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計謀之一:彭越撓楚

海贼王百科 2024-08-28 21:44 15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彭越撓楚,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回,司徒王允巧使連環計誅殺董卓之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引飛熊軍連夜逃居陜西,並派人至長安上表請求赦免,王允說:“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因此逼得李、郭、張、樊四將引西涼兵數十萬殺奔長安而來,欲除王允而後快。王允聽知西涼兵來,命令呂佈領軍出戰。呂佈首先在長安城外遇著李傕軍馬,兩軍對陣,傕軍不能抵擋,不得已敗退五十餘裡,依山紮寨,並請郭汜、張濟、樊稠共同商議,李傕說:

李傕認為,呂佈有勇無謀,不足為慮。於是設一計,共分兵四路:

李傕引一支軍馬駐紮在山上,並守住山谷入口,等呂佈勒兵到山下,便引軍前來與呂佈廝殺,這是誘敵之計。當呂佈沖殺到谷口,李傕便引軍退回山上,居高視下,飛箭與石塊像雨點般往下砸,呂佈軍隊難以攻上山。

此時,郭汜引第二支軍馬從呂佈背後殺來,呂佈隻得回身與郭汜軍交戰,這又是誘敵之計,呂佈尚未見著郭汜之面,便聽得鼓聲大震,郭汜軍已退走。

呂佈見李傕、郭汜都已退兵,剛想收軍回營,鑼聲響處,李傕引軍又殺來,呂佈隻得催馬來戰李傕。然而,未及交戰,李傕便又退回山上,背後郭汜又領軍殺到,呂佈急忙回軍來戰郭汜,未及交戰,郭汜又擂鼓收軍退走瞭。

一日如次,如此一連幾日,呂佈正在惱怒,誰知張濟、樊稠兩路軍馬已經殺奔長安,京城危急。

呂佈慌急,隻得引軍回救長安,背後李傕、郭汜又引兵追來,呂佈無心與之交戰,隻顧奔走,因此“折瞭好些人馬”。

等呂佈到瞭長安城下,大勢已去,且呂佈軍連日奔走,中瞭疲師之計,呂佈雖勇,奈何軍兵馬匹疲勞,因此與張濟、樊稠交戰不利。加上長安城中有內應,偷開城門,因此“四路賊軍一齊擁入”。

分析李傕這條彭越撓楚之計,其之所以成功,得益於如下四個要素:

第一,鳴金進兵,擂鼓收兵。在中國古代,軍隊在戰場上作戰時需要統一號令,必須借助鑼鼓之聲,因為鑼鼓音色渾厚,穿透力強。兩軍交戰時用鑼鼓發號施令,擊鼓則進,鳴金則退,約定俗成,不僅主將呂佈明白,呂佈軍隊中的每一個士兵都十分清楚。然而,當聽得鼓聲大震,以為敵軍來交戰時,敵軍卻恰恰退卻,當聽得鑼聲響處,以為敵軍要退兵時,敵軍卻又殺來。如此一來,不僅士兵六神無主,呂佈也納悶且氣惱,正是“欲戰不得,欲止不得”。

第二,分兵多路。兩路軍馬(李傕、郭汜)從兩個方向對呂佈進行佯攻襲擾,牽制呂佈使其無法回兵長安,另外兩路軍馬(張濟、樊稠)繞道奔襲長安。呂佈出兵之後,長安兵力空虛,且無大將,即“首尾不能救應”。

第三,追兵擾亂軍心。呂佈聽得長安被圍,知道京城防禦空虛不能持久,因此急急回師,李傕、郭汜卻又引兵從後追來,呂佈奔走間折瞭好些人馬,軍心動搖,“多有降賊者,佈心甚憂”。

第四,呂佈有勇無謀。這是李傕之計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若呂佈熟讀兵書戰策,當看到敵軍鳴金進兵、擂鼓收兵這一反常的舉動後,即便不明就裡,也應當知道是計,或按兵不動覷準時機一擊致勝,或回師長安堅守後方空虛城池,然而他卻一如無頭蒼蠅,任憑李傕玩弄於股掌之中。故毛批雲:“賈詡固能謀,李傕亦善算”。

彭越撓楚之計,源於秦漢時期名將彭越。彭越,字仲,因此又名彭仲,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人。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彭越之所以能夠發明撓楚之法,正是因為其謀略過人,諳熟兵法,同時更離不開當時楚漢相持的歷史背景。

一)彭越極有謀略。在陳勝、項梁揭竿起義反抗暴秦之初,便有人勸彭越效法陳、項樹起旗號,起兵造反,彭越卻說:“兩條龍剛剛開始爭鬥,姑且等一等吧”。果然槍打出頭鳥,陳勝稱王後,被秦朝舉一國之力鎮壓,最終被章邯擊敗,可見彭越極富謀略與遠見。

二)彭越熟悉兵法。陳勝起兵後一年多,鉅野澤中年輕人聚集瞭一百多人,前來追隨彭越,並推舉彭越為首領起兵抗秦。眾人相約第二日日出時分集合,然而到瞭約定之時,有十多人遲到,最後一個人直到中午才到。彭越說:“遲到的人太多,不能都殺,就殺最後一個到的”。於是殺瞭最後到的那個人,用人頭祭奠,號令眾人。眾人都驚懼不敢抬頭看他,因此樹立瞭軍威。

三)撓楚之計,正是在楚漢長期對峙的背景下產生的。其時,在正面戰場上,楚漢相持,項王無暇他顧,彭越領兵遊動作戰於梁、楚之地,襲擾楚王後方,斷絕楚王糧草,迫使楚王回援,動搖楚王軍心,輔助漢王作戰。

因此,彭越被認為是遊擊作戰的開創者。李傕等四人正是受彭越的戰術思想啟發,效撓楚之法才擊敗瞭天下無敵的呂佈,得以突入長安,逼死王允,封侯拜相,入主朝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