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網上許多關於泰坦尼克號的陰謀論中都提到瞭“掉包論”和“騙保論”,即認為白星曾將受損的奧林匹克號掉包成泰坦尼克號參加首航,並安排她沉沒以騙取巨額保險金。這些論點認為奧、泰兩船看起來一模一樣,白星和船廠僅需要更換帶有船名的物件就行瞭。一些稍微負責點的創作者意識到二者在A、B層的舷窗上有些許不同,但也就止步於此不再深究內部的構造。誠然,剛建造時的奧泰兩船確實用瞭同一幅設計圖。然而在1911年奧林匹克號的幾次航行裡,隨船的品管小組發現瞭許多問題,他們把問題記下、回到船廠後修改瞭泰坦尼克號的設計圖、安排改造。改造後在1912年首航的泰坦尼克號不僅在噸位上更大,內部陳設也比奧林匹克號更加豪華,可以說這場改進讓泰坦尼克號提升瞭不少的檔次,如今我們在各類影視劇中看到的許多豪華場所基本上都是泰坦尼克號獨有或率先設計的。這些改進事實上並不局限於A、B兩層,不過由於篇幅所限,本文隻討論區別最大的A、B層

一、B層(Bridge Deck B)

(一)1911年的奧林匹克號

我們回過頭來看1911年奧林匹克號的設計方案。在1911年方案裡,奧林匹克號的A、B兩層都被散步走廊環繞,且區別鮮明:A層是開放式走廊,而B層是封閉式走廊。B層的客房看起來平平無奇,前部房間看起來像直接沿用A層的、而中部房間則沿用瞭C層客房,後部的單點餐廳面積隻有後來泰船的三分之二,它像個三明治一樣被二等艙散步走廊夾在中間。

奧林匹克號B層平面圖,《造船傢》1911年6月刊

這層的靠窗客房與海景之間都隔著一條走道,不太像是我們現在認知的“海景房”。為什麼要設立兩層走廊呢?我認為這是延續早期蒸汽船的慣例,彼時的蒸汽船是平甲板船型,上層建築就像集裝箱一樣一層層地壘在甲板上與“船體”涇渭分明。上層一般為瞭避免被海浪侵蝕而不延伸至船舷邊上、這樣留出來的空間就作為散步走廊。後來船越造越大,這一設計就一直延續下來,甚至到瞭“四巨頭”有瞭三層散步走廊。奧林匹克號自然也延續瞭這一思路設立瞭兩層走廊,並且貼心地將B層用舷窗封起來以保證乘客們可以在天氣惡劣的時候也有地方散步,這也是為什麼奧林匹克號的B層舷窗排列得非常密集。

不過伊斯梅在奧林匹克號的幾次航行時發現B層走廊幾乎沒什麼人來,遂向設計團隊提瞭建議:幹脆把這層浪費空間的走廊取消、用來改善頭等艙(The deck space, with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on board going out, was certainly excessive, and I think, in another ship (Titanic) we might carry out the rooms on 'B' deck the same as those on 'C' deck)[1]。

奧林匹克號B層封閉式散步走廊,註意盡頭能直接看到尾部的二等艙甲板

B層走廊利用率不高,我猜或許是因為二者的功能確實存在重疊,而A層走廊視野明顯要更好。從隱私上看B層的散步走廊不論對房裡的人還是散步的人來說都挺尷尬:房裡的人想看海結果舷窗和外邊經過的人擋住瞭視線、而走廊裡散步的人又時刻感覺被房裡的人盯著,很顯然兩邊都不討好。

而托馬斯·安德魯斯也在航行中收集到瞭不少反饋,其中有兩條是關於單點餐廳的:

1911年白星航運發行的泰坦尼克號單點餐廳明信片

這說明這間餐廳的確獲得瞭頭等艙乘客們的好評,以至於座無虛席、乘客們需要排隊等位子。說來有意思的是,白星並未獲得麗茲企業的正式授權,不過乘客們顯然不在意這些、也稱這間餐廳為“Ritz Restaurant”。頭等艙乘客馬哈拉·道格拉斯(Mahala Douglas,住C86房)住曾如此回憶:

另一位頭等艙乘客,露西·達芙-戈登夫人(Lucy, Lady Duff Gordon,住A20號)也表示:

這說明瞭兩點:一是“麗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酒店的品牌名稱,還是代表最高服務水平的“榮譽稱號”;二是這位叫路易吉·加蒂的餐廳經理確實業務能力出眾(他本人曾在倫敦奧登尼諾的帝國餐廳就職),能為乘客提供堪比頂尖的服務水平。

(二)1912年的泰坦尼克號

1912年首航時的泰坦尼克號B層甲板圖

經過幾番討論,設計團隊采納瞭伊斯梅的建議,取消瞭B層的散步走廊、充分利用這些空間來提高頭等艙的住所設施:增加一批前部客房;重新設計舯部的套房,給兩個parlor suite加上僅供套房使用的私人散步走廊;縮短二等艙走廊、將單點餐廳向左舷拓展空間、並將右舷空出來的部分設為巴黎咖啡廳。以上改造也影響瞭外面的舷窗佈局:私人走廊到頭等艙登船口這段、巴黎咖啡廳的舷窗仍保留瞭原本尺寸與排列間距,其餘套房的舷窗的尺寸與間隔都經過瞭重新設計,窗子更狹長且間距更大。此外單點餐廳這一側的舷窗排列是三扇一組、共三組。

二、A層(Promenade Deck A)

那既然B層走廊不要瞭,又為何把A層前半段走廊封起來呢?

美國《太陽報》,1912年1月8日,第15版。該版左數第四列頂部的廣告就是奧林匹克號的廣告:“世界最大最豪華蒸汽船奧林匹克號,1月24日從紐約啟航”。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因為天氣原因。奧林匹克號確實遇到過惡劣海況,那是在1912年元月的某天[3],天氣十分糟糕,以至於把一號貨艙蓋掀翻。雖然《紐約時報》曾報道“伊斯梅的奧林匹克大寶貝被海浪無情地拍打”,不過伊斯梅曾在日記中樂觀地寫道,“雖然船在風浪中晃來晃去,但船上的散步走廊卻仍然保持幹燥,沒有任何被海浪打濕的樣子。大部分乘客還能去餐廳靜享美食。”後世學者也揭示說其實那次航行雖風暴密佈但船依然安全:

奧林匹克號1912年元月乘風破浪的藝術圖

根據英國學者馬克·徹恩賽德的研究,之所以A層前部的走廊改造成封閉式,是為瞭針對取消B層封閉式走廊而做的彌補性措施,即白星雖然不想浪費這麼大空間隻作散步走廊用,但封閉式走廊這個特色他們仍然想保留,便在A層搞瞭個“雙拼”,把前部走廊改成封閉式。徹恩賽德在其文章《泰坦尼克號A層前部的封閉走廊為何存在?(The enclosure of Titanic’s A Deck promenade: popular myth?)》中如此闡述:

如此改造有好有壞,好處是更高效地利用空間,為提高頭等艙的生活條件提供瞭更大的發揮餘地;壞處是犧牲瞭A層客房和公共空間的觀景視野。原本白星在讀寫室的宣傳上就提到,透過弧形大窗向外能看到不錯的海景,但改造後由於正好處在封閉散步區、視野被擋住瞭,而休息室仍然可以看到,所以讀寫室不受歡迎也就不難理解瞭。

三、泰坦尼克號改造後的奧林匹克號與不列顛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的這一改造無疑相當成功,後來也影響到瞭奧級另外兩艘船的設計。奧林匹克號很快在1912年末的改造裡也縮短瞭二等艙散步區、騰出空間新增瞭巴黎咖啡廳、擴大瞭單點餐廳,還把原來的走廊擴建成一間會客室。

奧林匹克號1912年末至1913年改造後的B層甲板圖

到瞭30年代,奧林匹克號第二次改造期間設計師把原本B層前部的抱廊房換成瞭泰坦尼克號舯部那樣的套房。不過奇怪的是直到1935年奧船拆解時,剩下的走廊仍然保留瞭下來,很可能這是因為按泰坦尼克號那樣改造的成本太高、白星此時已無更多資金。不管怎麼樣,擴建後的單點餐廳繼續收獲著乘客們的贊美。1921年卓別林與道格拉斯·范朋克、瑪麗·碧克馥回英國宣傳電影就搭乘瞭奧林匹克號,卓別林曾回憶船上的單點餐廳“是他見過的最好的餐廳”。

不列顛尼克號與泰坦尼克號B層的對比圖

不列顛尼克號的B層則以泰船的方案為藍本作瞭進一步的改進(見上圖):為瞭繼續擴大單點餐廳而不惜去掉巴黎咖啡廳;基本沿用瞭舯部套房方案,還將右舷套房佈局重新規劃,設計成一個三室兩廳一廚兩衛的“帝王套房”。雖然這個套房的私人陽臺比泰坦尼克號的小、看起來更像個遊廊,但這間套房的功能與佈置使它看起來更像陸地上的豪宅,房客甚至可以舉行小型聚會。並且因為有專門備餐間的存在,乘客還可以在房間裡用餐。這一改進反映瞭白星一直以來註重提升乘客體驗的優良作風。不過奇怪的是B層登船口到迎風面這一段散步走廊又恢復瞭。一戰爆發後不列顛尼克號被軍方征用改造成醫院船時,A層走廊被徹底分隔成兩個空間,即前部的封閉式走廊和B層走廊都統統塞滿病床,而後部的開放式走廊繼續保留。

四、 總結

奧林匹克級郵輪這兩層甲板的變遷可以看作是微縮版的郵輪變遷史。三艘船圍繞甲板、客房、公共空間的一切改造都是為瞭讓乘客感覺“身處陸地上的豪宅而非海上的客船”,體現瞭白星一貫的豪華至上的宗旨。冠達郵輪在這一點上雖然也不輸白星,1907年下水的盧西塔尼亞號在某些地方比泰坦尼克號更加豪華且大膽,但後來的阿奎坦尼亞號除瞭裝飾更加豪華以外並無更進一步的開拓,許多地方仍延續瞭盧西塔尼亞級的思路,甚至有些地方還倒退瞭。

阿奎坦尼亞號的頭等艙餐廳,路易十六風格

至於環甲板的散步走廊,雖然泰坦尼克號不是第一艘隻有一層散步走廊的郵輪,但到瞭一戰後的戰間期,大型跨洋郵輪也基本上不再設計多層的環甲板散步走廊,而是隻保留離救生艇甲板最近的一層,下面幾層也隻在甲板的首末段設立較短的散步區。因此宏觀上看,泰坦尼克號的這一改造似乎為一戰後跨洋郵輪提供瞭新的設計方向與思路。

參考

  1. ^佈魯斯·伊斯梅給白星航運利物浦總部的信,疑似寫在1911年6月24日奧林匹克號首航後 https://www.encyclopedia-titanica.org/community/threads/enclosed-a-deck-promenade.17259/
  2. ^托馬斯·安德魯斯的筆記,約完成於1911年6月至次年春天 https://www.markchirnside.co.uk/thomas_andrews_titanic_designer-olympicnotes1911.htm#Anchor-
  3. ^根據徹恩賽德文章中引用《紐約時報》報道來看,這天是在1月的周日。再聯系報紙上公佈的奧林匹克號的啟航日期,筆者推測這天就是1月7日
  4. ^塔德·費池、肯特·萊頓、比爾·沃姆斯特德,《玻璃之海:泰坦尼克號的生與死》
  5. ^徹恩賽德的原文在此 https://www.markchirnside.co.uk/pdfs/Titanic'sA-deckPromenadeEnclosureBTS2016-MarkChirnsid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