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的今天,被稱為「臺灣社會手術刀」的導演楊德昌因癌癥離世。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一生貢獻瞭「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給世人。楊生前好友,著名編劇,作傢吳念真不止一次說過,「這個王八蛋,拍片速度太慢瞭,不然怎麼會隻有那幾部電影呢。」

同在1947年出生的楊德昌與侯孝賢,是臺灣新電影兩大旗幟人物。

與在影棚裡摸爬滾打,從低做起的侯孝賢不同,理工科碩士楊德昌很晚才進入電影領域。跟那一代臺灣知識分子一樣,他讀完大學,留學美國,做一份看似成功的差事。三十歲生日的時候他突然想:「我老瞭,我想做點改變生活、我喜歡的事,我開始想試試看怎麼做些改變。」

那時,曾在計算機行業工作七年的他已經收到瞭哈佛建築研究所的入學通知,朋友問他:「如果你念瞭建築,還會不會想拍電影?」他說,「嗯,有可能。」所以隻能義無反顧地去瞭。

回到臺灣之後的楊德昌如魚得水,在臺北濟南路69號的楊氏舊居馬上聚集瞭一票文藝青年,比如侯孝賢,吳念真等,他們天天在這個窮得不用上鎖的屋子裡高談闊論,相互扶持著拍電影。

今天,跟隨楊德昌的「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讀一讀這位導演的人生,回顧那個臺灣電影摩拳擦掌的時代。

文 | 田歌

2000年:《一一》

《一一》享譽國際,戛納影展頒發最佳導演獎,美國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及紐約影評人協會都頒授最佳外語片獎。

賈樟柯在法國巴黎多倫多影展做宣傳時,和妻子趙濤一起看瞭《一一》,他說:「我無法將《一一》與他從前的電影相聯系,因為楊德昌真的超越瞭自己。他可貴的生命經驗終於沒有被喧賓奪主的理念打斷,在緩慢而痛苦的剝落中,裸露瞭五十歲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這個落雨的下午看到瞭2000年最精彩的電影。」

以下是賈樟柯自述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不做刪減:

這是一部關於傢庭,關於中年人,關於人類處境的電影。故事從吳念真飾演的中產階級擴展開去,展示瞭一個「幸福」的華人標準傢庭背後的真相。我無法將這部電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為整部影片彌漫著的「幸福」真相讓人緊張而心碎。結尾小孩一句「我才七歲,但我覺得我老瞭」更讓我黯然神傷。楊德昌的這部傑作平實地寫出瞭生之壓力,甚至讓我感覺到瞭疲憊的喘息。

影院的燈亮以後,我發現趙濤眼圈微紅。我沒想到像她這樣喜歡卡通片的女孩會看完這麼長的電影,也沒想到滿場的法國觀眾幾乎無一人退場。大傢鼓起瞭掌。面對銀幕,面對剛剛消逝的影像,我們都看到瞭自己。趙濤問我大陸為什麼看不到這樣的電影,我無法回答。我們的電影不尋找真相,幸福就可以瞭,幸福沒有真相。

1996年:《麻將》

《麻將》獲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麻將》裡,四個青年組成瞭斂財騙色的小團夥,將罪惡進行得心安理得。少年早熟,他們自以為完全摸透瞭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自以為打得一手好牌,結果還是倉皇落敗。

電影裡的紅魚有句話:「人不知道他們要什麼,所以你要告訴他們。」楊德昌認為當時的感覺臺灣社會要註意,尤其是年輕人很容易被操弄,所以,楊德昌說:「《麻將》裡我對青年提出的一個問題是:你們有可能被操控,你們要小心。」

1994年:《獨立時代》

《獨立時代》,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英文名說得更明白——《Confucian Confusion》(夫子的困惑)。

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呈現出比其他作品更多的說教姿態。楊德昌說,從小我們的教育就不斷地灌輸我們如何做才是「正確」,任何個人獨特的想象力及創意,都會遭受強大的排斥及否定,以致每個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扮演一個別人熟悉的角色,來隱藏內心的許多感觸,以免被懷疑為「與眾不同」。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起廣泛討論,並先後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與最佳原著劇本獎,東京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及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外語片第二名,楊德昌更因此獲選為最佳外國片導演。

它是楊德昌集十年大成的經典之作,電影長達4個小時。楊德昌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是一個單純的謀殺案件,促成殺人事件的是整個環境,兇手是整個環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兇手。」

影片以楊德昌中學時發生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夜校生的一起少年情殺事件為題材。楊德昌用自己穩健的影像描繪瞭20世紀60年代燈光昏黃的臺北夜市,壓過馬路的坦克車、打靶場的槍聲、警察總部的大塊冰磚,這些與時代有關的信息符號深刻反映臺灣當時的壓抑生活,「沒有一點自由,想法則不受拘束。」

《華爾街日報》著名影評人約翰•安德森評價此片:「一出受難劇,一首挽歌,一部東方版的《西區故事》,是楊德昌對1991年之前所有作品的綜合和再想象。」

1986年:《恐怖分子》

《恐怖份子》獲國內外眾多獎項的肯定,包括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佩沙羅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及羅加諾電影節銀豹獎等。

一個惡作劇的匿名電話居然摧毀瞭一個傢庭。楊德昌放大瞭生活中的偶然,表面上的牢固婚姻實際上脆弱不堪。厭倦瞭一成不變的作傢妻子和朝九晚五的丈夫無法溝通,隔膜造成疏遠,又演變成背叛。丈夫在萬念俱灰中遷怒於人,舉起屠刀。

每個人都可以是潛在的恐怖分子。楊德昌說:「電影可能有兩個結局,但其實隻有悲劇的結局,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結果隻能是傷害。」

1985年:《青梅竹馬》

楊德昌導演的《青梅竹馬》由侯孝賢資助,並擔演男主角,蔡琴擔任女主角。此片獲羅加諾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青梅竹馬》講述一對戀人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最終決離的故事,其真正目的是點出急馳的社會節奏正一步步地將遲緩的傳統思想和人事擠入瞭無處容身的境地。阿隆與阿貞,一個是佈店老板,一個是外企高級助理,一個活在過去,一個思在將來,阿隆的驕傲停留在成為少年棒球賽手時的意氣風發,阿貞則希冀到國外去過更好的生活,對於當下,一個格格不入,一個卻如魚得水。

1983年:《海灘的一天》

《海灘的一天》中楊德昌兼任導演和編劇,通過兩個女人(分別由張艾嘉與胡茵夢飾演)的一場對話,交代出30年來整個臺灣社會的面貌。意識流的故事,風格化的攝影,長鏡頭加女性意識覺醒,做足瞭西方文藝片的風范。電影語言跟過去的臺灣電影徹底決裂,復雜的結構方法和開放式的結局都是臺灣電影前所未有的創舉,也奠定瞭楊德昌日後作品的基調。

從影15年的臺灣影星胡茵夢,在回憶錄裡形容自己演出的幾十部電影是「哭笑不得」,稱得上佳作的隻有《海灘的一天》。

該片先後獲休士頓電影節金牌獎,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

1982年:《指望》

《指望》即是楊德昌的「七又四分之一部」作品中的「四分之一」,它與其他三位導演的作品組合成為《光陰的故事》。電影的劇情很簡單:一個少女發現自己月經初潮的無助和孤獨。她聽的是披頭士的《你好,再見》,青春期少女在男房客和姐姐的曖昧關系中懵懂尋找成長的滋味。這種三角關系需要考慮到當時的政治框架中的隱喻。《光陰的故事》在當時政治宣傳片和瓊瑤愛情片喧雜的市場異軍突起,標志瞭臺灣新電影的開端。

侯楊二人因這部電影結識,同在中影工作的他們在錄音室門口聊天,侯孝賢對楊德昌說:「如果我先看瞭你的海灘,我相信風櫃會比你的海灘拍得更好。」這樣隱晦的贊揚使楊德昌聽瞭很感動,決定「這個朋友交定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