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會時鐘”?

阿拉卡 2024-04-19 09:00 18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何為“社會時鐘”?這個概念最初是美國心理學傢伯尼斯·鈕加藤在1976年提出的,簡單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在我國,這個概念是很強烈的,大多數人會按照“社會時鐘”走完自己的一生,尤其在20雖至30歲這個階段體現的更為明顯。大學畢業後,找工作、結婚、生子,這一切仿佛被按瞭加速鍵一樣,隻有完成這些後,感覺人生才算穩定下來,然後繼續工作、教育子女、贍養老人。如果哪個環節沒有跟上社會的節奏,往往會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負面評價。

有人說,我們應該打破“社會時鐘”,網上不乏一些激進的成功案例,為瞭追求自己的熱愛,實現所謂的人生價值,在四十歲之前一直在頻繁更換人生賽道。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觀察過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有一個共性——自身傢庭條件優越,這就為追尋自己的夢想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保障,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其實也並非是真的甘於平庸,甘於遵守“社會時鐘”,隻不過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會面臨來自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現實是不允許帶著傢人一起冒險去不斷嘗試變換人生賽道,找到自己的熱愛,我們跟隨“社會時鐘”所走的一條路隻不過是對自己對傢庭來說最有利、風險最小的罷瞭。

在未實現財務自由之前,不要受那些激進的成功的“逆時鐘”案例影響,頭腦發熱的做出的一些不負責任的選擇,但是我們可以接受“社會時鐘”的調整。前幾天聽廣播時,說到我國的初婚年齡在增加,2020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9.38歲,女性為27.95歲。平均初婚年齡推遲成普遍趨勢,主要受到四方面影響:一是受教育水平,尤其現在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通提升,有很大一部分女生選擇大學畢業後繼續讀研;二是社會競爭激烈,很多人畢業後初入職場想要站穩腳跟確實需要付出一番努力,忙於加班,屬於自己的時間少,無暇戀愛;三是結婚成本高,彩禮與高房價讓很多年輕人倍感壓力大;四是婚姻觀念的改變,現在年輕人更重註婚姻自由與婚姻的質量,不願將就。受社會整體環境的影響,我們也應該改變觀念,適當接受“社會時鐘”的調整,對年輕人多一些包容,減少來自催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