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拆封並翻閱瞭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人名字解詁》(第二版),發現自己過去對古代人名的一些認知還是對的,但仍有很大的不足。

“致敬先賢”是古人取名字時比較常見的一種文化現象,下面​還是以鐘會、顏之推、張叔夜三人的名字為例,簡單聊聊。

一、鐘會

​鐘會,字士季。三國時期魏國人,魏滅蜀戰役的主帥。

名字解詁:​春秋晉國大夫士會,食邑(采邑)在隨、范,又稱隨會、隨季、范武子。輔佐晉國五君為盟主,聲聞諸侯。

鐘會的父親鐘繇是漢末三國名士、書法傢。《三國志》裴松之註引《魏略》,記載鐘繇與嚴幹辯論之事:

可見,鐘繇對《春秋左傳》和《公羊傳》都比較熟悉,並且更偏愛《左傳》。

由此推測,應當是鐘繇讀《春秋左傳》時,對士會頗為仰慕,故以“士季”應“會”,作為自己老來子(按《三國志》,鐘繇七十多歲時才生下鐘會)的名字。

​另外,“士季”的“季”可能還是“雙關語”,既對應范武子的名字,也表示鐘會在兄弟間的行第。旁證是鐘會的哥哥鐘毓,字稚叔。《廣雅·釋言》:“毓,稚也。”,故“稚”與“毓”同義相應,“叔”表行第。

既然鐘毓行輩為“叔”,鐘會行輩為“季”,則按照“伯仲叔季”的規律,鐘毓當為老三,鐘會當為老四。據此分析,鐘會很可能還有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哥哥。結合時代背景以及當時史料的特點考慮,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純屬史料失載;二是鐘會的大哥、二哥因故早夭,所以無事跡流傳。

​二、顏之推

顏之推,字介。南北朝文學傢、教育傢,著有傳世名作《顏氏傢訓》。

名字解詁:此名字取自春秋晉國賢臣​介之推,表達敬仰之情。介之推曾隨公子重耳流亡,輾轉於諸侯之間。重耳為晉文公後,介之推隱居不士。

兩周時一些人物的名字,常以“字—名連讀”的方式出現,比如春秋時的秦國名臣白乙丙、孟明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視名視,字孟明。顏之推的名字若按此法連讀,就是“介之推”。這種致敬可謂十分明顯瞭。

​三、張叔夜

張叔夜,字嵇仲。北宋人,知海州時,收捕劇寇宋江,故以宋江起義為題材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此人亦有登場。

名字解詁:此名字取自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名士嵇康,同樣是表達追慕之情。嵇康,字叔夜。有些資料中將張叔夜的字記作“稽仲”,誤。

金聖嘆腰斬《水滸傳》後,自撰結尾,寫“盧俊義驚噩夢”:

這暗合瞭歷史上宋江被張叔夜收降的結局。

​《世說新語·容止》記載,嵇康“身長七尺八寸”“其醉也,傀俄(巍峨)若玉山之將崩”,金因此聖嘆化用典故,說“其身甚長”。以金聖嘆的才學,他是很有可能知道張叔夜的名字致敬瞭嵇康的,所以才編排出瞭這樣一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