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交大新傳推出瞭2024年考研的招生簡章。雖然招生人數與往年相比基本持平,但媒傳方面推出瞭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科技傳播。

當下這個高度媒介化的社會裡,科學技術的嵌入程度越來越高,科學技術作為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也顯示出其研究價值。無論是各領域高精尖的前沿科學理論,還是已經廣泛應用的智能技術,都可以囊括在“科技”這一范疇之中。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整理“科技傳播”的相關專題,進行查漏補缺吧。

01 關於科技傳播,這些概念你要知道

科技傳播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各類科學技術。與“科技傳播”十分相似的一個詞匯是“科學傳播”。根據學者的劃分,二者可以是同義轉換的關系,也可以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即科技是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科學傳播研究起步較晚,可以分為科普、科技傳播和科學傳播三類,分別代表著科學傳播的三個群體(科學傢,傳播工作者,公眾)和三種模式(科學普及模式,對話模式,共同生產模式)。

廣義的科學傳播可以看作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在各類公眾之間的傳播。更加強調公眾參與的科學傳播則指的是,科學傳播是社會各主要行為主體之間就科技內容進行雙向的平等的交流過程。

科技傳播則更加註重傳播手段的技術性和傳播內容的應用性。科技傳播的主體是懂得科學技術的傳播學學者以及從事科技報道的新聞工作者。

在信息內爆的時代,科學信息內容眾多且真偽難辨,這就需要公眾掌握科學素養,明辨真假是非。科學素養指的是,擁有基本的語言學習和表達能力,能理解科學觀念,瞭解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運用科學解釋身邊的事情,建立與評價有證據基礎的論證,並恰當地運用結論來引領自己的行為。從中不難看出,科學素養與媒介素養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02 新媒體環境下科學傳播的特征

由於科技傳播是科學傳播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把科技傳播納入科學傳播這一大的范疇之中,來作整體的討論。

首先,科學傳播的主體呈現出身份多元化、平等化的特點。傳播權力下放使得“對稱性交流”的格局得以凸顯,科學傳播領域的意見領袖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專業學者形象,更多的專業人才走下廟堂,與公眾進行互動與交流。比如同濟大學物理學退休教授開設抖音賬號“不刷題的吳姥姥”,科普物理常識、演示趣味物理實驗,拉近瞭科學與公眾的距離。

其次,科學傳播的手段呈現出數字化、直觀化的特點。科學傳播的核心訴求是傳遞科學知識,但由於內容的接受門檻較高,僅僅用語言文字很難解釋清楚。在智能技術的輔助下,科學知識和技術借助可視化、建模的手段,通過AR還原、計算機模擬等方式,直觀地呈現傳播內容,便於公眾理解。

最後,科學傳播的語言呈現出通俗化、生動化的特征。相比於傳統科技報道中媒介文本的嚴肅和單調,新媒體偏愛網感和個性,無論是知識科普,還是科學交流,都采用瞭更容易被公眾接納的敘事模式來進行傳播。比如做性知識科普的“夾性芝士”擅長玩梗,生動但不粗俗,得到瞭許多年輕用戶的喜愛。

03 科學傳播面臨的問題

但是,科學傳播在發展的過程之中仍然面臨諸多的挑戰,仍然需要克服諸多缺陷。

首先,權力的下放可能會消解權威的解釋力。在數字生態裡,普通用戶能夠入場表達也帶來瞭很多噪音信息,加劇瞭虛假信息和謠言的傳播力,專傢的權威解釋在一次次質疑和否定中被消解,為偽科學的傳播提供瞭空間。如果科學傳播中也大量出現“建議專傢不要建議”的聲音,那麼一些科學知識將在傳播中被曲解和誤讀。

其次,對於科學內容的深度解讀不足,會折損其傳播價值。科學信息發揮傳播效果需要傳播者自身充分認識信息的價值,並做好轉譯工作。但是當前,“專傢型”的科學傳播人才仍然是稀缺品,傳播者的信息詮釋水平大多停留在描述層面而缺乏闡釋和反思,科學信息的價值無法得到充分挖掘。

不僅如此,傳受雙方的知識水平區隔會加大信息有效傳播的難度。正如彼得斯提出“交流的無奈”這一概念,科學素養不同的人對於專業術語的理解能力不同,形成話語區隔,“科學共同體”和“公眾”難以真正實現對話,“交流”目標仍然無法完全實現。第12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顯示, 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達12.93%,而城鄉素質水平差距達到近8個百分點。科學信息傳播的到達率仍然有限。

04 科學傳播的優化措施

首先要提醒同學們的是,科學傳播和健康傳播、風險傳播等的內容多有交叉,在記憶案例時不妨一例多用,減輕記憶負擔。

在話語層面上,科學傳播的話語應當納入更多人文關照,實現破圈交流。打造“科學共同體”離不開有效的對話,這需要傳播者保持對現實議題的關註,將自身置入公共議題的“大圈層”之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傳播方式,在與公眾的平等交流中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比如甘肅白銀馬拉松事件之後,央視邀請專傢科普如何避免在極端天氣下失溫,體現瞭科學傳播的人本位精神。

在內容質量的控制上,應當引入糾偏機制,有效核實信息。一方面,大數據、區塊鏈等高新技術手段應當得到有效利用,如騰訊小程序“較真”可以對偽科學信息進行查證與糾錯;另一方面,應建立科學傳播的責任問責制度,並吸納用戶的力量進行協同把關。

在打破區隔的努力中,應當思考如何打造互通的信息空間,提高整體素養水平。傢庭層面需要提倡數字反哺,避免弱勢群體受到偽科學的負面影響。社會層面則可以通過舉辦活動、開設課程等方式致力於提升全體公民的素養水平。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傢學習相關知識點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