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一把大斧頭,表示戒備森嚴;“口”表示城墻。

1)守衛嚴密(百無疏失,類似“衛”字的中間城墻,四周守衛足跡,下圖商文1),空間上的意象引申出“都”、“所有”的意思;

衛——中間城墻,四周守衛

2)戒備的精氣神意象引申出“肅然起敬”、“精神內守”,引申出“縮”的意思。例如,《孟子》的“自反而縮”(類似的,用鹽縮水就是咸),就是大義凜然,精神固守內中;反之,若是不義,則氣餒精神渙散,顧左右而言他。太極拳諺謂:“腹松,氣斂入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亦是此謂。若是不義而氣餒,則不能“摶扶搖而上”而通達。

3)“縮”的意象,引申到烹飪上,就是“濃縮而變咸”,因為烹飪一般都加鹽。 咸(醎、鹹)。

4)“咸”的警戒止步的意思,進一步引申為“澀”。“澀”就是相反兩對足印,指二力平衡,不相上下,所以是靜止。而“澀”,在“精氣神”一途上,便是“止漏”,中醫所謂“固澀”。日常精滿自溢,若止漏時,不下流,則上註(所謂"順則成人,逆則成仙,隻在陰陽顛倒顛")。《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恬淡虛無(止息忘念,所謂觀止),真氣從之”。“恬”就是“停止”,潮汕日常方言仍有此字。而潮汕話“咸澀”是愛惜、吝嗇的意思。類似的意思,《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有:“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處“儉”,可作“積精存神”解。

“咸澀”在烹飪養生上,有一簡單而有效的湯液:

茶葉(發酵的紅茶、單樅茶、普洱茶、磚茶等能出濃濃茶的)一把(取茶堿的澀)

鹽一小匙(咸)

生薑(或幹薑)數片(平衡發酵不充分的茶的寒性)

豬油一大匙(或者奶油、植物油),煮10-20分鐘過濾,保溫60度,隨時取汁飲。

以上本質為皂化反應:油脂+堿⇒皂液+甘油——供能、排毒,兼肌體保水。

“澀”就是相反兩對足印,指二力平衡,不相上下,所以是靜止。

“吝”是“愛惜”;“嗇”是顆粒歸倉,“吝嗇”意思跟“咸澀”、“慳吝”完全吻合。

嗇——顆粒歸倉

又如“感”字:《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謂“水到渠成”,精足神旺,則氣脈自通。莊子“坐忘”類此。

“感”:咸+心。中醫的“心”並不是特指心臟,而是包括骨髓、脊索、大腦及其神經網絡、脈沖信號的整體,而呼吸及心跳為其驅動力。“心”居於人身之中,亦作會陰到囟門之間的脊柱(發散開去:“自”是鼻子,“己”是中宮氣象,“心”,即“脊柱”,即“易”,即“自己”,即中宮陰陽二氣,即陰陽二氣和合的“沖氣以為和”,一即二,二即三)。“心”就是“易”,其實包括瞭實體的脊柱,以及脊柱的波浪形運動的無形意象——也即脊柱作類似上犬式、下犬式不斷變換,類似於正餘弦波動的律動。這就是龍蛇、蜥蜴脊柱運動的形象。易,就是一陰一陽,就是把水從一個杯子倒到另一個杯子的變換。天氣萬物都在變易,如呼吸、脈搏,細胞液的滲透……

易,就是一陰一陽,就是把水從一個杯子倒到另一個杯子的變換

“喊”——“口”表示單音節的呼叫聲,“咸”是警戒不得近。所以,“喊”是因不得近而呼叫,引起對方註意。如,在山區大呼“喂~”喚某人。

“諴”——“言”是說話,講有意義的句子,“咸”取“都”的意思,所以,“諴”作“和諧”解。

“減(減)”——由收汁濃縮物料體積變小,引申“減少”的意思。

“堿(堿)”——固澀之物,以礦物為多。一般,細菌在酸性環境大量滋生,堿性則有抑菌作用。如,黃連、茶葉都是堿性(黃連堿、茶堿),都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緘”:繩索+“收縮”,即以繩索封緘。

“箴”:以竹簡寫戒訓之言,如“箴言”。做竹簡的竹片在古代應該也用於粗陋的衣服,用來穿針引線。所以,“箴”、“鍼”也是不同材質的針。

“椷”:起守藏作用的木制品,所以是木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