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大陸”:棘手的大太平洋垃圾帶事件

學習時報昨天 00:00·北京

相關推薦

更多

本文轉自:學習時報

地球上出現“第八大陸”?這個“新大陸”在哪?是否有人類居住?——

“第八大陸”:棘手的大太平洋垃圾帶事件

王悅龍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群島之間的太平洋上,竟然出現瞭世界“第八大陸”。這個“第八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垃圾浮積區,由700萬噸塑料垃圾組成,面積約160萬平方公裡,密度高達每平方公裡330萬個塑料碎片,也被稱為“大太平洋垃圾帶”,已引起瞭嚴重的生態危機,成為棘手的世界級環保難題。 太平洋上的“公地悲劇”  “大太平洋垃圾帶”主要來自人類丟棄的塑料垃圾,部分則來自貨船在航行中產生的垃圾。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料顯示,自2005年以來,每年生產約4.6億噸塑料制品,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急劇增加。英國一篇《海洋的未來》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海洋的塑料污染將增加2倍。目前,全球隻有約9%的塑料垃圾會被回收再利用,約12%被焚燒,其餘79%最終堆積在垃圾填埋場或直接將大海作為“最後的歸宿”。  “第八大陸”所在區域被北太平洋環流所環繞且是世界上五大海洋渦旋之一。北太平洋環流是一個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構成的順時針環形系統。當整個太平洋的各洋流以順時針方向運轉時,渦旋能夠將數千英裡以外的垃圾大量地“吸”過來,而這片區域恰恰正好處於“無風帶”,缺雲少雨,就好像是龍卷風平靜的中心。於是,被卷入“平靜區域”的垃圾在此“定居”下來,不再繼續隨洋流漂移,越聚越多,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垃圾島”。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瞭“大太平洋垃圾帶”,由此,因人為加之自然因素,造成瞭太平洋上這起“公地悲劇”。  來自“第八大陸”的威脅  目前,“大太平洋垃圾帶”面積之廣、體量之大已遠超預估,帶來的多方面危害也已難以估量。  造成化學污染。塑料類垃圾在自然界留存的時間長,一般可達200—400年,有的可達500年以上。隨著太陽和潮汐運動,環流可能像碎紙機一樣把較大的塑料碎片粉碎成塑料微粒,再把它們散佈到整個洋區。陽光和熱量導致塑料微粒釋放強大的溫室氣體。相比於大塑料,塑料微粒危害更大:一是塑料微粒可釋放出有毒有害物質,二是塑料微粒比一般塑料更容易吸附有毒有害物質。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隨著地球變得越來越熱,塑料分解成甲烷和乙烯,這增加瞭其後變化的速度。  破壞海洋生態。海洋生物可能把這些小塊塑料誤當作食物吞食直接致其死亡,或因吞咽“偽食物”,獲取不到所需營養而被活活餓死。據世界海洋生物科學研究機構資料顯示,部分塑料已經在海洋生物體內“安傢”,成為生物身體的一部分,遏制其生長,甚至改變生物的繁殖方式。此外,塑料垃圾很難降解,它們一旦形成就會長時間盤踞在遠洋,這使得近海生物有機會在遠洋找到“落腳地”,導致生存環境變遷和物種入侵,正在加速改變原有海域生態。  威脅人類健康與安全。當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它們就會像海綿一樣不斷吸附重金屬和污染物。2017年,科學傢首次拍攝到浮遊生物攝入微塑料,它們可以沿著食物鏈繼續傳遞。可怕的是,一系列食物鏈的累加,會讓海洋垃圾的毒性不斷濃縮,而位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一些細小的塑料微粒通過魚類和鳥類進入到瞭食物鏈之中,並最終在人類體內積累,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2019年,科學傢在人類的糞便中找到瞭9種塑料微粒,它們大多來自餐桌,有的甚至來自於海鹽。而且,在全世界超過80%的飲用水中,科學傢均發現瞭塑料微粒的存在。海洋垃圾毒素像惡魔一樣無孔不入,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安全。  直面“第八大陸”帶來的世界級難題  “第八大陸”現象,給世界留下瞭深刻的教訓。人類真正需要反思的,應該是怎麼管控海洋垃圾,扭轉垃圾日益增長的趨勢。同時,保護海洋是世界所有國傢的使命。因此,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起“藍色力量”,作出中國貢獻。  積極推進國內“限塑”。隨著海洋實力的快速增強與海洋強國戰略的縱深推進,中國已成為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重要一員,在解決全球海洋問題、維護國際海洋法治、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2020年1月,國傢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佈瞭《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讓中國的“限塑令”再次升級並作出實際行動。一是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禁止生產銷售超薄塑料購物袋、超薄聚乙烯農用地膜。分步驟、分領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快遞塑料包裝等。同時,鼓勵海洋清污設備的試驗性研發,加快研發推廣綠色環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產品。二是規范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著力解決農膜、外賣、電商、快遞等重點領域問題,探索培育有利於規范回收和循環利用的新業態。三是加強對公眾的“限塑令”教育,引導大傢改變消費習慣、自覺減少塑料垃圾產生。四是增強陸海塑料污染防治協同性,加大江河湖海水漂垃圾常態化清理力度,構建流域、沿海、海域協同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提升我國塑料垃圾治理實效。  參與提升周邊治理。東亞海域和東南亞海域是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重災區”,特別是處於起步階段的東南亞海域的塑料垃圾治理面臨資金不足、技術受限、政策分歧等一系列難題。中國在周邊海域的塑料垃圾治理中一直擔當起推動者和引領者的角色。一是協調區域內國傢,啟動實質性的多邊治理行動,推動實施聯合海上執法、共同打造示范項目,共建“藍色夥伴關系”。二是擴大與東盟國傢的海洋科技交流,共同探索海洋塑料垃圾及其與海洋生態系統的作用機理、污染應對舉措。三是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納入中國—東盟海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建設等框架中,力所能及地加大對相關國傢的資金、技術或設備援助力度,不斷提升周邊海域治理水平和成效。  引領優化國際規制。在全球層面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我國應以自身努力帶動國際規制體系的優化。一是對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國際立法早做準備,推動相關國傢共同制定具有約束力的區域公約、國際公約。二是倡導建立全球統一的海洋塑料垃圾監測、分析和評估技術標準,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改進數據的精確性與可比性。三是加強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積極引導國內海洋環境保護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走出去,有序參加國際交往與合作,拓展匯聚治理合力,同世界各國一起構建全球化時代國際海洋治理新秩序。

內容來自於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