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中草藥“白術”

钱琨 2024-05-11 20:24 13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一,【性味功效】

《神農本草經》

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

味苦、甘,溫,無毒。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作煎餌。

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葉天士:《本經》不分蒼、白,功用正同。宋元以來始分用,謂白術苦甘氣和,補中焦,除脾胃濕,用以止汗;蒼術苦辛氣烈,能上行,除上濕,發汗功大。)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

味苦甘,性溫無毒,入脾經。除濕利水道,進食強脾胃。佐黃芩以安胎,君枳實而消痞。止泄瀉,定嘔吐,有汗則止,無汗則發。土炒用。

白術甘而除濕,所以為脾傢要藥,胎動痞滿吐瀉,皆脾弱也。用以助脾諸疾自去,有汗因脾虛,故能止之。無汗因土不能生金,金受火克,皮毛焦熱,既得其補脾,又藉其甘溫,而汗可發矣。

《本草經解》葉天士

氣溫,味甘,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術性溫,稟天陽明之燥氣,入足陽明胃經;味甘無毒,稟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

風寒濕三者合成痹,痹者拘攣而麻木也。蓋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也。死肌者,濕邪侵肌肉也;痙者,濕流關節而筋勁急也;疸者,濕乘脾土肌肉發黃也,皆脾胃濕癥。術性甘燥,所以主之,胃土濕,則濕熱交蒸而自汗發熱;術性燥濕,故止汗除熱也。

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濕,則失其健運之性而食不消矣;術性溫益陽,則脾健而食消也。煎餌久服,則胃氣充足,氣盛則身輕,氣充則不饑,氣納則延年,所以輕身延年不饑也。

《長沙藥解》黃元禦

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補中燥濕,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泄利。

二,【歸經】

《雷公炮制藥性解》

歸脾經

《本草經解》

歸胃、脾經

《長沙藥解》

歸胃、脾經

別名

《神農本草經》

山薊

《本草經集註》

山薑、山連

三,【歷代名傢應用】

常用方

(一),葉天士

1,《本草經解》葉天士

(1)術同枳實作湯,治水飲,作丸,名枳術丸,治面黃食不化。

(2)同人參,治脾肺俱虛。同白芍、白茯、甘草,治脾虛肌熱。

(3)同澤瀉,治心下有水。同牡蠣、浮麥、石斛,治脾虛盜汗。同薑酒煎,治產後嘔逆。

(4)同陳皮,治脾虛脹滿。同谷芽、豬肚丸,治脾虛少食而瘦。

(5)同白芍、肉果,丸,治脾虛泄瀉。

(6)同茯苓、糯米、棗肉,丸,治久瀉腸滑。同熟地,丸,治瀉血色黃。

(7)同熟地、炮薑、北味、丸,名黑地黃丸,治下血。

(8)同半夏、丁香、治小兒久泄。

(9)同澤瀉、車前治水瀉暑瀉。

(10)同苦參、牡蠣、豬肚,丸,治胃濕熱而瘦。

(11)同麥冬、石斛、黃柏、白芍、木瓜、苡仁、北味,治痿。

(二),《長沙藥解》黃元禦

《金匱》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甘草二兩,大棗六枚,生薑兩半,附子一枚,白術一兩。治風濕相摶,身體疼煩,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以汗出遇風,表閉汗回,流溢經絡關節,營衛鬱阻,是以疼煩。

若小便不利,此應桂枝加附子,暖水達木,以通水道。今大便堅,小便自利,則濕兼在表而不在裡。

而水道過通,恐亡津液,故去桂枝之疏泄,加白術以補津液也。

越婢加術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白術四兩。

治裡水,一身面目黃腫,小便自利而渴者。以皮毛外閉,濕氣在經,不得泄路,鬱而生熱,濕熱淫蒸,是以一身面目黃腫。

若小便不利,此應表裡滲瀉,以驅濕熱。今小便自利而渴,則濕兼在表,而不但在裡。

便利亡津,是以發渴。甘草、薑、棗,補土和中,麻、膏,瀉經絡之濕熱,白術補臟腑之津液也。

麻黃加術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白術四兩。治濕傢身煩疼者。以濕鬱經絡,皮毛不泄,故身煩疼。麻黃湯泄皮毛以驅濕,恐汗去而津亡,故加白術,以益津也。此即裡水之證,小便不利者也。

理中丸,方在人參。

治霍亂吐利。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去術之滯,加桂枝益肝陽而伐腎陰也。

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去術之壅,加生薑降逆而止嘔吐也。

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去術之閉,加附子開瘀濁而消脹滿也。

下多者,仍用術,以其固脫陷而止泄也。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以其生津液而去濕也。

白術散,白術、蜀椒、川芎、牡蠣等分。妊娠養胎。以胎妊之病,水寒土濕,木氣鬱結,而克脾土,則脾困不能養胎。白術補土燥濕,蜀椒暖水斂火,芎?疏乙木之鬱,牡蠣消肝氣之結也。

脾以太陰而抱陽氣,故溫升而化木火,胃以陽明而含陰精,故清降而生金水。

胃降則空虛而善容,是以食下而不嘔,脾升則磨蕩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利。

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濕,太陰脾土,升自水分,因從水分而化濕,陽明胃土,降於火位,因從火位而化燥。

太陰之濕濟陽明之燥,陽明之燥濟太陰之濕,燥濕調和,中氣輪旋,是以胃納脾消,吐利不作。

但太陰脾土以濕土司令,陽明胃從燥金化氣。辛金己土,俱屬太陰,而辛金不如己土之濕,庚金戊土,俱屬陽明,而戊土不如庚金之燥,緣化於人,不敵主令於己者之旺也。

人之衰也,火日虧而水日盛,燥日消而濕日長,濕則中氣凝鬱,樞軸不運,升降反作,脾陷胃逆。

脾陷則乙木不達,下克己土,水谷不消而為泄,胃逆則甲木失歸,上克戊土,飲食不納而為嘔。白術補土燥濕,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泄兼醫。

理中湯,方在人參。用之以治痞滿嘔泄,蓋與薑、甘、人參溫補中氣,轉其升降之軸,自復清濁之位也。其性守而不走,故於補虛故固脫,獨擅其長,而於疏通宣導,則未能焉。若臍動腹滿諸證,非薑、桂、附子,不能勝任矣。

凡去濕之品,每傷於燥。白術氣味濃鬱,汁漿淳厚,既養胃氣,亦補脾氣,最生津液,而止燥渴。仲景用之於桂枝、麻黃之內,汗去而津液不傷,至妙之法也。

蓋濕淫之病,善傷津液。以土燥金清,則肺氣降灑,而化雨露。其露氣之氤氳而遊溢者,浸潤滑澤,是謂之津。

津液滲灌,臟腑沾濡,是以不渴。濕則氣滯津凝,淫生痰涎,臟腑失滋,每生燥渴。津液無多,而再經汗泄,濕愈而燥傷矣。加白術去濕而養津,此除濕發汗之金繩也。

水火之交,其權在土。

水化而為木火,由己土之左旋,火化而為金水,緣戊土之右轉,土者,水火之中氣也。

中氣旺則戊土蟄封,陰降而抱陽,九地之下,常煦然而如春,己土升發,陽升而含陰,九天之上,常凜然而如秋。

中氣衰則戊土逆升,失其封蟄之職,火飛而病上熱,己土順陷,乖其發達之政,水沉而病下寒,是以火熱水寒之病,必緣土敗。

仲景治水,五苓、真武、附子、澤瀉諸方,俱用白術,所以培土而制水也。

禹平水土,非土則水不可平。治天下之水者,莫如神禹,治一身之水者,莫如仲景,聖聖心符,天人不殊也。

使用註意

(三),《本草經集註》陶弘景

防風、地榆為之使。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

防風地榆為使,忌桃、李、雀肉、青魚、菘菜。

傷寒門有動氣者,不宜用之。

(四)總結《長沙藥解》黃元禦

白術性頗壅滯,宜輔之疏利之品。肺胃不開,加生薑、半夏以驅濁,肝脾不達,加砂仁、桂枝以宣鬱,令其旋補而旋行,則美善而無弊矣。

四,【加工炮制】

《長沙藥解》黃元禦

產於潛者佳。選堅白肥鮮者,泔浸,切片,盤盛,隔佈,上下鋪濕米,蒸至米爛,曬幹用。

《中藥大辭典》

生白術:揀凈雜質,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及白術大小適當掌握,泡後撈出,潤透,切片,曬幹。

炒白術:先將麩皮撒於熱鍋內,候煙冒出時,將白術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後放涼。(每白術片100斤,用麩皮10斤)

焦白術:將白術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幹。

土炒白術: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術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術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