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裡科夫《近衛軍臨刑前的早晨》

上杉达也 2024-09-23 07:22 3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本文來源於2017年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藝術)課堂演講稿

蘇裡科夫近代美術史裡一位重要的現實主義畫傢,畢業於聖彼得堡皇傢美院,他的作品都取材於彼得大帝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有著強烈的歷史映射感。

要談蘇裡科夫的畫就不得不提彼得大帝,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他制定的全盤西化政策對俄羅斯影響深遠。但是表面光鮮的革新卻建立在對底層剝削的基礎上,從而不可避免的激起瞭尖銳的歷史沖突。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即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中驚心動魄的一瞬間。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婭公主挑唆使俄國發生瞭近衛軍兵變。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決定殘酷地鎮壓瞭這次兵變。當時的俄國近衛軍代表瞭維護宗法制度的古俄羅斯,而彼得大帝和已經歐化瞭的軍隊,則代表瞭向資本主義發展的俄羅斯帝國。他們尖銳的鬥爭實際上是對於俄羅斯未來道路抉擇的一種理念之爭。

今天我主要來談談作傢是如何在基於史實的基礎上渲染歷史悲劇色彩的。

首先看人物神態上。畫裡6個造反的近衛軍握著罪人臨刑前點燃的蠟燭,將依次走上絞刑架。雖然他們表情各異,但悲壯是其中的相似點: 臨刑者1戴紅帽,長著褐色頭發,目光兇狠,望著遠處的彼得大帝,表現的是無畏不屈的近衛軍精神。

臨刑者2是一個垂垂老矣的黑胡子,他肩上搭著傢人遞上的毛毯,卻沒有心思和傢人訣別,低頭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這個蓄胡子的細節無疑是作者精心雕刻的一筆,因為對世界史敏感的同學馬上就知道根據彼得一世改革法令,社會習俗上俄國實行全盤西化,男子不得蓄長須長發,否則會受到處罰,而胡須也預示著他與主流對抗而致的必然的悲慘境遇。

而近衛軍周圍傢屬中 最引人註目的是一個小女孩,她位於畫面的中心,手將要抬起來指向前方,眼神焦急而憂愁。小女孩尚稚嫩無知的臉龐和整個陰森森的氛圍形成強烈對比,她大概預感到有不幸的事情將要發生在親人身上,但卻又還沒有辦法理解這眼前的一切。

另一邊彼得大帝著俄羅斯帝國海軍制服,騎著高頭大馬出現在畫面右側,在他背後,是隱約可見的行刑隊和一排令人毛骨悚然絞刑架,作者在這邊刻畫的是革新派的帝國精英集團形象。

神態各異的臨刑者分散在一群混亂而悲慟的傢屬中,另一邊卻是衣著光鮮冷酷無情的皇帝,這種強烈的對比有力烘托瞭近衛軍在俄羅斯歷史長河中註定扮演的犧牲者角色。

其次,蘇裡科夫還巧妙的利用瞭對立式的構圖來表現兩種力量不可避免的矛盾來突出悲劇感。在色塊的處理上,畫面的背景即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外墻和聖瓦西裡升天大教堂的天球頂,被作者故意給予瞭鮮艷的顏色,此外作者還刻意用亮麗的色彩描繪瞭臨刑者傢屬花紋的頭巾,針織的長袍,以及近衛軍白襯衫前若隱若現的燭光,這些點綴其中的亮色與整體的灰色調對比,襯托出陰森環境下人們不安的心理。

最後,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點是,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作為一幅現實主義畫作,並沒有因為全畫的悲劇色彩而影響觀眾對於歷史客觀冷靜的思考:蘇裡科夫沒有因為同情普羅大眾而把彼得大帝醜化為暴君,也沒有因為肯定彼得改革的歷史大勢而把群眾畫成烏合之眾,而這幅夾雜瞭復雜感情的油畫歸根結底還是映射瞭俄羅斯民族永遠在戰鬥,永遠不屈服的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