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族與古代越南1

一、越族

越族,越南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也稱越人(Viets)、“越南人”、“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90%,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越語,系屬未定。由於長期受漢文化影響,越語中的漢語借詞約占其詞匯的一半以上。至少早自公元1世紀開始,一直沿用漢文,13世紀出現“喃字”,系在漢字結構的基礎上,按形聲、會意、假借等方法構成的方塊字,但字數不足,著書、行文仍需夾用漢字。大乘佛教自古在越人中影響較大,並在南方派生出和好教和高臺教。另外有不少越人尊崇孔子,建有文廟,稱儒教。

越人系古代駱越人的後裔,先住越南北部,後逐漸南移,直至19世紀中葉始達南端。在其南遷途中不斷混入其他民族成分。越人自公元初進入封建社會,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工業、手工業、林業、漁業和商業。村莊多按職業和宗教信仰不同組成。過去在越人中,父母包辦婚姻、指腹為婚和小夫大妻現象比較普遍。後來,這種情況逐步改變。

現在的越南中北部,古為中國交阯(趾)之地。古籍中早有神農等三皇五帝南至交趾的傳說。周時,有記載越裳氏重譯來獻。679年,中國唐朝曾於其地設“安南都護府”,故又稱安南。還曾有大瞿越、大越、大虞等國號。1802年,阮朝的創建者嘉隆王阮福映請求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中國清廷不許,而封他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始此。1838年起又稱大南。

約在公元前4世紀,原是中國百越人的一支雒越人占據紅河中下遊一帶,形成部落聯盟。原始公社崩潰,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據越南古史記載,最早出現的國傢先後有文郎國和甌雒國,但都帶有神話、傳說的性質。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並從中原遷徙數十萬人與當地越人雜處。秦末,南海郡尉任囂死,龍川縣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代為郡尉。秦亡,中原諸候紛起戰亂不斷,趙佗以避戰禍為名斷絕山道與內地分隔,吞並瞭桂林郡和象郡,並在漢高帝四年(前203)自立為南粵武王,建都番禺(今廣東廣州)。

元鼎六年(前111)冬,漢平定瞭呂嘉之亂,廢除南越王國,,在其地設置瞭南海(廣東)、鬱林、蒼梧、合浦(廣西)、儋耳、珠崖(海南島)、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3郡在今越南境內。南越國自尉佗王凡五世,九十三歲而亡。

稍後,西漢政府在郡之上設交趾州,即包括此地。南北朝時天下大亂,大批中原士民又流寓交州,著名的如桓曄。晉、宋、齊、梁、陳因之,又為交趾郡。隋平陳,廢郡置州;煬帝初,廢州置郡。唐武德中,改交州總管府;紀元後七世紀時,,唐政府在交州(交趾城)設置安南都護府。到瞭九世紀,又劃為靜海節度使。

郡縣時代(北屬時期),中國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典章制度與文化藝術不斷傳入越南,使當地居民濡染漢文化甚深,促進瞭越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大約在1世紀中葉,越南已隨中國統治進入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南當地封建主的勢力逐漸壯大,加之中國派去的官吏頗有些貪墨之徒,正所謂天高皇帝遠,為所欲為,他們的壓榨激起當地封建主和人民的不斷反抗。先後爆發的起義為越南自主封建國傢的建立開辟瞭道路。

交州處於中國國土的最南端,像勺柄一樣伸入蠻荒,所以不斷受到蠻族的滲透和攻擊。但中國一直保持主權,雖有大分裂時代,交州仍然完整如故,實因土著人民尚未達到較高發展階段而團結起來追求民族獨立。唐末,割據之風也傳到越南。隨著各藩鎮紛紛獨立,交州屬於建都興王府(廣東廣州)的南漢政權。

從905年開始,在大約半個多世紀當中,安南地區(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區)先後出現曲承裕、楊廷藝、矯公羨、吳權、丁部領五姓十二個大封建主割地稱雄,互相混戰的內亂局面。其間吳權曾於939年稱王,他死後各地封建主連年混戰,史稱“十二使君之亂”。945年吳權去世,楊三哥篡奪其長子吳昌岌的王位,950年吳權次子吳昌文從楊三哥手中奪回王位,至965年靜海(治所在今越南河內)節度使吳昌文戰死後,南漢那時已敗壞不堪,不能顧及。十二使君之亂愈演愈烈。封建主間的混戰,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人民渴望統一和安定。967年,陳明公部將丁部領順應這種形勢,削平十二使君,稱大勝王,命他的兒子丁璉當靜海節度使。並於968年建立瞭大瞿越國,是為越南自主封建國傢立國之始。

971年,宋征服南漢,卻沒有乘勝南下收復交趾。二年後,丁璉以藩屬身分,向中國進貢,請求冊封。宋朝正受北面強敵威脅,隻求表面平靜,就封其為交趾郡王,“視為列藩”。實際上王國在中國批準之下,合法成立。但直到1174年南宋封李英宗為“安南國王”,這個封建國傢才得到中國政府的正式承認。越南立國後,仍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保持“藩屬關系”。

二、丁朝

丁朝(越南語:Nhà Đinh 968─980年),是越南的封建朝代,從中國正式獨立後第一個封建王朝。其建立者丁部領掃蕩越南境內的割據勢力,統一瞭全國(當時國境相當於現時的北部),乃於968年建政稱帝,國號大瞿越。

(1)統一開國

公元10世紀初,越南地區人士開始脫離中國統治,並於939年建立政權,是為吳朝。但吳朝政局處於不穩狀態,出現十二使君割據的分裂局面。

丁朝開國君主丁部領,華閭洞(在今越南寧平省)人,父親丁公著,曾任驩州刺史。丁部領自年少時起,已獲得當地民眾敬服,立為君長。叔父丁預不服,丁部領將之擊敗,樹立聲威,於是“人人畏服”。其後,丁部領與兒子丁璉到佈海口,投靠當地割據者陳覽(十二使君之一),獲陳覽賞識,取得兵權,勢力更盛。對於各地的割據者,丁部領大張撻伐,“凡征戰所過,易如破竹”,有“萬勝王”的稱號。

968年,丁部領掃平群雄,統一全國後,便即皇帝位,尊稱為“大勝明皇帝”,後世又稱“丁先皇”,改國號“大瞿越”,以華閭洞為國都。丁部領開國後,著手進行瞭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國都築城鑿池、起宮殿、制定朝儀、置百官、采用年號、定文武僧道階品、行十道軍制等等。據越南陳朝的史官黎文休指出,這些措施讓越南從此“制度略備”。

(2)國內紛爭

丁朝曾發生內部亂事,對其王室構成巨大打擊。

979年春,丁先皇的長子南越王丁璉,殺皇太子丁項郎(丁先皇少子)。事緣丁先皇雖有長子丁璉曾與他一同創業,但到後來生丁項郎,先皇特別鐘愛,便立為太子。然而卻引起丁璉的不滿,因而暗中派人將之殺害。

此後,丁先皇與丁璉一同被祗候內人杜釋所殺。杜釋因曾夢見流星墜入口中,認為這是吉兆,便心生篡弒之心。979年農歷十月,丁先皇在夜宴後醉臥宮中,杜釋入內殺之,並殺害丁璉。其後,大臣定國公阮匐處斬杜釋,又與十道將軍黎桓共立先皇次子衛王丁璇為帝,是為廢帝。

丁廢帝繼位時,年方十歲,十道將軍黎桓攝政,自稱“副王”。大臣阮匐、丁佃、范盍等認為黎桓將對皇帝不利,便在各地相率起兵,分成水陸兩道,進攻國都華閭。丁朝太後楊氏獲悉後,即與黎桓共謀平亂,黎桓立刻出擊,攻破丁佃、阮匐的水陸軍隊,殺害二人,繼而擊敗范盍。於是,朝中再無制衡黎桓的力量,大權便落入黎桓手中。

(3)黎桓篡位

980年,中國宋朝得知丁朝內亂,宋太宗皇帝認為可趁此機會兼並越南,便決定南侵。宋廷派出軍隊南下後,楊太後派黎桓自選勇士抗敵。黎桓手下范巨倆認為“今主上(丁廢帝丁璇)幼弱”“不如先冊十道(十道將軍黎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於是黎桓便被軍士擁立為帝。丁朝遂告滅亡,前黎朝建立。

三、前黎朝

前黎朝(Nhà Tiền Lê),為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由黎桓建立,立國期間為980年-1009年。

(1)黎桓稱帝

前黎朝的開國君主黎桓,愛州人,原是丁朝將領,官至“十道將軍”。 979年,丁朝帝位由年僅六歲的丁璇繼任,黎桓任“副王”攝政。丁朝大臣阮匐、丁佃、范盍等憂慮黎桓會對少主不利,乃共同起兵伐桓。黎桓在朝中得到丁朝太後楊氏支持,出兵擊破阮匐、丁佃、范盍等人,掃除其掌權障礙。

丁朝的內部鬥爭,引起中國宋朝的註意。980年,宋太宗皇帝聽從廷臣“安南(越南)內擾,此天亡之秋,朝廷出其不意,用兵襲擊,所謂疾雷不及掩耳”的見解,於該年農歷七月,派侯仁寶等率兵南侵。丁朝楊太後命黎桓選勇士拒敵,黎桓及派大將軍范巨倆(《越史略》作范巨備)出擊。范巨倆臨行,認為“今主上(丁璇)幼弱,我眾雖竭死力禦外侮,脫有尺寸之功,其誰知之?不如先冊十道(指黎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軍士“咸呼萬歲”,以表贊同,楊太後亦見黎桓已得到“眾心悅服”,於是請黎桓即位。黎桓便即皇帝位,改年號“天福”,建立前黎朝,定都華閭。

(2)對抗宋軍

黎桓登基為帝後(後世又稱之為“大行皇帝”),即著手對付宋朝軍隊。黎桓先是冒用丁廢帝丁璉的名義,向宋太宗上表,希望宋廷“俯憐其過,未忍加罪”,意在令宋朝暫緩其兵,但未果。黎桓見外交途徑已無成效,便整頓邊備。宋廷亦派出侯仁寶、孫全興等率軍討伐。翌年,宋軍水師進抵白藤江,黎桓守軍撤退。宋軍追擊到支棱(在今越南諒山)時,黎桓遣士卒訪降侯仁寶,將之誘殺,繼而出兵,潰擊宋軍。

黎桓獲勝,標志著前黎朝解除瞭宋朝的威脅,“由是海內大定”。戰後,黎桓於982年春,因顧慮到宋朝野心不息,“終行討滅”,所以遣使到中國“上表謝罪,且貢方物”。宋越兩國的戰事遂告一段落。

(3)平定內亂

黎桓在位期間,越南國內曾發生數次民眾起事。這些動亂,據史傢陳仲金分析,是“芒人諸洞和各州郡之人反叛”。黎桓於是致力鎮壓。

989年,管甲楊進祿在驩州、愛州作亂,黎桓率兵征討,殘酷鎮壓,“殺州人不可勝紀”。996年農歷二月,黎桓親征,擊破麻黃、大發、丹波四洞。997年(黎大行應天四年)七月,黎桓親征杜洞江賊。999年,黎桓親征何洞(又稱何蠻洞,在今越南清化省)等四十九洞,令“諸州洞皆率服”。1001年,黎桓親征莒隆,擊敗當地賊眾。1003年,黎桓到驩州、暗州一帶時,在多蓋地區發生人民叛變,但被黎桓處斬,以儆效尤。

(4)諸子爭位

大行皇帝黎桓晚年時,曾為冊立太子的問題而煩惱。1000年,皇長子擎天大王黎龍鍮去世,黎桓遂於1004年,打算冊立第五皇子開明王黎龍鋌為太子,但朝中官員認為“不立長而立次非禮也”,因而立第三皇子南封王黎龍鉞為太子,並加封黎龍鋌為“開明大王”。

1005年農歷三月,大行皇帝黎桓去世,眾子之間隨即發生奪位之爭,最先參與鬥爭的有太子黎龍鉞、黎桓第二子東城王黎銀錫、第九子中國王黎龍鏡、第五子開明大王黎龍鋌。爭鬥持續九個月,在此期間皇位懸空。到該年十月,黎銀錫被太子黎龍鉞擊敗,逃亡去占婆途中被石河州人所殺。與此同時,黎桓第六子禦北王黎龍釿亦加入鬥爭,據守扶蘭寨,並得部份國人依附。而在國都華閭,黎龍鉞即位,但僅三天即被黎龍鋌所殺。龍鋌即皇帝位,追謚龍鉞為“中宗皇帝”。

黎龍鋌奪位後(後來因患有痔疾,“臥而視朝”,故又被稱為“臥朝皇帝”),禦北王黎龍釿與中國王黎龍鏡聯合,在扶蘭繼續對抗。黎龍鋌親征扶蘭,圍攻數月,黎龍釿知計窮勢屈,便擒黎龍鏡投降。黎龍鉞即處斬龍鏡,而寬恕龍釿。這時,尚有黎桓第四子禦蠻王黎龍釘據守峰州,黎龍鋌旋即率兵討平。至此,黎龍鋌才平息兄弟內哄,大致上穩住大局,“諸王及盜賊皆服之”。

(5)臥朝帝政局

黎龍鋌奪得帝位後,繼續征討國內的反抗勢力。降服扶蘭寨後不久,黎龍鋌到愛州,鎮壓莒隆賊。1008年,黎龍挺親征都良州及渭龍州,擊破當地“蠻人”部落,又征驩州、千柳州等地。1009年,農歷七月,黎龍挺征驩唐州、石河州等地,但到環江附近海面時,因如大風,舟師無法行進而回。

而黎龍鋌本身也有不少兇殘行為。在平定都浪州、渭龍州時,黎龍鋌下令杖擊俘擄,“蠻人甚痛,啼號屢犯大行(指黎桓)諱,帝悅甚”。平定驩州、千柳州時,所得戰俘,“作囷納人其中而焚之”。對臨刑的罪犯,黎龍鋌下令用茅捆綁,並用火燒,罪犯被燒至重傷時,立刻命人用刀解開捆綁,罪犯並未立刻致死,黎龍挺則以此取樂。因黎龍鋌的種種殘酷行為,對前黎朝政局造成不良影響。越南史傢吳士連就將他跟中國古代的夏桀、商紂相比,認為“其促亡也豈無所自哉”。

(6)李公蘊代黎

1009年農歷十月,黎龍鋌去世,太子年幼,祗候陶甘沐便勸殿前指揮使李公蘊“間者主上(指先帝黎龍鋌)昏暴,多行不義,天厭其德,弗克終壽,嗣子幼沖,未堪多難,庶事煩擾,百神靡懷,下民嗷嗷,以求真主”,於是李公蘊獲擁立為帝,建立李朝,前黎朝滅亡。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