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瓷器不但是一種文物門類,而且自成一套價值觀念體系,譬如唐代瓷器的“南青北白”、宋代“五大名窯”之類幾乎形成瞭定式,成為愛好者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一般來說,位於這個體系價值頂端的,不是一度被拍賣市場炒得火熱的元青花,也絕非是一時之噱頭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而是見諸於文獻又被一代代傳說神化的“秘色瓷”。當然,最神秘的柴窯至今尚未確實發現能和歷代傳說對應的器物,而秘色瓷已經從傳說中走出來,成為確實可考的古代遺珍。

那麼什麼是“秘色瓷”呢?從古代文獻的記載來看,“秘色”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賦,所謂:“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九秋風露”形容秘色瓷燒制工藝之難、耗費時間之長;而“千峰翠色”則形容秘色瓷釉色之青、青色發色之正、純度之高。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秘色瓷是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都城在今杭州)專門燒制的宮廷用瓷,平民不得使用。因為其產量小、質量高,釉色、工藝以及配方都秘不示人,外界無從得知,所以稱為“秘色”。由此可以看出,秘色瓷為人所珍視、甚至神秘化,源於工藝難度和審美,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考古學的成果來看,秘色瓷的考古材料處於對法門寺地宮的發掘。1981年8月24日夜,陜西寶雞法門寺中的一座佛塔,因為風雨侵蝕加上年久失修,像雷峰塔一樣轟然倒地。根據佛經的記載,這座佛塔下面的地宮藏有釋迦牟尼的佛指骨舍利,於是,考古學傢來到瞭這佛塔的遺跡,開始對可能存在的地宮開始發掘。果不其然,地宮如記載般真實存在,其中的發現震驚瞭中國,其中出土的東西很多,這裡單提和秘色瓷有關系的——在地宮中發現瞭一件記載地宮所藏文物目錄的《物賬碑》,其中記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徹底坐實瞭秘色瓷的存在。遵循這個記載,考古學傢辨識出瞭地宮中的秘色瓷實物。

通過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特征的分析,可以判斷出秘色瓷其實就是燒制最精細、釉色最純青的越窯青瓷。越窯窯址在浙江餘姚(現屬慈溪)上林湖,越窯秘色瓷始燒於晚唐,盛於五代,延續至宋晚期。蘇州博物館恰好藏有一件秘色瓷蓮花碗,是五代越窯秘色瓷盛期所制,高13.5厘米,由碗和盞托兩個部分組成。整個器物通體施以青釉,晶瑩潤潔,造型規整,結構巧妙,碗身及外壁都飾有淺浮雕大瓣蓮花圖案,整個造型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高雅出塵。這類帶盞托的碗應是當時飲茶所用,也叫茶托或者茶船。由於當時飲茶和佛教密切相關,蓮花和荷葉也是佛教的重要宗教符號,所以這種秘色瓷蓮花碗盛極一時,由晚唐流行到瞭五代,隻是托圈和盞的圈足比晚唐要高一些,工藝也更加精美。在其他地區,還能見到連體燒制的形制。

秘色瓷蓮花碗

秘色瓷蓮花碗的分體結構

秘色瓷蓮花碗的盞托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