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重要的題外話!

安沃 2024-08-12 18:00 17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因為這個回避型依戀的專欄後面準備上實戰案例,所以有一些基礎性的概念,今天就先嘮嘮,先做個鋪墊,便於後面大傢更好的理解和執行。

潛意識—在心裡學話題下面廝混,自己也總提“潛意識”這個詞,似乎大傢現在都瞭解有這麼個詞,但又說不真切,和其相對的顯意識以及理性思維分辨不清,專業的概念大傢可以自行百度,我們通俗一點說,潛意識是一種被內化的對自我的認識,舉個例子說,當你失落沮喪的時候,如果有個人過來鼓勵你,那麼理性思維會怎麼看?一般會正向的接受這個鼓勵,就算這個鼓勵的內容不一定合適,但也默認這是對方的一種善意,至少理性狀態下,你不會攻擊這個鼓勵你的人,不會想太多其他的東西,這些鼓勵的話語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人在理性狀態下,是社會關系比較好,處事恰當,輕松高效的狀態。

但如果你的潛意識內化瞭我很差,我很弱,我不值得被愛等等這樣一些觀念,那麼首先你會自動形成一套防禦機制,簡單說就是任何互動,你要先打個問號,而不是直接接受,因為你潛意識認為你經不起任何攻擊和傷害,所以,當有人來鼓勵你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他為什麼這麼做?他有什麼目的?即使確認對方是完全善意的,你也會認為,他不是真心這麼認為的,隻是客套而已,這個人不真誠,這些反應都是出於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我有一些來訪者,在我做引導式問話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根據我的問題去思考如何回答,而是認為我在質問她,或者反問我憑什麼這麼問,那麼,因為這層防禦,你和他人的交往互動就容易產生許多問題,也許你的同事隻是想幫你給你提個建議,你認為他在炫耀,他高高在上的教你做事,等等,你的世界就會平添許多敵意,你可以獲得的助力也就比較少,因為難以接受他人的建議也導致效率低下,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防禦,這種自我保護,通常是過度的。

依戀關系—再往深說,人們在面對親密關系的時候,理性思維和潛意識的反應與一般關系相比又有不同,還是上面的例子,你失落沮喪的時候,如果面對普通朋友,你甚至不會表露出來,因為一方面你不能輕易暴露自己的脆弱,你不知道對方是敵是友,另一方面,你也明白別人沒有義務安慰你,這是你自己的事,這就是你在普通關系中的邊界。

但在親密關系中,你也許會表達自己的脆弱,同時也會期待對方的安慰,一般情況下,這是正常的需求,所以親密關系中兩個人的心理邊界會有交疊的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是各自需要自己負責的,保持恰當的邊界是親密關系中讓兩個人都舒服的關鍵,而回避型和焦慮型,就是在潛意識中,把邊界移動位置瞭,對,我說的是潛意識,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就是理性說,我要獨立,我不能那麼粘人,但實際上,焦慮型有一點委屈難受都覺得是對方造成的,對方任何負面反應都會認為對方是不喜歡自己,進而指望對方來解決,而回避型,當伴侶表達需求時,第一反應就是厭煩,厭煩就是潛意識讓自己“免責”的信號,如果伴侶看到自己失落而來安慰時,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憤怒!奇怪嗎?因為回避型潛意識的想法是,你以為你三言兩語就可以讓我“好”起來?你根本不知道我經歷瞭什麼?對於關心和愛的極高的渴求使他們不夠滿足的時候,反而是憤怒的反應。

看到瞭嗎,潛意識與我們溝通的時候,用的是感覺,直覺,身體的本能反應這樣的信號,回避型感覺到憤怒的時候,其實不會意識到,潛意識是通過憤怒提醒自己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但理性思維往往同時會為我們的行為找“合理”的借口,那麼回避不去自我察覺的話,會以為這憤怒是因為自己不需要,以為對方的關心和鼓勵過度瞭,或者認為對方其實是有企圖的,這裡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就是回避型往往會下意識黑化伴侶的利己行為,其實利己是人的本性,是很正常的,而回避型其實是因為其幼年時父母做不到先照顧關心回避們,內心的不滿泛化成對此類行為通通的厭惡排斥,潛意識就是這樣影響我們的意識思想進而影響行為的,甚至,我們的表現與內心真實的需要是相反的,反過來,當你感覺自己有某種情緒時,往往都是潛意識在提醒我們內心深處的不滿的時候。

所以回避的伴侶們,尤其是焦慮們,在知乎上孜孜不倦的研究和討論,回避到底需要什麼?明明給他關心和愛,他們好像不需要,甚至反過來傷害你,如此矛盾?!誠然,從上面的例子來看,當你鼓勵回避時,他反而排斥甚至憤怒,這種行為對於給予鼓勵的人,是一種傷害一種否定,但同時,當回避對你表現憤怒的時候,你們真實的感覺才開始連接,這其實才是建立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

白話一點說,這就是共情的基礎,也就是說,第一步看到對方親密關系裡真實的反應,至少對方是把你納入親密關系中瞭,回避的伴侶們總想回到和回避一開始交往的時候,因為那時候回避熱情主動,但其實那時候,回避的行為和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是隔離的,所以有時候,伴侶們容易分辨不清和“渣”的區別,“渣”似乎也是明明心裡沒那麼喜歡,因為別的企圖,而熱情主動的交往,得手之後就變臉瞭,而回避不同在於,回避主觀意識是沒有別的企圖的,僅僅潛意識的驅動讓他們接近對方,但確實一開始內心真實感受是比較麻木的,所以,回避的伴侶們,首先需要清楚,真正的“共情”不僅指理解你的感受來安慰你關心你,不僅僅是共享美好的感覺,也有可能展示給你的是那些難以理解的,讓你不舒服甚至是引發你的傷痛的反應,這就是“共患難”。

有很多關於回避的話題,都在說回避不合適戀愛,讓回避的伴侶快跑,尤其是焦慮型,還是用上面的例子來說,回避的伴侶來安慰回避,那麼這種關心和安慰的行為,反而會引起回避的排斥甚至是憤怒,回避的伴侶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回避為什麼會這樣,就會認為回避不需要被關心或者回避不喜歡自己,這樣又會引發焦慮潛在的傷痛,焦慮會更容易認為對方這種行為就是針對自己,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如果兩個人都僅僅在理性層面對話,那麼回避自己也會混亂困惑,因為憤怒的感覺是真的,但理性思維會認為喜歡一個人怎麼會不需要對方討厭對方的關心呢?也許真是不夠愛吧……而回避的伴侶也想不斷的求證這個問題,不斷的逼迫對方證明,其實這種控制行為也進一步引發瞭回避的傷痛,而引起童年傷痛是療愈的機會,潛意識又會讓兩個人加強這種反應模式,所以如果兩個人都沒有對潛意識的認識和自我察覺能力,最後的結果就是,相愛相殺。

所以和回避能不能修成正果,取決於很多因素,依戀類型隻是起始條件,還有對親密關系的認識,對潛意識的認知,自我察覺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等諸多因素,兩個安全型也不一定能修成正果,而且我們談戀愛談的是情感,而不是道理,所以依戀模式的問題更多要從潛意識入手去解決,比如那些給自己和別人灌雞湯的做法,講道理說服對方的做法,甚至寫小作文譴責對方的做法,就還是在理性層面作用,很難影響到潛意識層面,也就是情感層面,講道理會讓一個人愛上你嗎?不會,隻有滿足對方情感層面深層次的需要才會讓對方愛你離不開你。

至於那些說知道自己是回避就不該出來禍害人的,我隻能說隻有先讓問題暴露出來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問題,不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怎麼知道問題在哪兒呢?隻有一次次的痛苦糾結輾轉反側,你才會跟自己隔絕已久真實的感受去溝通,隻有發現那些傷害你的你反而離不開,你才會去探究內心深處真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