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稺,字孺子(97–168),豫章南昌人,東漢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傢,教育傢。

徐孺子少年時也曾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素有報國之志,拜名師,入太學,飽讀詩書,縱然學得一身濟世本領,奈當時朝政黑暗,皇帝是傀儡,政權被外戚與宦官集團操控,腐朽之極已無藥可救,徐孺子深知大廈將傾,非一人一繩能系住,不願與腐朽集團為伍,寧可回傢鄉豫章南昌城躬耕當農民,邊耕作邊辦講堂,勵志把豫章卑薄貧脊之地改造成文化之邦。

徐孺子四察孝廉,五辟宰輔,三舉茂才,一次被舉有道,一次被拜太原太守,一次被請署豫章功曹,二次被皇帝高級專車迎接(生前一次,逝後一次),生前16次高官厚祿唾手可得,但徐孺子堅決拒絕出仕,守住瞭文人的氣節,決不為腐朽集團所用,誓不做其〝嫁衣”。

徐孺子是士大夫中的清流,猶如黑暗中的一束燈光,讓人民看到瞭希望。徐孺子用隱居埋沒自己才幹的悲壯無聲的方式向外戚與宦官集團表達抗議與不滿!

公元221年,後漢皇帝劉協接納魏王丞相曹丕的奏本,追封徐孺子為二十四賢之一,入太廟享國祀。

徐孺子隱世不隱志,雖然政治上報國無望,但走的是另一條救國之路—教育興邦之路。

徐孺子隱居傢鄉豫章南昌城外(今天的孺子亭公園),教豫章人民詩書禮儀,忠君愛國,傳授知識,傳播文明,在他與其子徐胤的教化下,豫章人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連強盜也敬而遠之。漢末天下義民四起,唯豫章郡相對平靜,人民安居樂業,連黃巾義兵都鮮有人參加。

錚錚鐵骨陳蕃一身正氣,得罪瞭外宦集團,貶任豫章太守,平時不待賓客,獨待徐孺子,專設一塌,徐孺子走後高高懸掛,500年後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在寫《滕王閣序》時一揮而就贊曰: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塌。稱贊徐孺子是江西人傑的代表。陳蕃是高官,不恥下問,虛心向徐孺子求教治理社會的良策,徐孺子也願意提供幫助,在徐孺子的幫助下,陳蕃在豫章政績斐然,陳蕃禮遇佈衣徐孺子是對人才的尊重,是史上高官與平民百姓平起平坐第一座,官民肝膽相照一傢親!

陳蕃為瞭感謝徐孺子,送瞭很多糧食,徐孺子分毫不取,全部分贈給瞭貧窮的老百姓。

陳蕃知徐孺子之志,就在其住所附近(今天的孺子亭公園)給其蓋瞭所學堂講臺,這回徐孺子欣然接受瞭,這個講臺(後人建亭紀念)歷經千年不倒,千年不毀,至今依然屹立南昌市孺子亭公園。在豫章人民與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常來此地憑悼懷念徐先生,經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黃巢起義等大戰亂,每次戰亂後,紀念亭都會重新修葺一新。

北宋大文學傢曾鞏任南昌知府時,在此重修徐孺子祠堂,《徐孺子祠堂記》記載,“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嘗為孺子宅,又嘗為臺也。”這個臺就是徐孺子先生的講學臺。

《後漢書》記載,徐孺子有門徒千人,徐孺子的弟子都是貧窮的農民,徐孺子免費教育,並將文字刻在石頭板上,農民在田間地頭農閑時也能學習《石經》,漢末以後,豫章人民讀書蔚然成風,從南方的卑薄之地,發展到瞭後來的〝文章節義之邦”,乃至後來的“朝士半江西之盛”,追根溯源,這與徐孺子先生的教化與垂范是分不開的!

今天的每一個江西讀書人,可以說都是徐孺子先生的弟子與薪火傳人。

徐孺子是江西史上義務教育的楷模,是江西文化教育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為江西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瞭光照千秋萬代的卓越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