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講中世紀蒙古歷史瞭,這次我們來講講元朝,這期重點是講元朝四等人裡,色目人是如何取代蒙古人獲得一等人地位的。

元朝

眾所周知蒙古人入住中原後共有11位皇帝,忽必烈在位24年,元成宗帖木兒在位13年,元順帝脫歡帖木兒在位35年,也就這這三位皇帝在位時長在元朝裡是超越瞭10年。

當然有人要糾正我元成宗帖木兒應該打鐵穆耳,實際上帖木兒和鐵穆耳發音都是Tēmōr,不同漢字異寫罷瞭,就像川普和特朗普關系,我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有些人你文化高你行瞭吧。

忽必烈是元朝開國君主,接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都知道,而帖木兒是忽必烈孫子,是元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也算是個明主。而脫歡帖木兒是元朝統治中原時期的末代君主。而其他8位皇帝在位時間加一起總共才27年。

忽必烈、帖木兒、脫歡帖木兒三個元朝在位時間超過10年的可汗

這27年裡也就是平均每位皇帝在位3.3年,為什麼元朝皇帝換得如此頻繁,跟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皇帝更換速度一樣快,這波操作算是應瞭孫悟空那句“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傢”的名言。

事實上從元成宗到元順帝之間的8位皇帝事實上都是傀儡或則半傀儡,可以理解為“漢獻帝”,那麼“曹操”又是誰。

而這27年裡元朝乃至中國的統治團體則是來自東歐的欽察人組成的“欽察禁衛軍”簡稱“欽察軍”(《元史》稱欽察衛)。

欽察軍

欽察軍的故事也是相當勵志,從一群流落異鄉的外籍員工然後反客為主,架空自己的上司。

一切要從1268年說起,由於忽必烈篡奪瞭原本屬於阿裡不哥的蒙古大汗位置。所以導致他在黃金傢族中被視作非法分子,蒙古帝國就此分裂,再無大汗。

阿裡不哥(圖中綠衣)和他的部隊

而窩闊臺大汗的後人海都在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支持下成立瞭窩闊臺汗國。然後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三國在中亞怛羅斯城會盟。三大汗國瓜分中亞,並堅決擁護蒙古傳統,相當於將忽必烈和伊爾汗國從黃金傢族正統當中給開除出去。

然後在忽必烈眼裡這三國又是叛亂者,《元史》裡都把他們算成“西北諸王之亂”,實際上西北諸王勢力加一起都比他大,所以看上去忽必烈才是蒙古正兒八經的叛亂者。

從那開始,蒙古各大汗國除瞭各自對外用兵,接著就是相互打來打去。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的事情在我寫的其他文章交待得很詳細瞭,我們這期重點將忽必烈和海都的恩怨。

波斯人繪畫的忽必烈(圖中端坐者右)和他的宮廷

海都很厲害,曾經還控制瞭中亞的察合臺汗國,而在1289年海都率軍從元朝手中攻陷瞭蒙古舊都哈拉和林。屆時70多歲的忽必烈還要去禦駕親征處理這事。忽必烈直到死都沒有擺平海都這個敵人。

元軍在1289年這次出征中,除忽必烈之外,軍隊最高負責人是欽察軍的土土哈。

欽察人

忽必烈執政末期,元軍對關外任何戰鬥的第一線再沒有安置蒙古族士兵,也不是漢族士兵,而是把欽察人、阿速人或者康裡人等東歐、中亞等民族部隊投入到瞭最重要的戰線上。

而這些民族都來自橫跨東歐和中亞的欽察草原上,欽察草原今天主要分佈在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境內,在俄羅斯的那部分也叫南俄平原。

欽察草原

欽察草原約三千年前出現瞭世界上最早的遊牧民族斯基泰人,之後匈人,保加爾人,馬紮爾人,庫曼人等遊牧民族落戶於此,且先後席卷過東歐。在蒙古入侵前俄羅斯各個邦國就不斷和庫曼人(又叫庫曼人)作戰。元朝四等人裡,欽察人算二等色目人。

那麼忽必烈為什麼寧可重用來自遙遠地方的欽察人,都不肯重用血濃於水的蒙古同胞呢?

答案相信聰明人一眼就看得出,因為忽必烈攻打黃金傢族嫡系宗親的舉動已經讓不少蒙古族都心寒瞭,不願意為之賣命,恰好欽察人戰鬥力相當兇猛,所以忽必烈在軍隊裡首先重用欽察人打自己蒙古同胞。

戰鬥力極強的欽察人

在曾經色楞格河(今天蒙俄邊境)的戰鬥中,忽必烈的孫子甘麻利被敵軍包圍,救出甘麻利的就是土土哈率領的欽察軍。這件事讓忽必烈覺得欽察人相當可靠,甚至超越蒙古人。所以忽必烈開始大肆提升土土哈和全體欽察人的地位。

在這次出征中,海都遇到元帝國大軍就逃得遠遠的,忽必烈還說“海都那畜生,難道是害怕欽察騎兵的鐵蹄而逃跑的嗎?” 這是對欽察軍以及對土土哈的最大誇獎。

雖然這次忽必烈沒有搞定海都,但讓土土哈和欽察人等東歐遊牧民族在元帝國境內地位進一步提高。

數年後,1294年忽必烈去世。由於太子真金早已去世,就由真金的兒子帖木兒繼位,是為元成宗。然而元帝國與海都的戰爭仍未結束,所以就由帖木兒這一代人與海都繼續對抗。

而帖木兒延續瞭爺爺忽必烈重用欽察軍這一政策,凡什麼重要戰役讓欽察人先上。1297年土土哈去世,欽察軍由土土哈兒子床兀兒接管。

從1289年開始,元帝國又和海都在今天蒙古國北方和俄羅斯境內占瞭長達12年的較量,1301年海都在蒙古高原被欽察軍擊敗,他在敗北途中去世。

元帝國和海都戰爭地區

海都死後2年,1303年,幾大汗國覺得這樣打來打去也沒啥意義,幹脆休戰,大傢稱帖木兒為名義上共主,元朝和察合臺汗國瓜分瞭窩闊臺汗國領地。

黃金傢族內戰暫時結束。但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依然在開打,戰爭持續瞭半個世紀,直到1355年金帳汗國打滅瞭伊爾汗國。

由於各大蒙古汗國基本停戰,世界史稱“蒙古和平”開始瞭,在堪稱蒙古核心的軍隊中,自從“蒙古和平”以後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元的首腦層對蒙古軍變得不太信任。

蒙古四大汗國

“蒙古和平”時代,雖然沒有對外征戰以及來自外部的侵略,但蒙古人之間的爭鬥非常多,一般都與皇位繼承有著某種關聯。這種爭鬥中,同屬蒙古人是無法放心使用的,因為在敵人中就有叔父、堂兄弟等,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倒戈一擊。

反而是欽察人軍隊能夠讓人放心,除欽察人之外,蒙古軍中著名的還有阿速人、康裡人、葛邏祿人、俄羅斯人等外國人部隊。葛邏祿人等作為精壯的傭兵集團,在歷史上都很有名。

中國史書把這些外籍軍團稱之為“色目衛”,色目衛,從名字可以看出來是色目人組成的軍隊。

唐兀衛是最早建立的色目衛,成吉思汗攻破西夏,西夏人被編入的軍隊稱為唐兀軍。

唐兀人(西夏人)

公元8世紀,在中亞,葛邏祿人作為傭兵跟隨唐軍參加怛羅斯之戰時,突然整個部隊投向瞭阿拉伯帝國軍隊,致使唐將高仙芝大敗而歸,此事在歷史上頗有名氣。

葛邏祿人與欽察人一樣,都是東歐中亞遊牧民族。

葛邏祿人

而侍奉元朝,屬於侍衛親軍的阿速衛被認為是伊朗語系民族,阿速有時也稱為阿蘭,意為雅利安。

阿速軍

康裡族也是突厥系的遊牧民族,康裡在突厥語中意為“車”,他們可能是《魏書》中記載的高車國的後裔,《元史》中寫作“康裡國”。

元朝的著名書法傢巙巙(nao)也是康裡族出身,他的書法被認為深得晉人王羲之等筆意,無論多麼小的作品,人們都爭相求購,視為珍寶。在元朝,他是僅次於趙子昂的書法名人。

元朝的蒙哥可汗對俄羅斯人的戰鬥力也頗欣賞,後來收聚在中國境內的俄羅斯人共約一萬戶,安置在山西大同一帶,從這些俄羅斯人中招募一隊禁衛軍,稱“斡羅思(俄羅斯)扈衛親兵”,駐紮於北京以北的地方捍衛京城。

當時俄羅斯戰士(右)

從元代初年的武衛軍開始,到侍衛親軍正式形成,設置的侍衛親軍組織多達31衛,也就是元朝共有31個民族或則國傢的人組成的軍團,我們這期就不一一介紹瞭。

外籍雇傭軍不但為忽必烈傢族參與黃金傢族內戰,還是蒙古消滅南宋的主力軍,在戰場上他們是宋軍最為棘手的對手。在滅宋戰爭中起瞭很大的作用

忽必烈征宋的民族混合部隊

元朝的欽察、阿速、康裡族人大部分都是成吉思汗西征時投降或俘虜的人。元朝將他們編入侍衛親軍的時候,各軍的長官大多都是他們原來國傢的首領。欽察軍團的統領從土土哈到床兀兒,再到其子燕帖木兒,終於得以位極人臣。

慢慢地,這些部隊就變成瞭親衛隊,最初他們是類似奴隸的身份,地位極其低下,然而在王侯身邊侍奉後,越來越受到信賴。

同時代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就是由這種集團發展而來的,而且出身大多數也是欽察草原。在後面的土耳其帝國也有被稱為耶尼切裡的一種軍人奴隸集團。

土耳其耶尼切裡

元帝國也出現瞭這種集團,欽察軍的首領燕帖木兒就廢立瞭好幾個大汗。

欽察軍作為是京城主力軍,萬一管理不善,會出現很大的矛盾,甚至是威脅皇位,有人也指出,元朝最混亂的恰恰便是軍政,在政治鬥爭中也起瞭比較大的作用。

燕帖木兒成功地擁立瞭自己曾經侍奉過的真金的孫子海山(元武宗)的兒子圖圖帖木兒(元文宗),又毒殺瞭文宗的哥哥元明宗,霸占瞭最高的官位。

史稱“天歷之變”,表面上是蒙古貴族之間內亂,爭執的焦點是由誰做繼任者,但實際上這些蒙古貴族都是欽察軍支持,無論哪方勝利,結果都是欽察軍地位不動如山。自此以後,欽察軍的統治地位更加牢固,而這時距離忽必烈去世不過34年。

燕帖木兒不僅殺害皇帝,還娶瞭病死的前皇帝(泰定帝也先帖木兒)的妻子。這種行為別說是漢人,就算是蒙古人,對他們而言這種做法也是非常出格的。

此外燕帖木兒還讓自己的兒子塔剌海做瞭皇帝元文宗的養子,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事情。

不僅是泰定帝的妻子,蒙古皇族中的女性,燕帖木兒隻要聽說誰漂亮,就會弄回自己傢,據說人數有40人以上。

位極人臣的燕帖木兒

而且燕帖木兒還把自己的女兒答納失裡嫁給瞭13歲的元順帝脫歡帖木兒做皇後,人們稱她為欽察皇後。脫歡帖木兒在位36年,後來被明軍驅趕到北京和蒙古交界地方死去。“順帝”是順應天命而退避的意思,是明朝官方為他起的名號。

所以欽察軍掌權27年時間裡,蒙古黃金傢族都成瞭傀儡,所以我開頭說蒙古人的一等地位被二等人色目人取代不為過吧。而且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來自東歐和中亞的遊牧民族徹底統治全國的時代。

掌控元朝政治的欽察軍

而欽察軍首領燕帖木兒死於元順帝初年,他的傢族隨之失勢。做瞭元文宗養子的塔剌海逃到瞭妹妹欽察皇後那裡,但還是被拖出來斬瞭,欽察皇後也被逼喝下瞭毒藥。

欽察軍對於元朝乃至中國的統治才算結束,但對於蒙古人而言不幸的是,他們統治中原時間也要結束瞭,沒多少年瞭,蒙古在中原的統治則在1360年代被江南起義軍和朱元璋給摧毀。

說到江南,元朝通過達魯花赤(蒙古官名)對江南進行統治,這個職務一定要由蒙古人或者色目人來擔任,沒有漢人的份兒。

欽察軍和色目衛早已增長腐敗之風,他們養尊處優,依仗著直接為皇帝服務而被朝臣拉攏,隨著戰事的減少,軍事訓練也日加懈怠,戰鬥力喪失。

欽察軍甲胄

新加入的欽察軍、色目衛早就不是為瞭戍守宮廷,保衛大都,而是為瞭得到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這就極易增長腐敗之風氣,軍隊也開始遊手好閑,長期缺乏訓練,弊端百出,這樣的軍隊是必然要走向衰亡的。

在反元戰爭中,侍衛親軍在早就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也逐漸衰亡,1368年,明軍攻陷北京,1370年,明軍襲擊元朝陪都,蒙古王公逃走,欽察軍、色目衛也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元朝統治結束,為元朝效力的外國人(色目人)們也都有不同的結局。

比如著名的色目人書法傢泰不華於1352年與元末群雄之一的方國珍作戰,力戰而死。

即使到瞭現在,人們在送別的時候也會吟詠泰不華所作的《送劉提舉詩》:“帝城三月花亂開,落紅流水如天臺。人間風日不可住,劉郎去後應重來。

餘闕是黨項人,友人死的時候,他作瞭“念此今已矣,松柏杳茫茫”的長篇哀悼詩。1358年,餘闕作為淮南行省左丞守衛安慶,與元末群雄之一的陳友諒作戰,城陷落時一傢全部自殺瞭。

餘闕是元的忠臣,然而,130年前,蒙古人消滅黨項人的西夏國,處死國王,把人民掠去做奴隸。餘闕到底從元帝國那裡受到值得以死相報的恩惠瞭嗎?

而乃賢是葛邏祿人。先說下蒙古人對葛邏祿人待遇,蒙古帝國第四代大汗蒙哥將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作為封地賜給瞭葛邏祿人。

費爾幹納盆地

乃賢曾任東湖書院的校長,人們都以為他是江南人,其實他是一位從父祖輩起就移居到“內地”,已經喪失自己民族特色的色目人。

乃賢沒有看到自己效力的元朝滅亡,在元朝滅亡前五年就病逝瞭。那麼乃賢的民族葛邏祿人在中原結局如何?宋濂在為朱元璋編纂的《元史》裡提及葛邏祿人消失瞭。不光葛邏祿人,許多民族要麼無辜消失,要麼就沒有記載瞭。

事實上葛邏祿人在蒙古統治階層離開中原,回到瞭他們中亞老傢——費納爾幹盆地。明朝建立後,對中亞經營遠不如漢唐,自然懶得關心葛邏祿人後續事情。

14世初明朝地圖

那麼元朝的汪古人結局又如何?首先介紹汪古人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草原民族,汪古曾經出現瞭列班掃馬和馬古思那樣的遠赴歐洲的基督教徒,馬古思還被聶思脫利派教王授予Mar·亞伯拉罕的稱號。

“Mar”是教會中的敬稱,如果把它寫作漢字的話,大概就是“馬”字。所以他們在中國的後代都姓馬。

中國境內的基督聶斯托利安派石碑

汪古國當年不是被成吉思汗攻打後投降的,而是從一開始就主動舉國投降的。不,不是投降,或許說是合作更恰當。

汪古國後來怎麼樣瞭,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一種說法是被明軍闖入,國都遭到瞭破壞。一種說法是汪古人和蒙古人一起北走瞭,不過也有說那隻是國人的一部分,大部分國人都“四散”瞭。

汪古國基督徒墓碑

除瞭遠走高飛的色目人,還有選擇繼續留在中原為新政府明朝效力的色目人,其中代表為著名文學傢丁鶴年,他還是北京老字號“鶴年堂”的創始人。

今日鶴年堂

丁鶴年是中亞出身的色目人,傢庭背景是負責統治武漢的達魯花赤。丁鶴年的祖先名阿勞瓦丁,是個有名的豪商,曾做武漢父母官的父親名職馬祿丁,由於傢族代代名字中都有“丁”字,所以取瞭“丁”姓。

“長江千萬裡,何處是儂鄉。忽見晴川樹,依稀認漢陽。”這首詩據說是丁鶴年十多歲時在武漢作的絕句。

丁鶴年雕像

色目人指的是既不是蒙古人也不是漢人的人,范圍極廣,從像馬可·波羅那樣的歐洲人到吐蕃人全部包含在內,有的與漢人的容貌幾乎沒什麼兩樣,但丁鶴年長得碧眼紫髯,一眼就能看出來不是漢人。

甚至還有許多蒙古人為明帝國效力,比如後來參與指揮北京保衛戰中重要戰鬥的孫鏜(1391年-1471年)就是為帝國效力的蒙古人,他出生於今天內蒙古的托克托。但他卻接受的是漢化教育,名字也是漢語的。他和草原上生活的蒙古人生活軌跡完全不同。

明朝開創者朱元璋對願意歸順的色目人、蒙古人待遇也還可以。和當初蒙古人對待漢人形成天壤之別。

忽必烈(端坐者)和色目人及漢人大臣

根據清朝初年編撰的《明史》描述瞭朱元璋如何與一名所謂的拂菻(拜占庭)商人會面,這個拜占庭商人名字叫聶庫倫。1371年9月,他讓聶庫倫帶著一封信返回他的祖國,信中向拜占庭國王約翰七世宣告明朝成立,蒙古人在中國統治已經結束。

拜占庭國王約翰七世

據推測,這名商人實際上是北京城的前主教尼古拉斯·德本特拉(Nicolaus de Bentra),1333年由教皇約翰派來北京的大主教。《明史》繼續解釋,此後明朝和拜占庭再無聯系。中國和歐洲文明交流直到16世紀的利瑪竇訪華才再次開始。

所以一個時代結束瞭。蒙古人和色目人雖然在中國地區做瞭許多不好的事情,當然也帶來積極作用,比如文化交流。元朝是中國最為國際化的封建王朝,從北京到南方的泉州,除瞭色目人,大街上隨處可見外國人,哪怕遇到意大利人、法國人、英國人、埃及人等也不為奇。

元朝時中國大街小巷不僅可以看到佛教寺廟、城隍廟,而清真寺、基督教堂等異域廟宇也隨處可見。

元朝時期修築清真寺,距今近800年歷史

如上所訴,元朝許多文人如丁鶴年都是來自遙遠的中亞乃至西亞,軍隊不少將領都是外國人,朝廷和地方命官就不用說瞭。

明朝的成立,恢復瞭漢人以往的尊嚴,但隨之而來是這個非常國際化的環境在中國就此消失。

元朝時期遺留基督教石碑

同樣的,13世紀,世界各國使者和官吏都會不遠萬裡前往今天蒙古國境內,遠如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派遣使者到哈拉和林造訪大汗蒙哥。

全俄羅斯大公也就是當時俄國統治者雅羅斯拉夫二世和他兒子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未來俄國統治者)都親生來到蒙古高原造訪大汗貴由。

甚至蒙古高原還出現瞭英國工匠的身影。

“蒙古和平”下的絲綢之路

元朝在中原統治結束後,蒙古高原再次成為歐亞大陸最為內陸和閉塞的地區之一,蒙古人也未能將從中原和其他各民族學習的軟文化帶回蒙古高原,甚至明朝史料記載到16世紀時,蒙古人還是連鐵都不會自己造。蒙古地區再次回到瞭成吉思汗之前的野蠻社會。

也就說是那種國際環境在蒙古帝國消亡後,在中原和蒙古高原都消失瞭,而且鮮有痕跡留下。

參考書目

《蒙古民族通史》 曹永年

《成吉思汗一族:世界征服者史》(日本)陳舜臣

《出使蒙古記》(英國)克裡斯托福·道森

《元史》宋濂

《陰山汪古》蓋山林

《帝國的背影:1368年後的蒙古》華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