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工作中要對病人攜帶的各種管路進行管理,它們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為治療、病情觀察和判斷預後的依據,常被稱為“生命的管道”。

許多護士第一次實習時接觸病人身上的胃管、引流管、尿管、輸液管路時露出瞭膽怯模樣,當時的你是否望而卻步,想著這麼多管子一不小心脫出來怎麼辦,這不是和術後鼓勵早下床活動相矛盾嗎?

每個科室都有自己的護理特色,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引流管護理中的管路固定吧!

患者王先生術後返回病房時帶瞭6根管路,分別是胃管、營養管、左右腹腔引流管、T管、尿管及中心靜脈置管。這麼多管路王太太在一旁看的手足無措,可把她給愁壞瞭。責任護士一邊給王太太做著心理疏導一邊拿出修剪好的3M膠帶開始從上到下對王先生的管路逐一進行固定和維護,並給王太太講解管路的相關註意事項。

固定引流管

1. 大“I”法固定

2. 結繩法固定

3. 螺旋固定法

4. 腹帶法

腹帶法:借助腹帶妥善的固定引流管

5. 鼻胃管和營養管的固定

(1)T字形(分叉交織法)

(2)“工”字形

這種固定方法較T字形相比可以減輕對鼻翼的壓力,大大減小長期留置胃管對鼻部的損傷。

6. 留置導尿管的固定

根據美國SHEA-CAUTI的規范,必須用膠帶將導尿管固定於腹部或大腿內側。我們常用大“I”法固定。

尿管固定不好的弊端:

(1)氣囊隻能避免導尿管的滑出,仍有機會進入尿道,尿道口的大量細菌帶入尿道,引起逆行感染。

(2)導尿管反復移動,導致膀胱括約肌松弛,膀胱痙攣,漏尿,疼痛,患者自行拔管。

(3)導致尿道、膀胱頸機械性損傷,引起導尿管相關性泌尿系統感染。

(4)漏尿可增加皮膚損傷,污染現有的傷口,引起二次污染。

靜脈管路的維護頻率和留置時間:

維護頻率 留置時間
PIV(外周靜脈留置針) 每次使用後 72-96小時
CVC(中心靜脈置管) 一周兩次 2-4周
PICC(經外周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 一周一次 7天-1年
PORT(輸液港) 一月一次 6個月以上-數年

術後第二天王先生就能夠借助移動輸液架獨自下床活動瞭,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王太太看著老公恢復的這麼快非常高興,對護士豎起瞭滿意的大拇指。

7. 3M膠帶粘貼小技巧:

(1)膠帶使用部位必須清潔,幹燥,無化學劑或油脂

(2)粘膠為壓敏膠,需加壓後粘性才能充分發揮

(3)無張力粘貼膠帶

(4)當膠帶粘貼處出現腫脹或膨隆時,應重新粘貼

8. 膠帶去除小技巧:

(1)從膠帶的兩端,緩慢往中央進行

(2)用手指輕壓保護皮膚

(3)揭除方向盡量順著毛發方向

(4)膠帶與皮膚呈180度揭除

(5)如膠帶與皮膚粘合牢固,可用酒精或乳液塗抹膠帶背襯,降低膠帶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