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之父川人春先

寻心 2024-09-14 01:44 8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2004年8月9日,陳春先去世,兩天前,他剛剛過瞭70歲的生日。即便是中關村的人,也沒有幾個還記得他的名字瞭。

1980年10月,中國最頂尖的核聚變專傢、46歲的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從美國考察回來,這已經是他兩年裡第三次訪問美國瞭,這幾次出國讓他印象最深的倒還不是美國同行的學術進步,而是那個國傢在技術產業化上的擴散能力。他每次都會去兩個地方,一是西部的矽谷,還有就是東部的波士頓“128號公路”,走在那兩條房屋低矮、叢木蔥綠的狹長地帶,他突然萌生瞭一股從來沒有過的激情。陳春先是當時國內最有前途的新生代科學傢,在1978年,中科院評聘瞭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教授級研究員,一共隻有十人,陳春先與後來成為“時代偶像”的數學傢陳景潤一起在榜。而此次的矽谷之旅卻徹底地改變瞭他的人生。

回國後,他向上級寫報告提出,中國應該建設自己的“矽谷”,他寫道,“美國高速度發展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傢和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總是急於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和知識變成產品,自己去借錢,合股開工廠。”陳春先的腦子裡也已經有瞭“中國矽谷”的具體地點,那就是中科院、北京大學等聚集所在的中關村。他認為:“我們在中關村工作瞭20多年,這裡的人才密度絕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並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

如果僅僅是這樣寫寫報告、講講話,倒也罷瞭,陳春先卻是想真的把自己當成試驗品全部地投進去。在回國後的兩個月裡,他狂熱地四處呼籲,向各個部門寫報告提建議,終於在回國的兩個月後,北京市科協認可瞭他的這個想法,同意借給他200元錢,在銀行開一個賬戶。12月23曰,在美國矽谷傳奇的鼓舞下,陳春先在中關村一個倉庫的一角辦起瞭國內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跟陳春先一起跳進商海的還有中科院物理所、電子所、力學所的14個科研人員。日後,中關村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科研產品集散地,陳春先無疑是第一個先驅。

中關村要真正熱鬧起來,還要等三到四年。在陳春先辦服務部的當時,卻引起中科院內外很大的震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他不務正業。這時,出身巴蜀的陳春先表現出川人特有的倔犟,他騎著自行車四處去跑業務,這位研究艱深的核聚變技術的科學傢不得不為15個人的生存做“稻粱謀”。在創業的第一年,他的服務部有瞭兩萬多元的收入,這在當時不算是一個小數目,陳春先因而給大傢每人每月發瞭15元的津貼。這件事在清貧的中科院裡頓時濺起軒然大波,告狀的人憤憤地說,陳春先搞歪門邪道,居然自己給自己長瞭兩級工資。到1983年,陳春先簽訂瞭27個合同,與海淀區的四個集體所有制的小工廠建立瞭技術協作的關系,還幫助海淀區創建瞭海淀新技術實驗廠和三個技術服務機構。漸漸地,在中關村一帶出現瞭零星的技術小公司。在媒體的報道下,陳春先的實踐引起瞭上層的關註,當時主管經濟工作的胡啟立、方毅都做瞭批示,對他大為褒揚。在這些舉措的觸動下,海淀區放寬瞭中關村辦公司的政策,1984年,四通、信通、科海及曰後非常著名的聯想公司相繼誕生,“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初具規模。

陳春先的研究方向是高深的核聚變,他參與創建瞭中國第一個核聚變基地,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瞭國內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而在中關村,他的這些專業幾乎都派不上用場。從1980年以後,陳春先基本上放棄瞭學術研究。他把服務部改組成華夏矽谷公司,隻要有生意上門他都樂此不疲地去談判。他的公司做過的最大一筆業務是幫助一傢美國公司做數據錄入,他為此聘用瞭100多個大學生,1000個字符掙0.4元,如果順利,一年可以得到30萬美元的收入,但是這個業務後來也半途流產瞭。

陳春先顯然不是一個優秀的經營者,在他的首倡下,中關村日漸規模膨脹,而他的公司卻始終委靡不大,與聯想、方正、同方等後起之秀不可同日而語。十多年來,他多次卷入經濟糾紛,甚至還先後兩次遭人綁架。他對人感慨說:“思想活躍也好,能悟出潛在的增值地方也罷,都不等於能夠辦好公司。相反,辦好公司的企業傢大都是搞營銷、搞金融,有很強管理能力的人,而不是真正的科學傢。我不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傢,這一點沒有什麼好回避的。”

陳春先晚年成為一個“歷史人物”,平日無人記掛,到瞭某些紀念日則有媒體上門釆訪一二。很多人以為,他當年若一直在實驗室工作,將成一個偉大的科學傢。而他自己則說瞭下述的一段話我覺得每一代人隻能做他當時認為最重要的事。人活著總要做點事,做瞭這件,也許就要放棄那一件。我做事從不後悔,即使做瞭較為愚蠢的事,也不後悔,因為時間總是在往前走的。”

陳春先是一個倔犟的四川成都人。他很應該被人長久地紀念。

互聯網上有一個專門的陳春先紀念網站http://www.chenchunxian.com/。除瞭幾個知情人,那是一個幾乎被徹底遺忘的網站。

中關村先驅陳春先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