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顧

一、進化:兩性分化與性快感

生殖本能的分化一般來講是晚於生存本能之分化的,在上文中我們提到瞭理性的兩大功能是對現有生存效率的進一步優化,以及對進一步的感官需求與控制。那麼現在我們的問題的方向很明確瞭:即進一步的感官需求是從哪裡來的?

要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性欲的根本機制–性快感。當代人提到性欲與性的時候,第一反應基本都是赤裸的肉體交歡所帶來的快感。其中,性的過程,或者說交配的過程所帶來的性快感的存在於生殖與種群擴展的角度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如果現在我們拋去性快感不談,第一,動物的思維能力不足以使動物主動地進行思考為什麼生殖與繁衍是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交配對於動物來講的意義並不大;第二,交配的過程也是需要額外的能量去進行的,包括但不限於交配時動作所需的能量,以及傳遞遺傳物質(精液)所需的能量,在沒有額外刺激的情況下這樣的能量損失對於動物來講也是得不償失的。

從最早期的單細胞開始,也就是性別尚未分化的時候,生物進行的單性繁殖可以由單個個體完成,雖然這會損失更多的能量和質量,但是足夠薄弱的個體通過繁衍所帶來的更大的種群給予瞭個體更大的生存幾率,因此在長期的自然進化與調節之下,生殖與否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出廠設置", 是動物性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生殖本能。

生物的進化過程中,某一功能的進化必定是取決於是否利好生物的生存幾率。如果說某一個功能有利於生存幾率,那麼擁有這個功能的族群更大量地生存,不擁有的則更大量的死亡,這是機體功能的進化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選擇的原理。

基於這一原理,我們可以認識到兩性分化與性欲的來源。我們對比單性與雙性兩種繁殖方式而言,我們會發現雙性繁殖的最直接優勢就是對於力量的保存。由於新生的幼體是極其脆弱的,它們的降生需要較適宜生存的氣候條件,比如春天或夏天,因此動物會在一年的某一時段集中交配並生產幼子。這個過程中,單性繁殖的物種由於集中的生產,導致瞭大多數個體的脆弱,從而不適宜覓食或自我保護。從這個角度看雙性繁殖的動物,由於雌性個體擔任瞭繁殖過程中的生產,所以雄性得以保護族群發展與覓食,從而降低瞭風險,提升瞭生存幾率。

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瞭生殖本能的產生,但是為何還需要性欲的存在?我們回到剛剛提到的兩個因素,在實際上,動物選擇做或不做與否,首先就是要基於最根本的首先的問題,那就者是否有利於自己這個個體的。生產的過程,講的粗俗一點其實就是從雌性個體上掉下來的一塊肉,雖然這不準確但是可以表述生產的大致形式。雌性的受孕、懷孕與分娩都是需要能量的,損耗的越多越不利於個體生存。所以,一旦繁殖所帶來的邊際效益並不足以填充雌性生育的能量成本,那麼種群必定趨向於不進行繁殖,那麼最後他們就會滅絕。

從這個角度來講,地球的動物多樣性的來源就說明瞭一個事實:那就是有一種機體功能或機制為生育的過程帶來瞭更大的邊際效益。我們接下來可以做出兩種假設:1.生育的效益與成本的比值變大瞭;2.生育過程中有某種感官機制刺激瞭動物去進行生育。

先說第一種假設,我們從兩方面來講。第一是生育效益的提升,簡單點來講就是幼體出生後生長到成熟,可以協助群體生存的個體的周期變短瞭;雖然這節省瞭時間成本,但是生物角度來講並不實際,因為在物種體型不變的情況下,成長所需的總能量不變,但是又要增長生長效率,那就意味著某個幼體受到瞭額外激素的影響,或者基因變異,這樣的生殖方式具有過大的偶然性,並不現實。第二是生育成本的降低,也就是雌性在生育的過程中消耗瞭更少的能量,使幼體的早期發育不完全依賴於母體的自身能量供給;這個確實是可實現的,例如雞鴨鳥這些卵生動物,隻需要雌性再額外給予合適的溫度條件即可生長,但是這樣的生育方式相應的降低瞭生育的效益,因為幼體的成長過程需要孵化等時間成本,從而這個效益與成本的比值並沒有迎來本質變化。

然後再說第二種假設。這種機制帶來的刺激首先要滿足兩個條件:1.不能直接削弱或損耗機體所具有的能量;2.是由有利於生育的行為所帶來的。換句話講,這一定是可以由感覺上的刺激去影響動物對於某種行為的判斷。相比於假設一所給出的方案,這樣的感官刺激所需要的能量更少,可以在不強迫族群進行進化的情況下去進行自發的生殖行為,綜合來講是一種更低成本的機制。這種機制也就是交配過程的性快感,也就是後續人類所說的性欲的根本。

二、人類的生殖本能分化

如前文所說,人類由於對工具的運用,所以帶來瞭一次生產力的革命。這次生產力革命給人類帶來的最顯著的進步就是提升瞭生存的效率,從而允許大腦處理更加高級的思維和感知信息。如果說我們要去討論人類生殖本能的分化,那我們就要關註到理性在其他功能的分化或進化中的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過瞭,理性對於感知是有感官控制的功能的。我們現在語境中與理性所相對的一個詞是“感性", 感性所對應的似乎都是不理智的、不講道理的、情感用事的,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在生存本能分化為理性和生存意志兩個部分後,理性在於整個人體與思維中產生瞭一種“控制者”的機能,負責處理與轉化來自外部的信息。

在最開始的階段,基本的外在感官刺激都能與生存意志有所掛鉤,比如溫暖對應瞭外在溫度的適宜性,饑餓和味道對應瞭能量攝入,困倦對應瞭睡眠需求,等等等等。然而,還有一種感官刺激並不在生存意志的管控之下,那就是性快感。前面說瞭,性快感是生殖本能的一部分,最根本的作用是刺激動物的繁衍,加大種群的生存幾率。然而,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類種群不再依賴於個體數量增加所帶來的邊際效益來增加整體的生存幾率。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生殖本能不再對種群數量有硬性要求,人口增長的目的從對生存幾率的保障,變為瞭對社群生產與分工的維持,是早期社會的形成,這裡暫不過多贅述社會的形成。

由於“控制者”角色的出現,性快感作為感官逐漸被理性從生殖本能中剝離瞭出來。與此同時,由於基因中本身就有對進行繁衍的機制性促進,並且繁衍需求的下降沒有改變性快感所帶來的刺激本身,因此人類在基於性快感所帶來的刺激的基礎上,加之以最基本的本能性的性行為需求,從而合並為瞭性欲,或者說性需求。當生存的成本不斷地降低,性欲更多的成為瞭一種維持生理健康的本能,可以被理解為從生殖本能中剝離到生存意志的一個潛意識的部分。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說過,生殖本能的形成基於生殖行為和作為個體來講對於群體所具有的利他性。現在,既然性欲已經被剝離瞭出去,那麼被分解瞭的生殖本能現在分化為瞭利他性的部分,而利他性我們更加直接的來講就是社群意識。社群意識與理性的對應性在於,社群意識所認識到的是自己作為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而理性處理的則是自我意識內部的矛盾與聯系。然而,在社群意識的作用下,外在的信息與感知並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感覺", 而是具有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感知的,也就是說理性所接收到的不再僅僅是自我的邏輯與思維本身以及自身的感知,同時還因為社群意識所帶來的人際關系,而接收到瞭以外部個體的理性功能為根本的群體邏輯,從而加速瞭社會的形成。

三、結論

總的來講,生殖本能的分化是在先發的理性功能的促進下所完成的,是為瞭適應新的生產力條件所做出的一種讓步。從我們現在的各種結論來看,雖然理性和社群意識分別由生存本能和生殖本能分化而來,但是這二者已經漸漸的形成新的獨立主觀的思維部分,構成瞭人的自我意識的部分,不再局限於動物性的生物特征。

但是,我們距離人性的形成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我們接下來將會討論的由理性和社群意識分化而來的:感性。

敬請期待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