也不一定非得由碳基人腦才能實現,一種制造非常精密的機器在理論上也是可以實現人類智能的。

功能主義就為一種強人工智能的可行性奠定瞭理論基礎。強人工智能簡單說就是達到瞭人類智能水平的人工智能,亦即通過瞭圖靈測試的人工智能。

功能主義也為意識上傳奠定瞭理論可能性。同樣的軟件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上運行,人的意識也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上運行,而保持著自身的同一性。比如你現在已經七老八十瞭,感覺自己的身體日益老化,你可以去做一個意識上傳手術,把自己的意識提出來,然後下載到一個更為年輕的身體裡。你的感知、記憶、欲求等軟件還是和原來一樣的,你的生命體驗在新的硬件上得到瞭延續。理論上,你可以通過意識上傳而實現永生。

對功能主義的批評

對功能主義的批評還是集中在等號的全等性這一點上,功能主義講求心靈=功能,那批評者就遵循著一樣的套路,試圖去找反例,即,實現瞭某種功能狀態,但沒有任何心靈狀態。

這一點的批評其實也是對強人工智能的批評,哪怕是一臺超級計算機,它能實現各種功能,但是它卻依然有可能沒有人類這樣的心靈狀態。這種對強人工智能的批評,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思想實驗,那就是中文屋思想實驗,它的提出者是哲學傢約翰·塞爾。

對於講英語的美國人來說,中文就類似於亂碼,完全看不懂。試想,如果把一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關在一個小黑屋裡面,屋外有一幫中國人,通過在門縫下面塞紙條的方式和屋內的美國人進行交流。屋內的美國人肯定看不懂字條上的中文,但這個屋裡面有一大籮筐的已經寫著漢字的字條,並且這些字條都已被編好號。並且這屋子裡面還以一大本用英文寫的規則書,書上寫著:如果屋外塞進來1437號漢字+2486號漢字+94號漢字+532號漢字,那麼,就塞回去這樣組合的漢字,比如325號漢字+2144號漢字+1828號漢字。於是乎就會發生如下的場景:外面的中國人塞瞭一張字條上寫著:“請你講一個笑話吧!”過瞭一會兒,裡面塞出來一張字條:“我想起來一個,氣象員小王又惹大象生氣瞭。”外面的中國人一看就會覺得屋內的人還挺幽默。如此進行好多輪,外面塞進字條寫著:“茍利國傢生死以”,屋裡塞出來的字條寫著:“豈因禍福避趨之”。屋外的中國人就斷定,這屋裡的人肯定是個懂中文的人。

但屋裡的美國人實際上完全不懂中文,他隻是按照規則書去無腦組合字條而已。塞爾說,這就是所謂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能的情況,這屋裡的美國人就相當於一臺人工智能,屋外的中國人和他聊天就相當於圖靈測試,然後屋外的人誤以為屋裡的人很懂中文。這就相當於誤以為一臺表現出各種功能狀態的超級計算機具有人類一樣的心靈,但計算機隻是在處理句法規則而已,它並不真正具有人類一樣的心靈狀態,因為它並不理解意義,就像屋裡的美國人並不真正理解中文一樣。

7. 屬性二元論

實體都是物質的,但物質實體也都有精神屬性,精神屬性獨立於物質屬性而存在。

心靈哲學當前的發展有回歸二元論的趨勢,之所以會重新主張二元論,是因為意識問題並不簡單,物理主義似乎很難把意識問題解釋透徹。

哲學傢大衛·查爾莫斯就把“什麼是意識”這個問題分為簡單問題和困難問題,簡單問題是諸如大腦是怎麼構造的,腦神經是怎麼搭線的,腦電波是怎麼放電的,等等用物理主義第三人稱的科學語言能夠描述清楚的事情。雖然目前腦科學、生物學、物理學的發展有限,在技術上還沒有完全解釋清楚,但在理論上,這些技術問題隻是簡單問題。

關於意識的困難問題是指:我們為什麼會有意識?以及我們具有的現象意識是怎樣的?這裡的現象意識簡言之就是上文提到的意識主觀體驗。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對我們自己的意識具有感受和經驗,而且這種體驗很難用語言準確描述。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塊紅色,並不僅僅是紅色的波長對我們的視覺神經產生瞭什麼刺激就能描述清楚的,我們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關於紅色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無法用第三人稱的科學描述說得清楚的。其實就是上文提到的黑白瑪麗屋論證裡的瑪麗,她走出屋外親眼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發出的那一句驚嘆。

人的現象意識不是簡單的分子、原子、神經纖維就能解釋清楚的,所以笛卡爾才會在一開始的時候提出一種二元論。正是因為我們對意識現象的描述必定是和對物質的描述很不一樣的,對意識的描述要自成一體,所以才要提出二元論來加以解決。

但是,畢竟現在都是2021年瞭,我們是無法退回到笛卡爾式的實體二元論,或者說唯心主義瞭;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選擇一種屬性二元論,這種屬性二元論既兼容瞭物理主義,又保持瞭意識現象一定的獨立實存性。

實體二元論和屬性二元論有何區別?

實體二元論者認為世界上有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這兩種實體。物質實體的屬性是廣延,精神實體的屬性是思考。

而屬性二元論與之不同,屬性二元論者世界上隻有一種實體,也就是物質實體,在此方面屬性二元論是物理主義的。但他們認為上述物質實體會表現出兩種屬性,一種是物質方面的屬性,另一種是精神方面的屬性。

所以屬性二元論給心靈狀態劃的等號就是:

心靈狀態 = 物質實體的精神屬性

而且關鍵在於,精神方面的屬性是獨立於物質方面的屬性而存在的。

為瞭論證精神屬性是獨立於物質屬性的,哲學傢查爾莫斯提出瞭這哲學僵屍(philosophical zombie)的思想實驗。哲學僵屍不同於好萊塢電影裡的僵屍,後者人們一眼就能看出它和正常人的區別,但哲學僵屍在行為表現、身體構造等方面和正常人沒有任何區別。在上述提到的意識的簡單問題的層面上,哲學僵屍和正常人都是沒有區別的,腦神經搭線都搭對瞭、腦電波也是走著表的。但哲學僵屍和正常人唯一的區別就體現在困難問題的方面,即哲學僵屍沒有主觀的意識經驗。

查爾莫斯的論證可簡單歸結為如下步驟:

1. 上述這樣沒有意識經驗,但物理構造和正常人一模一樣的哲學僵屍在邏輯上是可設想而不至於陷入矛盾的。

2. 既然哲學僵屍在邏輯上是可設想的,那麼它就是可能存在的。

3. 既然是可能存在的,那麼物理主義者所說的物質到位瞭精神就會到位的說法就是錯的,至少物理主義是不完備的。

4. 因此,精神屬性是獨立於物理屬性的。

論證完畢。

屬性二元論和功能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上文在介紹功能主義時也提到,心靈這種軟件是隨附於人的大腦這種硬件的。但它們之間並不是被綁定的關系,而是可多重實現的。屬性二元論者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說,人類心靈這種精神屬性是隨附於物質實體的,但精神屬性是不可還原為物質屬性的。“還原”這個詞是典型物理主義者常用的詞匯,但屬性二元論者拒絕使用這個詞。

承接上文提到的計算機的例子。計算機也是分層的,不同的層面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比如軟件層面雖然是隨附於硬件層面的,但是它是不可以完全還原到硬件層面。例如你在吃雞遊戲裡面有一把AK47把對方爆頭瞭,但是這個遊戲界面裡的場景能在硬件層面找到一一對應的元件嗎?你往下還原的話就隻能還原到CPU裡的晶體管瞭,你說到底晶體管裡的那根線對應瞭這把AK47?這其實是找不到的。所以我們人的意識就如同軟件一樣,它是物質硬件表現出來的精神屬性,但是不可還原為物質屬性,精神屬性具有自身的獨立性。

問題是,如果精神屬性是獨立於物理屬性的,那精神屬性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是屬性二元論者的軟肋瞭,其他陣營的學者批評屬性二元論的地方大多集中在這裡。

對屬性二元論的批評

既然意識不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那它的來源似乎就無法用物理主義的方法或者說科學的方法來闡釋清楚,似乎又回到瞭神秘的唯心主義。

不過,一些屬性二元論者還是試圖用能和自然科學兼容的語言來描述精神屬性是怎麼來的,本文主要介紹兩種說法:一種是湧現論,一種是泛心論。

1. 湧現論

湧現論的核心觀點是:意識就是整個人腦神經網絡的共同運作而湧現出來的產物。組成我們大腦的各個神經元是無意識的,但是如果以一種適當的方式聯接在一起,意識就湧現出來瞭。

問題在於,上述的湧現隻是事後描述。具體是怎麼湧現的,有數學嗎?可以人為地操作或預測湧現現象嗎?關於這個湧現的具體機制是什麼,目前學界也沒人說得清楚。但也有一些支持湧現論的學者說,所謂「說得清楚」本身就是一種還原論的思路,講求丁是丁卯是卯,而湧現論者就是反對還原論的,湧現論自然就無法用還原論的語匯「說得清楚」。

2. 泛心論

泛心論的核心觀點是:就如同所有事物都具有物質屬性一樣,所有事物也都有心靈屬性,從宇宙初始,從有物質實體開始,萬物在擁有物質屬性的同時也擁有心靈屬性瞭。泛心論者的論調就把心靈屬性從何而來的問題給回答瞭,或者說給消解掉瞭。心靈屬性是萬物固有的屬性,就如同我們從來不會問萬物的物質屬性是從哪兒來的,同理,萬物從一開始也是自帶心靈屬性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瞭。

心靈屬性不僅適用於生命對象,也適用於非生命的對象。不僅人類和動物有心靈屬性,一張桌子,一塊石頭也是有心靈屬性的。這並不是說一塊石頭也有意識,但是至少石頭也有著意識最初的微弱跡象。

精神屬性是和物質屬性完全不同的屬性,所以不要拿物質屬性來解釋精神屬性,也就是沒法簡單地拿物理主義的語言來描述精神屬性。

泛心論者的邏輯很清晰,也和屬性二元論的預設非常融貫,但問題在於它和物理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不大兼容,所以最終還是同樣的問題,無法清楚地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解釋。


會議總結

感謝各位哲學傢的發言!本次研討會摘要如下:

實體二元論

心靈狀態=心靈實體

副現象論

心靈狀態=副現象

行為主義

心靈狀態=行為傾向

同一論

心靈狀態=大腦狀態

消除論

心靈狀態=Nothing

功能主義

心靈狀態=功能狀態=程序

屬性二元論

心靈狀態=物質實體的精神屬性

對上述言論,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詳情的話,可以參考:

◆約翰·海爾 著,《當代心靈哲學導論》,高新民/殷筱/徐弢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大衛·J·查爾莫斯 著,《有意識的心靈》,朱建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小西奧多·希克/劉易斯·沃恩 著,《做哲學》,柴偉佳/龔皓譯,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

◆斯蒂芬·P·斯蒂克/特德·A·沃菲爾德主編,《心靈哲學》,高新民/劉占峰/陳麗等譯,2014年。

歡迎你也同這些哲學傢們一起參與到對這個大問題的討論之中,他們的看法發表完瞭,現在,輪到你來發言瞭,請投出你的一票,並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