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和小磁改變瞭科普的方式,從過去直接像老師一樣科普我想說的知識,變成瞭她提問,我們一起尋找答案。於是就制定瞭這樣的規則:

就這樣,有瞭她的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蝌蚪和它的媽媽青蛙長得不一樣?

《小蝌蚪找媽媽》是幾乎所有小朋友都聽過的故事,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有那麼一瞬間,想要問這樣的問題,可是有機會能問出口的,有機會能去尋找答案的非常少。

小磁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我跟她說,你去《十萬個為什麼》中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她從書架上翻開她的書,還真找到瞭答案。

原來,這叫變態發育。

我又教她問瞭問智能音箱和她的智能手表,得到瞭差不多的回答。

後來,我們一起在網上查資料,發現許多昆蟲也存在著變態發育的過程。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

比如毛毛蟲變成蝴蝶,還有蜜蜂、螞蟻、蒼蠅、蚊子都屬於完全變態發育。

相對應的,還有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比如蝗蟲、蟋蟀、螳螂、蜻蜓,它們不會結蛹,幼蟲和成蟲的差異沒有那麼大。

接下來的一周,小磁又問瞭:

完全變態發育的毛毛蟲究竟是怎麼變成蝴蝶的?

這個問題還真難到我瞭,我也不知道,隻知道結瞭蛹,從蛹中出來就已經成蝴蝶瞭。至於其中發生瞭什麼,還真沒想過。

不過不急,趁此機會,先教一教她如何在網上搜索想要的信息。

小磁剛學拼音,打字比較慢,我先帶著她分析,搜索這個問題,究竟要搜什麼關鍵詞,在哪個APP中找答案呢?(之前她隻知道微信裡可以搜索)

我教她嘗試用Google開始搜索。那麼搜哪個詞好呢?毛毛蟲、蝴蝶、還是變態發育?或許都不是,毛毛蟲究竟是怎麼變成蝴蝶的關鍵點是搜索“蛹”。這個知識點在之前學習變態發育的時候就已經瞭解。

Google給出瞭很多關於蛹的圖片,讓小磁頗為有興趣。

關鍵是,一個新的概念又出現瞭,叫做“器官芽”,又叫“成蟲盤”,是說在蛹中隻有一小部分細胞還存在,以後發育成成蟲的各個部分,其他細胞在蛹中都變成瞭——營養物質。

最後我們找到瞭一個簡單清晰的視頻講解:《昆蟲的蛹裡發生瞭什麼|混亂博物館》

新的階段,我們開始關註提問的價值。小磁對於自己提出的問題,顯示出瞭更強烈的興趣,對於許多陌生生僻的概念也都願意去理解。

其實,對她來說哪有什麼“陌生生僻”,這都是大人視角,對於她來說,整個世界不都是“陌生生僻”的嗎?

一個簡單的問題就足夠我們無止境的深挖探索。由於時間限制,每天早上20分鐘,才能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