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進偶像團體——石膏群像

并州刺史 2024-07-05 20:22 14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註重素描訓練,這種體系篩選出瞭富有繪畫天賦、繪畫技術精湛的孩子們。但這種效仿前蘇聯的美術教育方法,也把那些富有想象力和藝術天分卻不喜歡素描的孩子擋在瞭美院外面。枯燥的素描訓練也扼殺瞭很多同學對藝術的熱愛。中國當今的美術教育一直被很多教育傢和藝術傢所詬病。看看這些世界藝術史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雕塑作品,總有那麼一座是你曾經最熟悉的石膏像卻又帶著神秘的背景,你是否回想起那個畫石膏的學生時代?現在就來揭曉那些略略略略鮮為人知的背後的故事啦~


姿勢糾結的拉奧孔提起最糾結的姿勢,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拉奧孔肌肉的運動和表情的痛苦,但卻不知他苦從何來。實際上,這件雕塑的原件是全身像,而且還有兩個兒子在他身旁。拉奧孔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祭司,在特洛伊之戰中(木馬計)曾預言這是一個詭計:“不要相信這木馬,即使希臘人帶著禮物來,我也怕他們。”但這個預言不但沒有被相信,還給他帶來瞭殺身之禍。雅典娜(也有說法是阿波羅或波塞冬)派毒蛇來殺死瞭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

圖片

這座雕塑表現的就是“絞殺”這個可怕的場景:拉奧孔面露悲痛,那痛苦而痙攣的肌肉被描繪得非常逼真。左側的長子尚未受傷但已經驚呆瞭,他一邊奮力想把腿從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一邊驚恐地望著父親;右側的次子虛弱地向拉奧孔倒去,他的左手抵住瞭毒蛇卻無法阻止被緊緊咬住的命運,絕望地高高舉起他的右臂。 2000年來那垂死的掙紮、極度的痛苦和高度的緊張氣氛似乎一直縈繞在這尊雕像的周圍,從未褪去,牽動著每一位觀者的心。

圖片

拉奧孔群雕的被挖掘,使得梵蒂岡博物館逐漸開啟瞭博物館展示和收藏的功能,博物館坐落在意大利羅馬聖彼得教堂的北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館內收藏的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堪與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相媲美。


“小衛” 朱利亞諾·美第奇這是米開朗基羅為美第奇墓室所做的雕像群中的一個作品,可能是因為這座雕像跟大衛相似的扭頭角度,以及都很難畫的一頭卷毛,所以我們在畫石膏像的時候親切的把它稱為“小衛”。

圖片

雕像的主人公實際是朱利亞諾·美第奇,在美第奇傢族中以帥著稱,當朱裡亞諾變成石膏“小衛”時,很多原雕塑中的細節都已經流失,在美第奇墓前的朱裡亞諾長這樣…

圖片

波提切利的另一幅作品《維納斯與瑪爾斯》中的戰神瑪爾斯,就是以朱裡亞諾為原型。不幸的是這位以顏值著稱的美第奇傢族小鮮肉在25歲時,在一次叛亂中遇刺身亡瞭。

圖片

圖片


“雄雌難辨”的伏爾泰《伏爾泰坐像》是1782年法國雕塑傢讓·安東尼·烏東(Jean Antonie Houdon ,1741-1828)創作的雕塑作品,該作品存世三件,其中兩件大理石雕塑分別收藏於法國巴黎法蘭西喜劇院和俄國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還有一件石膏坐像收藏在法國巴黎國傢圖書館。

圖片

不少同學在畫石膏的時候誤以為這尊雕像是個老奶奶,但實際上人傢是法國啟蒙主義運動時期的哲學傢伏爾泰(Voltaire)啊!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在啟蒙主義時期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為“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客”,他年輕的時候是長這樣的…

圖片

伏爾泰以捍衛公民自由,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他的哲學著作以諷刺見長,於是在烏東的作品中就把他刻畫成為身穿古代寬敞的長袍,身軀前傾,面帶嘲諷微笑的形象。寬松的長袍幾乎遮蓋瞭年逾八旬的伏爾泰的孱弱身軀,其流暢概括的衣紋又顯示出穩重的造型感,使人物產生一種莊嚴高尚的氣質,儼然是一位古代先哲。

圖片


不知所措的馬賽1835 ~ 1836 年,弗朗索瓦·呂德(Francois Rude,1784-1855)完成瞭為巴黎凱旋門所作的浮雕構圖《 1792 年的義勇軍》,即後來聞名的《馬賽曲》。浮雕使作者一舉成名。當它完成時,作者已經 52 歲瞭。

圖片

這件描寫法國歷史上革命事件的雕塑品,采用瞭寓意的形式,既有浪漫主義的激情,又有古典的外貌。而石膏像“馬賽”中人物嘴巴微張,眼神空洞的看著遠方,似乎看起來有些呆滯。但它的原型就完全不是這樣瞭…

圖片

在呂德的這件浮雕作品中,趕赴巴黎的戰士充滿鬥志,雕塑分成上下兩部分,由六名戰士和一位女神組成。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劍,左手高舉,在號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沖去。女神指引著大傢,而每個人物都被安排得交錯掩映,整個浮雕張力十足。下半部是一群志願軍戰士,在女神的熱情號召下蜂擁前進。其中心人物是一個有著大胡子的戰士,他帶領自己年輕的兒子一起參加戰鬥,少年依傍著父親,走得更加堅定有力。藝術傢在這裡廣泛運用瞭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顯示瞭人民氣勢磅礴的反抗力量。 1855 年,這尊《馬賽曲》使呂德榮獲萬國博覽會的雕刻金牌獎,並享受終身的榮譽。那年的 11 月 3日,雕刻傢去世瞭,享年 72 歲。


“海盜”到底是誰?“海盜”這件青銅雕像主人翁其實是古希臘劇作傢阿利斯托分(Aristophanes)。根據國外的(俄、英、日等)一些美術辭書和史籍記載,都傳稱此像為哲學傢“塞內卡”。藝術界一冤案,因其高水平的寫實深度和性格描寫,凹陷的面頰,臉上的皺紋,脖子上的大筋,都表現出瞭老年人的突出特征,故稱之為“海盜”。但更主要的不是外貌,而是通過探索的眼神,緊閉的嘴唇,深刻地表達瞭人物的內在精神世界和緊張的情緒,確實堪稱為肖像雕刻的傑作。

圖片


身世成謎的孩子這對“笑娃”和“哭娃”青銅頭被某些參考文獻認為是1750年左右路易斯·弗朗索瓦·魯比利亞克(Louis François Roubiliac 1702-62)的作品,一位1730年來到英國的法國雕塑傢,他被認為是18世紀上半葉英國的主要雕塑傢。

圖片

在Roubiliac1762年的銷售目錄中,列出瞭各種各樣的灰泥物品,比如具有指頭部的模型和模具,一對“裸體半身像”、“一個年幼的孩子”、“一個笑著的男孩”和“一個男孩的頭”的模具和模型。雖然都是獨立的作品,但很大程度上“笑娃”比“哭娃”更受歡迎。有人認為這兩座作品呼應瞭所謂的笑與哭的哲學傢,赫拉克利特和德謨克利特。

圖片

圖片


遊吟詩人荷馬荷馬(約前9世紀-前8世紀),相傳為古希臘的遊吟詩人,生於小亞細亞,雙眼失明,創作瞭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者統稱《荷馬史詩》。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荷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傳說中被構造出來的人物。而關於《荷馬史詩》,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當時經過幾個世紀口頭流傳的詩作的結晶。

圖片

關於荷馬的資料很少,所以對其生平有很多說法,但都無確鑿證據。關於他的生活年代,古希臘歷史學傢希羅多德認為荷馬生活在自己的時代之前至多不超過四百年,即大約公元前850年左右。除瞭這個廣為接受的說法,也有人(比如修昔底德)認為荷馬的年代離特洛伊戰爭的年代不遠,大約是公元前12世紀早期。關於荷馬的出生地,也有很多說法。曾經就至少有七個地方或城市競相爭奪荷馬的“所有權”。最為接受的說法是他來自伊奧尼亞,因為他的詩中有很多伊奧尼亞的方言。

圖片

倫勃朗·梵·萊茵(RembrandtHarmenszoon van Rijn)作品《亞裡士多德對著荷馬的半身像在思考》,畫中哲人亞裡士多德的右手輕輕按在古希臘盲詩人荷馬的胸像上,荷馬那失明的眼眶中放射出穿透黑暗的目光。一縷暖光照在荷馬的頭上也反射在亞裡士多德的臉上,而哲人的眼神,與其說在凝視,不如說在神思。無論是畫傢或是看畫的,都會令身心沉入深深的思索中。倫勃朗的畫面,往往是這洋吝嗇:大塊的黑色吞沒瞭主體,隻留下最神來的一筆——臉部,眼睛甚至是手,反復塗抹。

圖片

畫面的很大部分是他一貫堅持的濃重的黑色,唯有亞裡士多德的臉部三角形的區域和他雙臂的衣料是亮色的。畫像上,亞裡斯多德佩戴著亞歷山大大帝贈與的金色鏈條,它的的重量,透過漫長的歲月,承受著時光的洗禮。卻依然閃爍著金黃色的光輝。倫勃朗精心構想出如此一個人格的命題:借此表明他所熱愛的詩人留在畫面之外,他的眼睛可以看到靈魂,他的智慧噴發出鼓舞人心的光流。


簡化版的維魯斯路奇烏斯·維魯斯(Lucius Ceionius CommodusVerus Armeniacus,130年12月15日-169年)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期的皇帝,與哥哥馬可·奧勒留曾經共同統治羅馬帝國,也是羅馬帝國首度出現兩帝共治,雖然實際的運作還是以馬可·奧勒留為最高領導者。原作其實是長這樣…

圖片

圖片


END 和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原作比起來,那些翻造瞭不知“幾世幾劫”石膏像,簡直就是有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不知道莘莘學子們,能悟出其中的多少藝術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