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自然區

自然區:通常是指綜合自然區。在綜合自然區劃等級單位系統中,自然區作為最低一級區劃單位的名稱 ,是作為區域理解的景觀的同義詞,如黃河三角洲、永定河沖積扇平原、白洋淀交接窪地、懷來盆地等即為典型的自然區。

自然區有時也作為綜合自然區劃的高、中級單位的名稱 。例如 :《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 初稿)》將中國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區、青藏高寒區3 個自然區 ,其級別相當於綜合自然區劃等級系統中的高級單位——自然大區;《中國自然區劃概要》將中國劃分為44個自然區;《中國自然地理·總論》將中國劃分為33個自然區,其級別都相當於中級區劃單位。

依據氣候和地貌的地域差異,可將中國劃分為三大自然區,即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半幹旱區、青藏高寒區。

三大自然區的界線(自然地理分界):

-西北幹旱半幹旱區與東部季風區之間大致以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線為界;

-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約以3 000米等高線為界;

-青藏高寒區與西北幹旱半幹旱區以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為界。

  • 四大地區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現行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中國地理分區普遍采用中國自然地理分區方案進行表述,即全國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實際上,這一分區方式是將三大自然區中的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一分為二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北方地區內部包括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兩個亞區。具體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遊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位於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包括長江中下遊、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位於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屬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位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 經濟區劃

沿海與內地

建國以後的較長時期,中國經濟區劃一直采用“兩分法”,即將全國劃分為沿海與內地。經濟協作區

1954年建立瞭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七大經濟協作區。1961年華中區與華南區合並為中南區,全國劃分為六大經濟協作區。這一劃分方式影響比較深遠。中國按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南、華東和華中進行分區,每個區域各自包

含的省份、直轄市和自治區如下。

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華東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臺灣省。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華中地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地區 :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地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三大經濟地帶

經濟區劃“三分法”是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結合的原則,將中國大陸地區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帶。

-東部地區包括沿海的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個省、自治區;

-西部地區包括寧夏、陜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慶、雲南和貴州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該方案從總體上歸納瞭我國由沿海到內地所形成的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的基本特征,為國傢生產力佈局和制訂區域發展政策提供瞭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