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一個人,恨不得為他做什麼都願意,因為愛,就願意付出,就願意表達。

那對於我愛的這本陳慎吾的《傷寒論講義》,我應該做點什麼,來表達我的喜愛呢?

能學好,運用好,分享出去,這就是我能想到表達愛意的最好方式。

陳慎吾,他是著名的傷寒大傢,而且他是陳修園的後人,這是不是就代表他的傷寒學會頂呱呱呢?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人若是足夠清靜的話,假如你的祖輩寫毛筆字很好,你在深度睡眠的狀態下,沒準這個曾經的記憶會被喚醒,你也可以習得一手的毛筆字。

這就是為何說傢傳,祖籍的遺傳的功底很強大。

對於中醫來說,有些人他內在裡有祖傳的天賦在,他若上手,他的領悟是會有天然的優勢。

(一)

在中醫行當裡這些年,也看過一些書籍,但唯獨陳慎吾的《傷寒論講義》,我會看瞭再看,每次看,都會有新的體會。

以前在自己對傷寒不怎麼懂的時候,身旁的同學給我提到這本書,都不當回事。

而在自己看過一些書之後,再看到他的書,發現自己不自覺就“識貨”瞭。

能看出哪些書是花頭,哪些書是實在。

努力和天賦,對陳慎吾而言,他占全瞭。

為何要寫他,這幾天翻看讀書時的筆記,發現瞭畢業時同學給我寫的寄語,其中一條就是要去看陳慎吾編寫的《傷寒論講義》。

中醫其實也挺走極端的,有的人善於包裝,善於表達,其實說白瞭就是會吹牛,結果就是實際水平不咋滴,於是搞得人傢會對這個行業也帶有偏見。

而有的人,因為實際功夫一直用,他沒有那份表達,吹噓,估計他也沒那個時間和精力。結果他就隻被相當少的專業人士所知道。

偏偏真正專業的人士都是不怎麼愛顯擺的,為何我要這麼說,是因為前幾天,去觀摩一位同行的授課,在他的課堂上既有專業院校出來的,又有資深的中醫愛好者,還有中醫小白們。

但在課堂裡活躍,喜歡接老師話的,往往是那些中醫愛好者,每當老師說瞭上文,當他能說出老師的下文時,那叫一個歡呼雀躍。

搞得老師終於繃不住瞭,說到若是那位同學覺得自己水平高,歡迎上來講,我在下面聽。若不然,你就老老實實聽,不要再搭話。講完後,我自會留出答疑時間。

茶歇的間隙,隻見那位非專業愛搭話的學生說,我雖然不是科班,但我也有很多人找,信我,願意找我看病的。

當一個人經歷的,看到的風險少的時候,一般都會很膽大。

因為他不知道底在哪,頂在哪。

而為何說中醫學得好的都很安靜,不聒噪。

因為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有病,是自己所看不好的。

經歷的多瞭,看似就膽小瞭很多。

就像陳慎吾,他更多的強調是正氣自愈。

(二)

有些人,值得你去把他宣傳出來。他值得更多人知道,值得更多人去看到他的書。因為你會受益良多。

我要說的是陳慎吾。

陳慎吾,原名祖望,號慎吾。原籍福建閩候,生於當地世傢,系清代著名醫學傢陳修園之後。我怎麼覺得陳慎吾的傷寒功底,比他的祖輩陳修園厲害呢。

你看看他所在的圈層,就知道他為何這般厲害瞭。

他幼年跟隨傢人進京,承庭訓,攻讀經史子集。精於儒學,旁道歧黃。

後因宗親所病,為庸醫所誤,遂立志業醫以濟人,乃發奮專攻歧黃。

他開始行醫時,公開使用陳慎吾之名,因“慎吾”通“真悟”,包含著“悟人生之苦(生老病死)”之義。

當他在進一步研討中醫經典及仲景學說時,決定拜河南儒醫朱壺山老先生為師。

他的老師朱壺山為唐宗海的徒弟,精通中醫經典,崇尚臨床實踐,當時居於北京市成防街,任北平國醫學院與華北國醫學院兩所私立中醫院校的教授。

其後胡希怒亦在朱壺山門下學中醫,故陳慎吾為胡希恕的師兄。

之後,他與胡希恕一道在北京市西城區靈境胡同開辦國醫聯合診所。

因為他的功底深厚,精於《內經》,又擅用經方,於是他的老師朱壺山推薦,去北平國醫學院教授《內經》和《傷寒論》。

他屬於臨證好,講得好,總結到位的老師,使學生既明《黃帝內經》之理,又曉《傷寒論》之用,師生們好評一片。

又因其胞姐與施今墨先生有同寅之誼,故與孔伯華和施今墨二老過從甚密。

學習就是從交流碰撞出的精華,看看他所在的朋友圈層,他受益匪淺那是自然不過。

為何說他努力,當時他經歷過日偽當局時期對中醫的打壓和摧殘,也面對過內戰時的民不聊生,這些都沒有減少他傳授中醫的勇氣和決心。

他帶徒傳藝,集體授課,這些會隨著形式的變化而改變。

他教授的重點是《傷寒論》,《金匾要略》,他邊教授,邊帶領學生臨床實習。

一個人不看他說瞭啥,就看他的行動,他對學生的言傳身教。

在北京解放前夕,他創辦“私立北平中醫研究所”,獲得當局批準。

在解放後,他繼續向政府申請辦學,於是改校名為“匯通中醫講習所”,親任所長。

現在看他的這些經歷,你會發現,現在說起來當一個小大夫就挺累的,而你看陳慎吾,還要講課,還要臨床,還要管理,咋這麼大的精力。

可以說這就是他的賽道,他是賽手。

馳騁於賽場的,那都是精力充沛異常的。

因為熱愛。

再然後,就因為他的名望,於是進入到瞭北京中醫學院做傷寒論教研室的負責人。

再後來,當他想把自己所有的心得都奉獻出來時,經歷瞭文革時期。

於是那段時間,對他來說,身體上的創傷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傷心和委屈,憤鬱之氣對人體的暗耗是極大。

在懂中醫的人中,陳慎吾他不算長壽。

(三)

前幾天,我在看陳慎吾的《傷寒論講義》,同學說怎麼學醫這麼久瞭,還在看講義。

他的意思是說,講義都是最基礎的,你難不成現在還是從頭來學。

我隻是發現,在臨床待久瞭,就越發能看出哪些是中醫需解決的點,若你在一本書上,偶然間能看到一句話,沒準就解決瞭你的困惑。

當一個人把厚書讀薄之後,表達和認識會不一樣。

陳慎吾,他認為傷寒論就是一篇文章,自然就有頭有尾,有方法,有借鑒。

陳慎吾,他擅長腹診,脈診,他強調抓主證,但他更強調疾病的“正氣自療”。

同時因為他對傷寒論的嫻熟應用,白天應診,晚上誦讀,於是他可以做到針對某些癥狀,隻要證具備,有此經的特點,不要西醫的檢查,可以在此階段治好。

他在書中強調,陰虛證應該生內熱,陽虛證應該生外寒,此為陰虛與陽虛之正常現象。

然在臨證時,除此種正常現象外,尚可有別的情況。

陳慎吾他說,陰虛血少之人,除生內熱外,尚可引起不能內守陽氣,陽氣浮越而生寒之情況,此種即有常又有變之現象,同樣可發生於陽虛證。即陽虛證,除生外寒外,尚可引起陽虛水不行,滯而生熱之情況。

都說中醫太靈活,但你若是掌握住瞭這些基礎的底色,再活泛,也逃不過你的掌心。

他和很多傷寒大傢一樣,陳慎吾對於六經的認識,他認為不要註重病,但要註重六經病證的提綱,隻要有這種證,甭管是麻疹,還是下痢,有這證,就是這經病。

陳慎吾先生曾諄諄教育學生:“晝日診病,夜讀《傷寒》”,臨床與理論應該緊密結合。他主張學生早臨床、多臨床,認為中醫的理論來源於實踐,總結於臨床。學生接觸臨床,通過感性的認識,才便於理解和提高。

陳慎吾在講課時說過“有許多病是相似的,但它不是個病”,此短短的一句話通俗易懂地高度概括瞭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核心。

也因為他這句話,他把經方拓展開來,治療很多現在的病。

陳慎吾他認為《傷寒論》不是在漢代突然出現的新醫學,也不是將古人之經驗再成套的照樣提出來,而是總結古人之醫療經驗,包括理論及臨床而形成的古代醫學精華。

難怪陳慎吾被稱為是一名教育傢,是因為他長年在臨床一線,知道學生們的欠缺,知道對傷寒論原文不理解的地方在哪裡。

於是他的《傷寒論講義》裡,把大傢似是而非的那些點,他都給指瞭出來。

說實話,《傷寒論講義》作為最基礎的教案,歷經這麼多年,很多版本的修改,但有時發現還是那些舊版本更實用。

這也可以倒推出,為何我們現在如此自我感覺良好,但編輯的內容卻不被買賬,看來確實是在某些地方做得不紮實。

現在各個醫學的發展,講創新,其實就是說你要會提出問題。

會提問題的背後,靠的是積累,靠的是你思考高度。

看看這本《傷寒論講義》吧,看看陳慎吾提到那些思考題,你能答出來多少,你就知道自己的功底如何瞭。

若輪到你提出思考,你能提出怎樣的問題,這樣做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傷寒,想學傷寒瞭,而不是簡單的就隻是想拿那些套方去應用。

(最後)

傷寒的大傢很多,那些名醫名傢說的都非常的有用,但真正都說到你的弱點上的,才是你的菜。

我建瞭一個群,目的就是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因為我也會犯懶,也會有消極的時候。

但因為有個群,會有責任,會有激勵,其實彼此間都在做榜樣,會讓你產生觸動。

看到那些不是學醫出身的,有自己的專職工作,有幾個娃要照看,還依然要把中醫學好。

愛,他們是真的愛中醫,但兜兜轉轉十幾載,一直都沒入門,其實所欠缺的就是一個方法論,就是一本書對自己造成的啟發點。

這也是我為何把那些認可的傷寒著作發到群裡,就自己去認領好瞭,過濾出哪個對自己的路子,符合自己的。

等把這一傢之言的學會瞭,你才有可能擴容出一個更大的胸懷,能去包容,能去接納更多類型的醫傢。

那時你去學其他的,才能吸收。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前提是你要成為一片海,才有可能有更大的胸懷。

胸懷不是天生的,靠的是後天的擴容。

這個世間改變不瞭的太多瞭,但能通過精研,擴大延展使用經方對疾病的治療,這已經是件很有成就的事瞭。

而且你又能通過治療,再回到理論中,能把自己的應用教給更多人使用。

循環做得好的話,就是對中醫的最大回報。

想學傷寒論,想學好,我在群裡發過的這些書和講義,你看後,不亞於你去上各式各樣高昂的培訓班。

你看這本講義能收獲什麼,對於模糊混淆的點,像瀉心湯類,柴胡類的區別應用。對於經方,像桂枝甘草湯,像由桂枝甘草湯而延伸出的苓桂術甘湯適合的疾病證治,對於如何把經方加減應用到現在的各項疾病裡,你會有不一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