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明以中國為主,中國向東亞輸出瞭中華文明,由此在東亞形成瞭儒傢文化圈。東亞各國都處於這個文化的影響之下,因此形成瞭東方文明。

東方與西方的貿易形成瞭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而中國文化正是通過絲綢之路而蜚聲世界,其中最令世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陶瓷,而中國的英文名China也是由陶瓷而來。

中國向外輸出的文化中陶瓷和茶葉是其兩大文化體系,並且又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體系,因為喝茶需要茶杯,因此茶文化的弘揚也促進瞭陶瓷文化的發展,而與中國比鄰的韓國和日本則更是得到真傳。

陶瓷起源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這漫長的歷史形成瞭陶瓷文化,成瞭東方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

日本在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同時,也豐富瞭陶瓷文化,現在我們就來深入瞭解日本陶瓷的歷史。

在深入瞭解日本陶瓷的歷史之前,我們先普及幾個與陶瓷相關的基本常識。

1、中日韓歷史對照表:

瞭解日本陶瓷的歷史,離不開歷史時間軸,因為在講述陶瓷的歷史時,經常會出現中日韓三國的朝代表述,為此我們首先應該瞭解中日韓三國的朝代對應關系,以便對陶瓷的發展史有更深刻的瞭解。

中日韓三國歷史年代表對照表:

2、“中國瓷器”與“日本磁器”的區別?

我們通常稱陶器為“陶瓷”,但是日本的陶器不叫“陶瓷”,而是寫做“陶磁”,為什麼日本寫做“磁”而不是“瓷”呢?

從文字的演變來看,“磁”是“瓷”的俗稱,“磁器”原本是指中國磁州窯所產的瓷制品,後來逐漸演變為泛指瓷制器具。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窯址在河北邯鄲磁縣附近。從北宋開始創燒,歷經南宋、遼金元等朝代,直到明清時期仍在燒制。

磁州窯悠久的燒制歷史對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傢影響很大。不僅僅是瓷器,連同“磁器”兩字的書寫方式傳到瞭日本。

按照日本人的研究,“瓷器”與“磁器”兩個詞的內涵也不一樣。

中國把燒制的器物簡單分為“陶”和“瓷”兩大類,而日本則分為四大類:土器、陶器、炻(音Shi)器、瓷器,所以嚴格來講,不能把中國“瓷器”與日本“磁器”簡單的畫等號。

3、陶器與瓷器的區別

我們通常講的“陶瓷”,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東西,“陶”和“瓷”兩字不分傢,但實際上“陶”和“瓷”不是雙胞胎,而是親兄弟的關系。

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先有陶器,後有瓷器。

中國的陶器生產有一萬多年的歷史,而瓷器的生產距今隻有三千多年,兩者除瞭有歷史差別之外,還有幾個明顯的區分:

第一點:燒制溫度不同

陶器素燒溫度通常在900到1000℃度之間,瓷器的素燒溫度為1100到1350℃之間。

第二點:原料不同

陶器以自然界中普通的黏土為胎,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國內特別是景德鎮以多高嶺土作坯。一般的黏土制坯,在燒制溫度達到1200℃時,就會被燒熔為玻璃質,而不是瓷質,所以瓷對原料的要求更高。

第三點:施釉不同

陶器通常不施釉,或隻施低溫釉,因此表面略粗,透氣性好,而釉的原料多為粘土、石英和長石等。瓷器表面則施有一層高溫釉,表面顯得光滑易清潔。

瞭解瞭以上基本常識之後,我們現在正式講述日本的陶瓷歷史。

日本陶瓷歷史的整體脈絡

日本自繩文陶器以來,陶器的時代已經延續瞭很長時間。

按照目前的史學觀點,日本本土催生的陶器燒制歷史一萬五千年以上。公元5世紀左右,日本從韓國引進高溫燒制的蘇燒,公元7世紀才從中國的唐代引進釉料技術。日本的傳統制陶工藝由此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從而發生瞭明顯的變化。

茶道在日本的普及,為日本陶瓷文化的發展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日本從室町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隨著茶道的普及,具有日本獨特文化的陶器得到瞭蓬勃發展,這一時期制作瞭許多茶陶傑作並流傳至今。

豐臣秀吉曾經發動侵入朝鮮的戰爭,在文祿慶長戰爭(1592-1598)期間,從朝鮮半島帶來的陶藝傢在日本西部各地開設瞭窯爐,極大地提高瞭日本陶器制造的技術能力和生產力。

17世紀初,日本采用韓國的燒制技術,在有田、肥前這兩個地方成功燒制瓷器,由此瓷器的制造方法得到普及,遍及九谷、瀨戶、京都、戶部、會津本鄉等地,從此瓷器逐漸在民間得到廣泛使用,日本的陶瓷文化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

與此同時,有田制作的“柿右衛門式”等高雅的釉面瓷器作為“伊萬裡燒”出口到瞭歐洲,令當時歐洲的皇室貴族們非常著迷。

日本從明治後期到大正時代及昭和時代,以致於今天,在流水線方式陶瓷制作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傢活躍起來,比如以柳宗悅先生為首倡導的“民間藝術運動”,直到今天對日本的陶瓷審美情趣產生瞭很大的影響。

陶器制作的開端,從繩文時代到古墳時代

日本陶瓷(陶器)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的陶器可以追溯到繩文時代(大約在公15,000 到 2,300 年前)。

此後的彌生時代及古墳時代,出現瞭埴輪。

公元5世紀左右,從朝鮮半島引進瞭新的制陶技術,出現瞭經過還原和高溫燒制的蘇瓷。這是日本陶瓷史上首次使用玻璃狀物質的釉料,這一時期的釉料主要由植物的灰燼制成。

土偶:(山梨県東八代郡禦坂町上黒駒,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蔵)

臺付缽( 彌生時代)

飛鳥時代到平安時代的陶器制作

經歷瞭奈良時代(538-794)和平安時代(794-1185)之後,地方統治傢族掌權,各地出現瞭制陶的窯口,其中在愛知縣,高溫燒成的陶器已經開始量產。

此時的猿投窯從名古屋市東部到瀨戶市南部和豐田市西部的廣大地區,共散佈著1000多座古窯址,被稱為日本三大窯址之一。

平安時代(794-1185)末期,在常滑、厚海半島、三重縣信樂、兵庫縣丹波、岡山縣備前等地區則出現瞭耐水性強的陶器,因為這個時期的民眾開始大量的使用陶制餐具,促進瞭陶器的大量生產。

埴輪武人(群馬県太田市飯塚町,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蔵)

從鐮倉時代到桃山時代,是日本陶瓷史的黃金時代

鐮倉到室町時代(1185-1568年),日本從中國進口而來的陶器在京都受到重視,並開始燒制中國陶器的復制品。

從室町時代後半期開始,隨著千利休的出現,喚起日本獨有的侘寂感陶器的地位飆升,產生瞭日本獨特文化的審美意識,從那時候起,日本陶藝與中國陶藝在審美情趣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大。

時間來到桃山時代(1568-1615年),許多窯都出產瞭美濃的黃瀨戶、瀨戶黑、志野、織部等陶器以外,信樂、伊賀、唐津等茶具也逐漸誕生,這個時期被稱為日本陶瓷史的黃金時代。

志野燒

誕生於江戶時代的日本瓷器已經成為日本獨特文化的名片

時間來到江戶時代,禦本手技術的野野村仁清、尾形乾山等陶藝傢登上瞭歷史舞臺,開創瞭京都的黃金時代。京燒開始流行的時候,來自朝鮮半島的陶藝傢(李參平等)開始在九州的有田地區燒制瓷器。

1610年左右,這些朝鮮半島來的陶藝傢在有田燒制瞭第一塊瓷器,有田瓷器有時通過伊萬裡港口進行航運,所以也被稱為“伊萬裡燒”。

伊萬裡燒以中國景德鎮青花瓷為藍本,逐漸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瓷器產區,從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口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傢。

色繪山水文壺(伊萬裡・柿右衛門風格)

十七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明朝的陶瓷制作出現瞭釉上彩的技術革新。

日本引入該技術之後制成的瓷器被稱為具有“古九谷風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出現瞭“柿右衛門風格”。

日本早期的制瓷技術,源自中國及朝鮮。但是經過五百年的歷史發展,今天的日本瓷器已經深深打上瞭極具鮮明的日本文化風格,從而受到廣泛的關註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