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庫爾幹,石頭城

北邮体育馆 2024-06-07 23:36 12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在海上絲綢之路未開通之前,帕米爾地區(包括塔什庫爾幹)是東西方之間來往交流的必經之路。“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也就是說,古代商路在進入塔裡木盆地以後,便分為南北兩道,向著不同的目的地延伸,而到瞭蔥嶺又交匯一處,直達歷史上著名的塔什庫爾幹石頭城。從那裡又分為南北兩道,並且直達中亞、小亞細亞、南亞次大陸及其更遠的西方。因此,古代塔什庫爾幹石頭城因其特殊的戰略位置在絲路的歷史上被描繪成為東路的終點和西路的起始站。

正因為古代塔什庫爾幹地區是東西方之間的要塞,所以東西方的許多著名旅行傢都曾紛紛來到這裡並留下許多傳記(法顯、慧生、宋雲、玄奘、慧超、悟空、馬可波羅、斯坦因、大谷光瑞等)。各種文化(古希臘文化、伊朗——中亞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在這裡相交融。多種宗教(襖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其中包括什葉——伊斯瑪依勒教派等)先後傳入這裡。諸種語言(如印歐語系中的塞語、粟特語、吐火羅語、梵語;阿爾泰語系中的古突厥語、蒙古語、維吾爾語、柯爾克孜語;漢藏語系中羌語、吐蕃語、漢語以及隨伊斯蘭教一同傳入的阿拉伯語)同當地語言一起被廣泛地使用著。

各種性質的政權(如漢朝時期的“蒲犁國”等帕米爾王國;從三國起一直統治到唐朝開元間的“朅盤陀國”;唐朝政府設立的“蔥嶺守捉”,清朝時期的“色勒庫爾回莊”等)也都曾在此地建立並施行統治。

石頭城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幹縣城東,喀什雜勒路北30米處,坐落在阿法爾斯亞夫山及塔什庫爾幹河西南的高丘上,與塔什庫爾幹縣城相連,是絲綢之路新疆段的最西端。

石頭城遺址初建於漢代,毀於唐代晚期。塔什庫爾幹,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堡”,漢代稱“蒲犁”。班固《漢書·西域傳》記載:“蒲犁國,王治蒲犁谷,去長安九千五百五十裡。戶六百五十,口五千,勝兵二千人”,是西域小國之一。東漢(25-220年)時,稱“德若國”。《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德若國,領戶百餘,口六百七十,勝兵三百五十人。東去長史居三千五百三十裡,去洛陽萬二千一百五十裡,與子合相接。其俗皆同。”魏晉(220-420年)時期,稱“蒲犁”。大約在5世紀這裡出現瞭一個朅盤陀國,一直延續到唐代(618-907年)。

519年,北魏僧人和敦煌人宋雲前往印度皆路過這裡。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求法回國途中路過這裡,說朅盤陀國“周二千餘裡,國大都城基大石嶺,背徙多河”。“國大都城基大石嶺”指的是現在的石頭城遺址;“徙多河”便是現在的塔什庫爾幹河。

13世紀初,蒙古人西征,改名作“色勒庫爾”。清代在遺址上面修建瞭蒲犁廳的官署。

石頭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外城方圓3600米,已遭嚴重破壞,惟可見到一些露出地面的城墻、炮臺和居民住宅的遺跡輪廓。內城保留較完整,古代城堡的規模依稀可見。內城主要是皇宮,由宮府、軍政官員的宅第和佛廟組成。內城由土丘腳下砌起,與土丘齊高,形成壯觀的城樓。該城是以土丘的自然結構為基礎而建的,其建築形式與上寬下窄的土丘的形狀完全一樣。城墻用泥和石砌成,還有幾處用土坯修築的哨所和炮臺。城的四角有四座大門,其中東北角入城的大門保留得較完好。

內城現遺存城墻、城門、寺院和居住遺址,並與清代蒲犁廳衙署建築相疊壓。總面積10700多平方米,城垣周長985米。北墻長80米,土坯結構,築墻方法為平鋪錯縫。東墻長350米,修建在斷崖上,能看到用石頭砌成的墻壁。南面和西面的城墻分別長為375米、180米,現隻能看見墻基和坍塌後剩下的礫石,城西墻有一個城門。城基石砌,築有馬面。

在遺址的東面有一座寺院遺址,殘存墻壁通長約18米,寬4米,由4、5間房屋組成。佛寺皆用土坯修築,土坯為38×26×8厘米。墻由三層草拌泥抹壁,其中的兩層上面有彩畫。曾在這裡出土過佛塑像等遺物。依據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當時朅盤陀國“伽藍十餘所,僧徒五百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臺閣高廣,佛像威嚴”。

佛寺為一底大頂小的方梯形建築,高約8米,底部東西長25米,南北寬24米。佛寺頂部較平,呈不規則的方形,東西長14.2米,南北寬13米。佛寺建築的基部和西側有較明顯的佛龕痕跡。在南壁有一條南縱向的溝槽,深1米左右。

佛寺建築南壁東、西局部,可以看到完整的土坯,尺寸為35×20×10厘米。在西壁的底部也發現有10排土坯。

房屋遺址形式多樣,北面的房屋保存較好,有半掩埋在地下的,屬半地穴式。房屋均用較大的礫石砌成,計有40餘間。

石頭城遺址內散佈著零星的陶片,多為圓唇圓沿口、飾花紋的器物,還發現一些馬鞍形石磨盤。

外城北區山坡上土石高臺之前推斷為一處窣堵波式佛塔遺址,在上部完全坍塌的情況下,底部可能保存有方形或者圓形的臺基。發掘結果證實瞭臺基的存在,還可以看出臺基墻體修建工藝明顯和別處不同,是用較大的石塊壘成外表面較平整的墻體,大石塊之間再用排列整齊的小石塊仔細填充,形成一種較為特殊的花墻結構,這和犍陀羅文明中許多建築,尤其是佛教建築的墻體比較相似,應該是受到犍陀羅文明的影響。類似的石墻結構在藏傳佛教寺廟、宮殿建築中很常見,是這些藏式建築最主要的墻體修建方式。

在石頭城周圍還發現瞭當時的古墓葬,其中一處位於石頭城遺址以北的亂石山坡上,地表起伏不平,墓葬埋得比較淺,木棺擺放無規律,無隨葬品。比較特殊的是四直腿箱式木棺這種特征鮮明的葬具,出土的木棺雖然普遍殘損嚴重,但其形制還是可以識別。從空間分佈上看,類似木棺目前已知的出土地點由東向西從羅佈泊一直到帕米爾高原,大致沿絲路南線分佈,形成一條獨特的箱式木棺走廊。這些木棺的年代為漢唐時期,從東到西年代由早到晚。從此類木棺的箱式結構和一些木棺外彩繪的四神等圖案來看,明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反映瞭中原文化向帕米爾高原地區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