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歡迎來到哲學小徑第五十一站: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human centered doctrine,是以人類的認知為原點去建立理論體系的思維理念。

這個人類的認知,包含道德認知、客體認知、精神認知三個角度:一、從人類(或者個體)的利益角度建立的道德認知;二、從人類(或者泛人類)的感知域角度建立的客體認知;三、從人類(或者通感體)的思辨角度建立的精神認知;

人類中心主義有一個經典的命題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在提出這個經典命題的時候,因為其著作的散軼,我們難以考證他從多少個角度進行瞭思辨,得出瞭多少觀點,但卻不影響我們借用今天的認知水平來重新解讀一下:

萬物是變動不居的,人的利益考量、感知域、思辨能力也是變動不居的。憑什麼人通過變動不居的認知就可以認知變動不居的萬物呢?

人對事物根據認知做出判斷,就是這個命題裡的尺度。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同的判斷就代表不同的尺度。“真理”和“假理”的區別,那隻有尺度的區別。那我們追求真理的目的,則變成瞭對尺度的統一。我們在千千萬萬的尺度中,遴選出一個大多數人認可的尺度,並將其作為統一標準,這個統一的尺度就是真理。

從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出發,人類是客觀世界的主角,其他是配角。

這又必須談論一個很核心的命題“人是目的”。

康德的這個命題指出一個觀點:人因理性而神聖。

人作為動物,具有工具類的相對價值;人作為道德主體,具有理性目的上的絕對價值。萬物皆為手段,但人的存在是目的。

人之所以要遵守道德、遵守法律、遵守規則,是因為人既是立法者,又是執法和守法者,公共理性本就是以人作為目的而建立的。

類似的觀點還有天賦人權、主觀能動性等,不再予以一一講解。

人類中心主義,將人類和萬物擺在對立面,將人類的理性進行神聖化和絕對化,但是人類有理性,如何確定萬物沒有理性呢?

在《哲學小徑第三十一站:萬物有靈》裡,我們論述過泛靈論這個哲學假設。如果萬物皆有靈,那我們人類隻是萬物中的成員之一,我們人類在萬物面前沒有任何的特殊性,我們更不是萬物之主。我們要做的和能做的就是與萬物保持和諧相處,維護整個生態的平衡和穩定,是我們的最高利益點。

從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認知、客體認知、精神認知三個認知角度,可以建立很多不同的理論體系,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夠深入思考這個問題,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

本站的哲學小徑到這裡就告一段落瞭,親愛的讀者朋友們,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