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跑姿,一定會談到腳的落地方式,不同的落地方式對腳踝的承重或者要求不一樣,不同的落地方式對跑步的速度也有影響。

一般來說,跑步落地的方式有三種:

一是前腳掌著地;二是後腳跟著地;三是中足著地(即足弓處著地)。

目前跑圈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前腳掌著地好,緩沖好,跑得快,全腳掌著地對膝關節的沖擊力大,其實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正確,不能一味地認定跑步落地方式就有一種方式。這三種落地方式都屬於正確的跑姿(存在即合理),隻是對跑者身體素質的要求不一樣,對跑步的速度影響也不一樣。

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不同的落地方式的優劣。

A.前腳掌著地

① 優勢:

首先,在於落地時膝蓋是彎曲的,足弓和小腿的肌肉能夠充分離心收縮,能防止落地腳過於前伸。落地時腳在身體重心下方,更有利於落地腳的膝蓋保持微曲,既能利用足弓減震,還能利用膝蓋進行緩沖,降低膝傷發生。

其次,前腳掌落地是減少著地時間的需求。後腳跟先著地需要從後腳跟落地過渡到前腳掌蹬地,需要一定的過渡時間;而前腳掌先著地省略瞭這一過程(重心一直是壓在前掌),有利於減少著地時間,提高動作效率。

② 劣勢:

前腳掌著地,確實可以緩解地面對膝關節、髖關節的沖擊,快速的短跑都是采用前腳掌著地。但是這種落地方式對小腿肌肉群、腳踝、足弓等部位要求比較高,需要進行專門的訓練。對於初跑者來說貿然嘗試,不註意方式方法很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炎和脛骨骨膜炎。並且很多人會養成踮著腳跑的錯誤姿勢。這種姿勢會導致前足承受的壓力過大,從而導致出現慢性的損傷或者是腳趾骨頭的骨折或骨裂。

前腳掌落地難以堅持的原因包括肌肉力量不足、節奏和速度慢,是前腳掌著地沒有被普通跑友普及的重要原因!

發揮腳踝緩沖能力的過程,足部、小腿肌群都需要提供足夠的力量支撐。如果力量不足,采用前腳掌跑法就會感覺腳底軟綿綿的、發不上力。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著地的關鍵其實並非前腳掌或是後腳跟,而是應當讓著地點靠近身體重心。如果采用邁大步、著地點在重心前方太遠,就會產生剎車效應,即使刻意用前腳掌著地,依然給身體帶來很大的沖擊。

B.後腳跟著地

優勢:跑步自然,小孩子剛開始跑步的姿勢,也是人走路的姿勢,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不高,比較省力。 劣勢:影響跑步的效率,又增加瞭落地的沖擊力,對足跟、膝蓋和腳踝的沖擊負荷較大,運動過量的時候容易出現足跟痛、膝蓋疼等問題。後腳掌(腳後跟)著地法的跑法目前爭議較多,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跑法沒有可取之處。一般認為,在技術動作不正確的情況下,就想用腳後跟持續進行跳躍,膝蓋和髖關節會承受較大的沖擊,非常容易受傷。但是,如果能夠正確掌握後腳掌滾動到前腳掌過渡的技巧,就能化解大部分沖擊力。現代跑鞋很多都是後跟厚度大於前掌,後跟著地過渡到前腳掌就成瞭最舒服的一種姿勢,所以普通跑者中後腳跟落地還是非常常見的。

落地最重要的是迅速滾動到全腳掌受力,落地點在身體重心下方。這樣不僅能做好足夠的緩沖,還能讓你獲得更好的推動力。每個人的落地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如何最優化身體的使用效率。

C.中足著地

優勢:充分利用人體足弓的優勢,緩沖落地的沖擊力,並均勻地分佈到下肢各部位,減少損傷和疼痛的發生。

劣勢:足弓反復的受力,足弓復合過大,容易影響足弓的性能,造成足弓的塌陷。前腳掌“無力”時,後腳跟先著地也無傷大局,對於已經習慣後腳跟先落地的業餘跑友,要很快形成前腳掌跑法是有一定難度的。

如果在這時一味追求前腳掌著地,足踝小腿肌肉更容易緊張疲勞,也比較容易出現抽筋等癥狀。全腳掌著地的跑法對於小腿和腳部肌肉要求不高,腳底在著地的時候吸收瞭一部分沖擊力,但是此方法更難掌握,對膝關節的壓力是很大的,每次落地都是股骨和脛骨的相對撞擊,對大腿的肌肉要求很高,很容易導致膝蓋的損傷。初學者很容易造成砸地的狀況。

以上三種落地的姿勢,分別對應瞭慢速跑、中速跑和急速跑。但對於身體素質有限的人,急速跑對應的就是腳後跟落地,中速配對應的是中足著地,慢速跑成瞭前腳掌著地。

這應該就是很多人過不瞭這一關的原因。當你在慢速跑的時候就想嘗試足中落地,由於沒有足夠的擺動加速空間,所以隻能是跺地。同理,當你有瞭足夠的擺動加速空間,自然就會變成足中跑,同樣,速度也會快很多(整體姿勢標準是前提!比如軀幹過於前傾,你跑多快都會是足跟先落地)。而前腳掌落地這種基本隻出現在400米以下的急速競速跑中。所以,要是想練足中跑,就應該跑得快一點!

另外,以上三種足落地的姿勢出現在不同的運動狀態下也不見得是件好事!比如說,在慢速狀態下強迫前腳掌著地,由於沒有足夠的擺動空間加速,所以隻能被迫增加膝關節屈伸活動,然後膝關節磨損會增加,而且還容易誘發跟腱炎;再比如說,已經跑得很快瞭,可還是在用足跟著地,成倍增長的沖擊力會猛烈攻擊你的大腦和膝關節,可謂傷身傷腦。

我們建議還是腳跟先著地,或者說腳底的後半部分先著地,然後腳跟向全腳掌(腳的外側)再向前腳掌迅速過渡蹬地,更多地用髂腰肌發力向前邁出去,臀肌向後蹬伸,這樣後腳掌落地非常迅速地過渡到前腳掌,就像整個腳掌在地面上滾動一樣,從腳跟到前腳掌的一個過渡,會提供一個很好的緩沖,很符合人的生理結構,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訓練就很容易掌握。另外,還有身體重心輕微前傾、不後仰,著地時間盡量短(落地後及時蹬地、提拉收腿),同樣也是減少落地“剎車”與沖擊的關鍵。另外,膝關節在著地時保持輕微彎曲也非常必要。

圖 膝關節"伸直鎖死"的著地方式

跑友們應當極力避免腳跟著地同時膝關節“伸直鎖死”的著地方式,這種跑法對於下肢關節傷害極大。腳跟著地的跑法,落地時腳前伸,相對前腳掌著地的跑法,對髕骨關節的壓力相對小,有利於髕骨軟化和ACL術後恢復跑步的朋友學習和恢復跑步能力。腳後跟先著地的方法對小腿三頭肌的要求相對也小一些,對下肢各肌肉利用相對比較平衡。

當然,腳跟先著地的跑法也要註意足底內側不著地,著地順序是腳跟、腳外側、前腳掌,若是有功能性扁平足或者踝關節外翻落地,對於下肢力線還是會有比較大的不利影響的,同樣損傷膝蓋。

Tips:腳後跟著地的跑法,變相理解就是先“腳後跟著地”再過渡到“中足著地”最後到“前腳掌著地”。“腳後跟著地”屬於最開始的支撐階段,“中足著地”屬於“緩沖階段”,“前腳掌著地”屬於“蹬伸階段”。

對於普通跑步愛好者來說,不必過分在意自己是哪種落地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感到最舒服的跑姿。前面已經提到,不管是前腳掌著地還是後腳跟落地跑法,並沒有好壞之分,受傷的概率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如果你之前習慣哪種跑法,就用哪種跑法,沒有必要做出改變。

所以,如果進行長距離訓練、馬拉松比賽時出現小腿無力、腳踝不舒服,不能再堅持前掌著地,那麼適當增加後跟著地,也並不影響整體動作的效率,也不一定會增加傷病風險。總之,運動水平較低,且已經習慣後跟先落地的業餘跑友,短時間內形成前腳掌跑法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沒有循序漸進的訓練積累,不適合過快改成前腳掌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