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指數”–圖情小知識

善恶有报 2024-09-12 22:00 8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H指數”

眾所周知“影響因子”是衡量期刊水平的指數,那你知道“H指數”(h因子)又是什麼嗎?今日圖情小知識,就為大傢解讀“H指數”的真證含義。

一、“H指數”的來歷

H指數,英文h-index ,又稱為h因子(h-factor),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 H指數最初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傢喬治·赫希(JorgeHirsch)在2005年的時候提出來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員作為獨立個體的研究成果。

二、“H指數”作用和含義

H指數被認為是對先前眾多衡量指標的一大改進。先前的衡量指標都傾向於關註科研人員在其發表論文的期刊(看期刊的影響因子大小),影響因子越高的期刊,其對應的科研人員研究成果水平越高。沒有考慮發表論文的數量。

而H指數是一個簡單且穩定的復合指標。綜合考慮瞭一位學者的學術產出(論文數量)和質量(引用次數),可以遏制學者片面追求論文數量而忽略論文質量的不良傾向,也可以正確評價那些隻有數篇高引合作文章的學者。

自H指數被提出後,就快速贏得瞭廣泛認同,成為一種評價學術成就的新方法。其原因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h指數概念簡單、易於計算,同時對科研人員的長期累積的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又能提供一個強有力的評估。

三、“H指數”計算方法

步驟一:

將其發表的所有SCI論文按被引次數從高到低排序;

步驟二:

從前往後查找排序後的列表,直到某篇論文的序號大於該論文被引次數。所得序號減一即為H指數。

例:以某位學者為例

如果一位科學傢發表瞭20篇文章,被引用次數多少不等,我們對20篇文章按照被引次數從多到少排序,排到第10篇文章的時候,被引用次數正好也是10次,那麼這個科學傢的H指數就是10。如果排到第10篇文章,而被引次數是8次,那麼這位科學傢的H指數就是10-1=9

四、“H指數”的弊端

弊端(1)

H指數是對科研人員的迄今為止發表的全部論文計算的,這些全部論文代表瞭該人的學術聲譽,但對全部論文中的被大量引用的某一篇或幾篇論文並不敏感。

弊端(2)

H指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研人員的學術生涯時間,這也就意味著h指數對於從事學術生涯時間大致相同的科研人員之間才具有比較意義;

弊端(3)

H指數是學科領域相關的,例如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期刊SCI的比例小,而生命科學和醫學則高很多。因此,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的h指數沒有太多可比性。

弊端(4)

H指數沒有考慮作者的實際貢獻。例如作為一個研究團隊,每個團隊成員在所發表的論文上均有署名,則這個研究團隊的所有人員的H指數是一樣的。

想必大傢通過今天的圖情小知識,已經瞭解瞭“H指數”的廬山真面目,平日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查詢科研人員的“H指數”

方法一:

登陸“吉大一院學者庫”

網址“http://jufh.xuezheku.com/”進行查詢我院學者的“H指數”

方法二:

登錄“百度學術”輸入學者名稱,也可以獲取到對應的“H指數”

註:然而每個平臺對應的“H指數”數值並不相同,這是由於每個平臺收錄的文獻總數不同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