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酥運動”帶給90後的工程人的思考

芝加哥学派 2024-07-27 18:44 17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這兩天抖音上兩個90後土木工程人付工和酥工,一個辭職離開瞭工地,留下“生活需要工作,但生活從來不隻有工作”的絕唱,一個借調去瞭機關。兩個人不同的路,引起瞭廣大同行們的感同身受,掀起瞭網上年輕一代工程人對於建築行業的“付酥運動”。

還記得前段時間有一部電影叫《我要我們在一起》,看過的朋友戲稱這部電影時土木工程專業大型勸退現場,因為電影裡的男主就是幹工程的,異地陪伴不瞭女朋友,也沒有太多的錢給予女朋友更好的生活,拼死拼活卻在大城市買不瞭一套房,得不到對方傢長的認同,最終因為一些原因遺憾錯過,凍僵在新疆的雪地裡,生死未知。電影挺好,我作為一個談瞭戀愛的工程人來看,很多地方都感同身受,充滿著生活工作的無奈和對彼此在身邊陪伴的渴望,值得去看看這部電影。

幹工程真的就這麼難嗎?

無論是“付酥運動”還是《我要我們在一起》,帶給年輕一代工程人的更多是一種思想上的共情和工作環境上的感同身受。離傢遠,休息少,工作環境參差不齊,沒有異性接觸,有的甚至在深山裡,與世隔絕,天天面對的就是望不到頭的大山和打不完的灰。年輕一代工程人,特別是90後一代,計劃生育這一代,很多都是傢裡獨生子女,從小接觸的新事物,培養的三觀,思想上的不同,導致這一代畢業後來到工地,心裡的落差和生活上不習慣,是在所難免的,也導致新入行時的辭職率越來越高。

我也是年輕一代的工程人,有時候工地呆久瞭回到大城市去逛商場,去買東西,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和穿著時尚的同齡人,有一種不現實的感覺,感覺自己跟現代社會有一點點脫節,格格不入的感覺。突然蹦出來一句:我在工地一年都沒有見到過這麼多女孩子……開著玩笑卻道出瞭工程人的心酸。年輕一代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生,伴隨著社會發展最快的這一二十年而成長起來,從小接觸著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對於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想要的生活有著自己的一些堅持,當看著曾經高考成績跟自己差不多或者還沒有自己考的好的同學畢業後在城市上班,穿著幹凈的衣服,生活規律,也有很多加班,但還可以陪伴在父母和女朋友身邊,休假還可以約上三兩同學打打麻將吃吃飯;而反觀自己,白班夜班兩班倒,休假難,四季穿著雨鞋,帶著安全帽,在星空下守著泵車,看著打不完的灰,手中手機二十四小時隨時回復著“收到”,心中難免會有落差,為瞭“包吃住,體制內,五險一金高,工資能存一些”這些餅,會問自己一句:值嗎?是否也想起付工那一句話:生活需要工作,但生活從來不隻有工作。

我相信很多幹工程的人,都會思考過辭職,思考過自己現在的工作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在要不要離職的邊緣反復徘徊,害怕自己跳出城墻,遇不到更好的,支撐不瞭生活,不跳出去,心裡又一直有個結,最終徘徊著就在工地呆瞭好多年……工地就像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外面的人覺得幹工程賺錢多,福利待遇好,而裡面的人羨慕外面的自由和穩定的生活。

最後,我也說下我自己的觀點:付工的離職和酥工的借調去機關,都是土木工程行業不同的路,就像畢業去做設計還是施工,還是考公考研,都是不同的選擇。我們不知道哪一條路最適合自己,我們都需要懷著積極的心態去經歷,如果去瞭工地不喜歡這類工作,能早點辭職早點走,去嘗試其他路,不要在工地混著浪費青春,如果選擇留在工地施工,這不是一條百害而無一利的一條路,一樣充滿著機遇和挑戰,如果傢裡條件一般或差一點,能吃苦,自己肩負著整個傢庭的責任,幹施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現在有一些施工單位招聘門檻越來越高,但這個行業對於學歷的包容性還是很大的,主要是看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為人處事的能力。當然,一些有關系的我們不談。

想起前段時間衡水中學一個學生的演講中的一句話:我們每天早上起來操場大聲讀書,是作秀嗎?不是的,那是在努力改命啊!我也想說:我們熬夜上的夜班,打得灰,報過的檢,吃過的灰,看過的一建二建書,是在為瞭碎銀幾兩嗎?我們也是努力改命啊!

至我們幹施工的年輕人:生活需要工作,但生活從來不隻有工作,但工作是為瞭更好的生活。任何工作都不容易,施工如是,生活如是,耐得住寂寞,忍受的瞭孤獨,目光長遠,努力考證,認真工作,相信自己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發光發熱,讓自己有資本在以後多一些選擇,改命的路,都很難,唯有堅定的信念,才會讓自己成為優秀的人!才會讓自己和傢人過上想要的生活!加油!幹工程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