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巴黎協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觀測顯示,我國升溫幅度高於全球下平均水平,由氣候變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

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1.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

2.高溫熱浪、極端強降水等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導致全球百萬人死亡。

3.影響生態系統,如非洲等地的蝗災嚴重威脅糧食案例。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世界宣佈瞭中國的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

“3060”碳目標

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實現碳中和。

2021年-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

2031年-2045年:快速降低碳排放

2046年-2060年:深度脫碳,實現碳中和

碳達峰

某一個時刻,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後逐步回落。

碳中和

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一場有力的全國碳中和行動已經自上而下迅速展開,展現瞭全面開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決心。置身其中的企業怎樣才能把握住這次重大的經濟轉型機遇?如何在業務中減少碳排放?如何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並實現碳中和?

區塊鏈與碳中和

具有數據可追溯、多方信任、分佈式網絡、智能合約等諸多特性的區塊鏈,將是幫助企業和個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技術之一。

據埃森哲中國透露有專傢們認為,碳中和是區塊鏈技術能夠真正大顯身手的領域,也必將會誕生許多“殺手級應用”。得益於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及不可替代性,區塊鏈在碳中和領域的應用必將成為大勢所趨。

碳賬戶(個人和企業減少的碳排放量),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個人和企業在銀行賬戶和信用賬戶外的又一個標配,是管理人類與氣候環境關系的有力工具。碳賬戶的建立和普及能讓每一個企業和個人都參與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中來。

哈希科技基於區塊鏈的技術特性,聯合行業主管機構、碳交易主體、權威認證單位等聯合打造碳匯技術服務及碳資產管理平臺(碳鏈),實現碳排放信息的確權與確值,並可實現碳排放數據的鏈上流轉;同時,打通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實現價值互聯互通。從而構建一個多方背書、數據協同、不可篡改的信任生態,推進我國的碳中和社會化進程。

碳鏈

基於區塊鏈碳匯技術服務及碳資產管理平臺

碳鏈優勢

1.依托區塊鏈特性,建立碳鏈存證體系

以區塊鏈底層技術為核心建立的碳鏈,能夠建立區塊鏈存證體系,通過加密算法實現信息安全,同時避免數據隱私泄露,實現數據協同、真實可信、信息共享。

2.建立碳資產鏈接,解決碳資產管理痛點

碳鏈通過多節點存證數據,在各機構間建立碳資產鏈接。碳鏈展示業主碳數據資源,可以基於區塊鏈共識機制,開展碳交易、碳金融等業務,盤活業主碳資產。

3.建立可信數據體系,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碳鏈在保證數據安全前提下實現協同共享,建立信任機制。通過國傢方法學對碳排放量核算審定,為碳資產規劃提供策略,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宏偉目標。

4.融合物聯網等多種技術,促進綠色金融發展

通過碳源排放端安裝區塊鏈智能合約芯片,碳鏈有效解決碳匯數據可信采集難題,並實現碳資產上鏈確權形成碳積分。碳鏈打通金融機構,碳積分進入碳交易市場流轉變現,獲得綠色金融服務。

碳鏈的價值和意義

1.助力全供應鏈碳披露

基於區塊鏈數據可追溯、不可篡改、促成多方信任等特點,可建立覆蓋整條供應鏈的溯源應用,能夠提升產業鏈條的透明度。有瞭透明且可信的數據,企業才可以進行有效的碳披露,也可以通過溯源數據收集分析自己的碳排放表現,優化業務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進而實現真正的碳中和供應鏈。

2.實現智能交易,建立可信環境

企業的碳排放數據與生產、經營情況相關,也側面體現瞭一傢企業的研發方向和技術選型。出於數據安全和保護商業機密的考慮,多數企業對碳披露持保守態度,而基於區塊鏈的數據共享應用能夠有效消除企業在這方面的擔憂。

3.確保數據可用不可見

區塊鏈結合隱私計算技術,可以做到信息可驗證但不可見。通過數據所有者的私鑰簽名授權,數據訪問權可臨時開放給特定的潛在合作夥伴、上下遊企業、第三方監管機構驗證碳排放相關數據,一切可量化的碳排放數據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實現數據安全共享。

消除企業數據安全擔憂,碳排放數據可在產業級范圍內實現流通和共享,數據價值能夠真正被解鎖,將推進碳中和目標實現進程。

4.落實碳數據可信留存

目前碳排放數據收集依然存在人為因素,數據錯誤、謊報等風險難以避免,導致碳排放相關數據質量較低、標準化不足。

區塊鏈結合物聯網應用,通過部署智能合約芯片裝置,讓碳排放數據在產生同時就被加密並寫入區塊鏈網絡,能夠有效提升數據實時性、精確度和可信度。同時,任何企圖篡改數據的行為都將被記錄留存,在碳排放數據造假、作弊門檻被大幅提高。

2021年7月16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僅交易第一周,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達483.29萬噸,累計成交額達2.5億元。隨著我國電力、石化等八大行業全部納入碳市場後,按市場規模為60億噸、碳價格50元計算,未來全國碳市場的現貨配額資產總值將達3000億元。加上碳期貨、碳債券、質押融資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整體市場規模將是幾十萬億元至上百萬億元級別。

世界銀行最新發佈《2021年碳定價現狀與趨勢》,EU ETS碳交易價為50歐元/噸(約380元/噸),而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個交易日碳配額平均價格為51.23元/噸,不僅遠低於歐盟市場價格,更遠低於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碳價,即應在2030年前達到50–100美元(約325-650元/噸)。隨著中國碳約束加強、碳配額收緊及免費配額比例下降,碳資產將逐漸成為稀缺資源,碳價上漲是必然趨勢。同時,未來國際碳市場實現連通,我國的碳價也將看齊發達國傢的水平上漲,後續增長的想象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