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

羟基自由基 2024-04-09 04:48 26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湖北省,簡稱“鄂”,別名楚、荊楚,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地處中國中部地區,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於北緯29°01′53″—33°6′47″、東經108°21′42″—116°07′50″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占中國總面積的1.94%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湖北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9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37個縣(其中2個自治縣)、1個林區。截至2022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44萬人。

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屬長江水系。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全省除高山地區屬高山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湖北歷史代表文化為“荊楚文化”。

歷史沿革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郡、南陽郡、長沙郡、黔中郡和九江郡,並置若幹縣。

西漢

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

東漢

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

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

湖北大部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

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

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州、郡、縣。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陽郡、清江郡、襄陽郡、舂陵郡、漢江郡、安陸郡、永安郡、江夏郡等。

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縻州。

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陜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縻州屬四川行省。 [2]

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後全國分為十三個佈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佈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初仍沿用明制。

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佈政使司;北為湖北佈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並沿用至今。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10府,共60縣、6散州、1散廳。

中華民國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湖北省設立鄂東道,鄂西道,鄂北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行政區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轄6個地區,1個自治州,8個省轄市,22個縣級市,4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湖北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9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37個縣(其中2個自治縣)、1個林區,335個街道、761個鎮、161個鄉。

①武漢市:長江中遊特大城市、湖北省的省會,總面積8494平方千米。被譽為“百湖之市”,擁有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武漢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之地,也是國內科教名城,高校數量居全國第三。轄13區: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東西湖區、漢南區。

②黃石市:位於長江中遊南岸、湖北省東南部,總面積4583平方千米。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和長江港口城市,被譽為“青銅古都”、“鋼鐵搖籃”、“水泥故鄉”、“服裝新市”、“勁酒之都”。轄4區1市1縣: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大冶市、陽新縣。

③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部、漢江中上遊地區,大巴山東段逶迤於南,秦嶺餘脈屏障其北,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全境,總面積23680平方千米。是古人類“鄖縣人”的發現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積蓄地,是“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車生產基地。轄3區1市4縣:張灣區、茅箭區、鄖陽區、丹江口市、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

④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中上遊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匯地,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總面積2.1萬平方千米。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望,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於古宜昌。轄5區3市3縣2自治縣:夷陵區、西陵區、伍傢崗區、點軍區、猇亭區、當陽市、宜都市、枝江市、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傢族自治縣、五峰土傢族自治縣。

⑤襄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長江支流漢江的中遊,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總面積1.98萬平方千米。襄陽自古分為漢水(沔水)南北兩岸的襄陽及樊城二城,隔漢江相望,二城在歷史上都曾經是軍事與商業重鎮。轄3區3市3縣: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棗陽市、宜城市、老河口市、南漳縣、保康縣、谷城縣。

⑥鄂州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南岸。西鄰武漢,東接黃石,北望黃岡,總面積1594平方千米。境內鐵礦石探明儲量居湖北省第二位,膨潤土、珍珠巖等31種非金屬礦探明儲量居湖北省之首。轄3區: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

⑦荊門市:地處湖北中部,總面積1.24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轄2區2市1縣:東寶區、掇刀區、鐘祥市、京山市、沙洋縣。

⑧孝感市: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因東漢孝子董永而得名,總面積8910平方千米,是孝文化之鄉和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革命老區。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枕溫衾、孟宗哭竹生筍等古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就發生在這裡;有共和國開國將軍50名,是劉華清、徐海東、劉震、聶鳳智等將軍的故鄉。轄1區3市3縣:孝南區、應城市、安陸市、漢川市、雲夢縣、孝昌縣、大悟縣。

⑨荊州市:地處長江中遊、湖北省中南部,總面積1.41萬平方千米。先後被確定為國傢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傢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國傢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轄2區4市2縣:荊州區、沙市區、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監利市、江陵縣、公安縣。

⑩黃岡市: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總面積1.74萬平方千米。黃岡孕育瞭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明代醫聖李時珍,地質科學傢李四光,愛國詩人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傢熊十力,文學評論傢胡風,《資本論》中譯者王亞南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學者。轄1區2市7縣:黃州區、麻城市、武穴市、團風縣、浠水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黃梅縣、紅安縣。

⑪咸寧市:東臨贛北,南接瀟湘,西望荊楚,北倚武漢,總面積9861平方千米。稱謂起源於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取《易·乾彖》“萬國咸寧”之義,將永安易名咸寧,寓全都安寧之意,是中國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苧麻之鄉、茶葉之鄉、溫泉之鄉。轄1區1市4縣:咸安區、赤壁市、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

⑫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總面積9636平方千米。聞名於世的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此,也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生地;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轄1區1市1縣:曾都區、廣水市、隨縣。

⑬恩施土傢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總面積2.4萬平方千米,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轄2市6縣: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

⑭仙桃市:原名沔陽,位於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腹地,轄3街道15鎮7鄉,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是全國百強縣(市)、湖北首強縣(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城市。轄3街道15鎮7鄉。

⑮潛江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是連接湖北東西部的橋梁城市。總面積2004平方千米,境內有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有“曹禺故裡、江漢油城、水鄉園林、龍蝦之鄉”的美譽。轄6街道10鎮。

⑯天門市:地處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天門山而得名,有棉鄉、僑鄉、文化之鄉“三鄉寶地”美譽。是“茶聖”陸羽,唐代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鐘惺、譚元春,清朝狀元蔣立鏞等歷史名人故裡。總面積2622平方千米,轄3街道21鎮1鄉。

⑰神農架林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東瞰荊襄、南臨三峽、西望巴蜀、北顧武當。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在這裡架木為壇,跨鶴飛仙,故名“神農架”。1970年經國務院批準建制,是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總面積3253平方千米,轄6鎮2鄉。

湖北省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遊,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於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全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94%。最東端是黃梅縣,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來鳳縣,最北端是鄖西縣。

氣候特征

湖北省地處亞熱帶,位於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

代表文化

屈傢嶺文化—屈傢嶺文化時期是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最為興盛和輝煌的時代,實現瞭長江中遊史前文化的空前統一和繁榮,開啟瞭長江中遊地區的早期文明,其年代約為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傢嶺遺址而得名。

屈傢嶺文化的彩繪藝術和造型藝術,既是楚文化中漆木器燦爛多彩的源頭,也是楚文化彩繪和造型藝術高度發展的基礎。

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後給楚地帶來瞭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現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

青銅文化—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在鐵器出現之前,銅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廣、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種金屬。楚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一種區域文化,青銅文化成為構成楚文化的主體的支柱之一。青銅禮器是楚國銅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時的風俗好尚、意識形態、工藝水平、文化進程”均“蘊蓄於其中”。楚國的青銅禮器有鼎、簋、敦、盞、壺、缶等。

漆器文化—楚人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中,生離不開漆,死也離不開漆。其生時使用的日常生活實用器具和娛樂用品是漆品,死後喪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國的竹胎漆器以竹編織物最為精致。楚國的竹編織物在許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圓竹筒等。

特產美食

武漢菜—楚菜典型代表,以漢陽、武昌、黃陂等區風味為基礎,吸收瞭省內外各種風味流派之所長,逐漸形成瞭獨特風格。武漢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見長,淡水魚鮮與煨湯技術獨具特點。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魚、豆絲、黃陂三鮮,黃陂糖蒸肉等。

荊宜菜—包括荊州、江漢、宜昌等地區的風味佳肴。它是楚菜的本源,以烹調淡水魚鮮技藝見長。諸如蟠龍菜、荊沙魚糕、二回頭,雞茸筆架魚肚、八寶海參、散燴八寶等獨具特色。

襄鄖菜—是湖北省菜系的北味菜,它以襄陽和鄖陽(今十堰)地區的風味為基礎,吸收鄂豫陜渝四省的風味。特點是以豬、牛、羊肉為主要原料,加以特產山珍和野味,制作方法以紅扒、熱燒、生炸、回鍋、涼拌居多。代表菜有:峴山槎頭鯿魚、漢江鲌魚類菜肴、武當猴頭、太和雞、鄖陽三合湯、蜜棗羊肉等。

鄂東南菜—特點是用油寬,火勁足,擅長大燒、油燜、幹灸,口味偏重,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代表菜有:黃州東坡肉、瓦罐雞湯、梅花牛掌等。

風景名勝

5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