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基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歷史唯物主義原 理。我去年在《名詞解釋》裡簡略提瞭幾句。我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復雜的道 理,不必多提,應當重點闡述的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論。但現在看來, 真正能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人並不多,大部分人都做瞭庸俗化理解。

一、先簡述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含義。

經濟基礎包括兩部分,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和適應這種水平的組織生產、 生活的方式,即生產關系。上層建築指的是適應這種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 的政治制度、道德觀念、法律、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等通稱為“文化”的東 西。文化是由經濟基礎生產出來的,生產出來的目的就是維護這個經濟基礎 的正常運行。因為人不是機器,輸入指令就可運行,必須讓他相信,他這樣 做乃是出於自願。通俗地說,文化就是解釋既存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何是合 理的,不但合理,還是高尚的、神聖的……文化就是統治術。當新的階級奪 權後,自然會有證明新秩序高尚神聖的新統治術。這就是我們在人類歷史上 觀察到的文化的演變。古代的價值觀不是天經地義的,今天的也不是。當然, 它們在還未被推翻時總認為自己是天經地義的,是公序良俗的要求,是文明、 理性的要求,沒有瞭天地就不存在瞭。

生產力的發展將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將在舊生產 關系的邊上悄悄興起。譬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奴隸的幹活效率比不上農民, 封建制就會出現。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舊的生產關系再也無法容納新 的生產力,阻礙瞭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就會產生社會革命,代表新生產關 系的階級將通過被稱為內戰的階級鬥爭戰勝舊生產關系的代表者。與此同時, 上層建築,即文化領域中的戰爭也在進行。新的階級將對舊統治階級的政治 制度、法律道德、宗教、文藝進行全面批判,提出適應新生產關系、代表自 身階級利益的一整套新文化觀念(盡管他們自己意識不到,總認為是公理、 正義、人道、文明之類的要求使他們產生瞭這些觀念)。而舊統治階級將哀 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國將不國、千年文明毀於邪說,瘋狂鎮壓新文化的 傳播者。

馬克思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無產階級應當掌握這個規律為自 己服務,就像掌握別的客觀規律。一個人不懂電學,就會把電看成神秘的、 超自然的力量,對自稱能操控閃電的人頂禮膜拜;或者盲目去碰,被電死。 不懂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也會把社會發展看成神秘的過程,對現存秩序頂禮 膜拜;或者盲目反抗而死。馬克思由這個原理出發,創立瞭指導無產階級奪 權、建立新社會的完整學說。

但形形色色的中國左派是怎麼理解這個原理的呢?

二、第一種謬論是生產力決定論。

既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決定上層建築,那麼提高生產力 就好瞭,一切以生產力是否提高為標準。這是修正主義叛徒最愛的理論。

(一).唯生產力論裡又分為兩派。從伯恩斯坦到胡耀邦的一派,用資 產階級民主主義來修正馬克思主義,認為采用那種制度的“文明國傢”都生產 力高度發達,所以它最先進。而另一派,挖掘“文明國傢”的發傢史,認為它 們在搞民主主義之前都存在一個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因此中國倒退到國 傢壟斷資本主義方能快速提高生產力。對資本主義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倒 退到資本主義方能提高生產力,兩派都沒意見,隻是對倒退到哪種資本主義, 產生瞭分歧。國傢壟斷派目前排擠瞭民主主義派,獨占瞭統治權。

對這些傳統的唯生產力論,現實是最好的批判,不需要重復。值得註意 的是,民間的左派,大部分都繼承瞭走資派的衣缽,正在把唯生產力論包裝 成各種新鮮玩意出售。對這些變種,需要仔細的分析批判。

(二).有的左派高喊“產業佈局”,仿佛那是多瞭不得的新鮮玩意。斯大 林在 1952 年(去世前一年)寫瞭篇《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前半部分 側重講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不能隨心所欲蠻幹;後半部分批駁黨內的各種 糊塗思想,其中一種正是“產業佈局”論。有個叫雅羅申科的經濟學傢說:“社 會主義政治涇濟學的主要問題不在於研究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的生產關系, 而在於探討和發展社會生產中生產力組織的科學理論、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化 的理論。”什麼叫“生產力組織的科學理論、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化”呢?普通人 很可能被這套術語唬住。實際上,這人的意思很淺顯,他是把自己當一個超 級壟斷公司的管理者看待的,根據公司現有的人力物力,如何使資源達到最 優配置,譬如派多少人去煉鋼、多少人造機床、多少人生產輕工業消費品、 多少人種糧食,而與此配套,又需要多少電廠、多少鐵路、多少卡車、多少 醫生教師、多少工程師……他認為社會主義就是一群工蟻在他這種蟻後的指 揮下高效地幹活,社會主義經濟學就是“組織”、“計劃”工蟻的學問。而“共產 主義就是社會生產中生產力的最髙科學組織”,也就是說,共產主義使工蟻 們通過“組織”、“計劃”達到瞭最高的生產效率,所以叫人類發展的最高階段。

斯大林嚴厲駁斥瞭這種近乎精神病患者的思維。他說明過渡到共產主義 的三個前提條件: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公有制的確立、完全廢除商品生產; 個人得到全面發展,不被束縛於某一種職業中。為瞭個人的全面發展,就必 須盡量縮短勞動時間,以保證有足夠時間去接受全面教育。為瞭縮短勞動時 間就必須生產力高度發達。同時必須保證公有制,因為商品制度下社會不是 為瞭需要生產,生產力被極大浪費,人作為勞動力商品也沒有可能去全面發 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在這些復雜的客觀規律下,使人 獲得解放。至於“生產力合理組織的問題、國民經濟計劃化的問題等等”,斯 大林斥為“片面的和幹癟的生產工藝學,即佈哈林的‘社會組織技術’之類的東 西”、“並不是政治經濟學的對象,而是領導機關經濟政策的對象。”

斯大林認為這種“生產力合理組織”論完全忽視瞭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 反作用,如果蘇共竟按這種意見辦事,蘇聯的生產關系很快就會變得阻礙生 產力的發展,沖突不可避免。這是顯然的,不把人的解放放在第一位,卻去 操心如何組織工蟻幹活最有效率,工蟻當然要造反。

(三).比“產業佈局”、“科學的組織計劃”更能迷惑人的是工業黨大師馬 前卒的“唯物主義”。他的主要理論表現在《唯物主義的結束與共產主義的興 起》一書中(網上有下載,他還未寫完,這種完整的歷史理論不是一年兩年 可完成的)。此書的大部分篇幅屬於對世界歷史演變的具體技術分析,譬如 氣候、地理的影響,農業文明的特征,工業革命的原因。這些分析的正誤隻 是細枝末節,重要的是,他據以指導全書的“唯物主義思想”究竟是什麼?以 下幾段可完整代表他的看法:

在工業黨大師看來,馬列主義的無產階級解放的目標、新社會的理想是 非科學的、違背唯物主義的,而“進步”就是盡量發展工業經濟,讓大傢過上 好日子。所以這“純粹的唯物主義”萬變不離其宗,隻是唯生產力論。

在工業黨大師看來,馬列主義的無產階級解放的目標、新社會的理想是 非科學的、違背唯物主義的,而“進步”就是盡量發展工業經濟,讓大傢過上 好日子。所以這“純粹的唯物主義”萬變不離其宗,隻是唯生產力論。

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裡沒有純“客觀”的思想,一 切都打上瞭階級的烙印。馬前卒卻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是超階級的、不以某個 階級的道德觀為基礎的、純客觀的科學!

我們以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來分析下這位工業黨理論傢的思想根 源。

民主和科學歷來是資產階級的兩大旗幟。實際上一切新階級反對舊階級 時,都會抬出“民主”和“科學”,隻是那時不用這些名詞。譬如古代中國的儒 法鬥爭,法傢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就是“民主”,倡導天變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就是“科學”,也就是客觀、唯物主義。新階級反對 舊階級時總認為自己客觀唯物,而舊階級滿腦袋祖上的偏見,主觀、唯心。 資產階級是最晚出現的,因此認為自己最客觀唯物。他們的大學裡至今滿是 這種“客觀”的學術。

從純哲學認識論上說,人的頭腦隻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必然受物質世 界的規律約束,譬如無法擺脫大腦構造的局限;在階級社會裡,更重要的是 階級思維的約束。(前一點後邊略去不提,因為在階級社會裡談物質世界的 約束沒有意義。)因此不可能存在純客觀的認識,認識的主觀性本身就是一 種客觀存在。資產階級所想像的那種“純客觀”,就是認為自己是上帝,不受 環境影響,認識過程不摻雜自己的主觀感受。我們不認識這樣的上帝,因此 也不知道哪裡存在這種“純客觀”。

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的就是這種“純客觀”的唯物主義 的缺陷。我摘抄一段:“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隻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 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瞭……”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和辯證法相結合的新唯物主義,把主觀和客觀看成一 個整體,沒有純客觀也沒有純主觀,有的隻是人在實踐中認識並改造包括自 身在內的自然界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客觀”,是主觀和客觀的矛盾隻能在 實踐中去解決這種規律的“客觀”,是萬物有生皆有滅、隻有矛盾鬥爭永存的 “客觀”,是人的思想不是單純的思想、和經濟基礎密不可分的“客觀”,不是 舊唯物主義那種割裂主觀、自命上帝的客觀。

以往的唯物主義不懂這種辯證法,他們嚷嚷的客觀,無非是把站在自己 階級立場上的認識說成是客觀世界的真理,把自己的主觀說成客觀。馬前卒 的“客觀”的唯物主義也隻是這種。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不搞這樣的欺騙, 旗幟鮮明地說出這是無產階級的利益、無產階級立場上的認識。無產階級運 用這種新唯物主義去改造世界,才有可能消滅階級本身,使人的思維擺脫階 級的束縛。如果按照舊唯物主義去奪權,隻是一種新的有待推翻的階級統治。

工業黨的這位理論傢想必讀過資本論,讀過馬恩全集中的大多數文章, 自認為已精通馬克思,但卻始終沒明白作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基礎的“唯物主 義”的基本概念。他倒退到瞭資產階級的舊唯物主義,卻自以為是突破瞭馬 克思的歷史局限性。這隻是認識錯誤嗎?我們知道,這三十多年來,民族資 產階級一直在國傢壟斷資本的保護下發展,他們對壟斷資本既不滿又依賴。 最近十年來,壟斷資本變得越來越反動,階級固化,思維僵化,排斥新鮮血 液,內耗加劇,銳氣喪盡,越來越無法承擔對外擴張、對內鎮壓的民族主義 重任,民族資產階級因此非常不滿,希望去接過壟斷資本的槍。壟斷資本想 繼續幹下去,就制造各種維穩理論。民族資產階級的各派為瞭勸壟斷資本交 槍,就制造各種左派理論(當然也有一大部分在制造右派理論)。理論必須 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馬克思也不是憑空就制造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馬克 思主義同中國的百年歷史不可分割,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因此民族資產階級 要制造理論,就很自然地從馬克思主義中取材。他們按自己的階級立場,把 馬克思主義中有利於自己的東西拆出來為自己服務,形成瞭蔚為大觀的中國 左派。馬前卒所代表的那批受過高等教育、自命精英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對 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利用,隻是其中一例。說到底,在階級社會裡,人的思想 總是打上階級烙印的,階級立場決定認識。

馬前卒“證明”瞭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規律已經結束瞭,大意是工業革 命改變瞭傳統的生存競爭的方式,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需要以傳統的生 存競爭為前提。

我們要回答:不,你所知道的那種以提高生產力為目標的唯物主義大約 已結束瞭,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遠遠沒有結束,起碼正在你身上得到瞭證明。

三、第二種謬論是生產關系決定論。

既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隻要改變經濟基礎,無產階級完全奪 權,完全確立公有制就行瞭。這是我在一些工人團體裡發現的謬論,是一種 相當有代表性、迷惑性的傾向。這種謬論最後發展到認為文化大革命和文化 無關,是經濟基礎的鬥爭。比起唯生產力論,和隻看到反腐敗反官僚的表面 現象,這種唯生產關系論要好得多,但仍然是一種謬論。

文革的起因,四人幫總結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論說得很清楚:

1、在當前的社會主義階段,仍然存在商品生產、等級制度、腦體差異、 城鄉差異、分工差異這些資本主義制度的殘餘,這是有限的生產力水平決定 的,無法強行廢除,隻能加以限制。

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殘餘必然要在人的頭腦中生產出資產階級思想, 這些資產階級思想(上層建築)必然要求復辟整個資本主義秩序(經濟基礎)。

3、走資派是資產階級在黨內的代理人,是最大的資產階級,但從本質 上說,資產階級不是某個特定的人群,是舊生產關系的殘餘生產出來的具有 資產階級思想觀念的人,隻要舊制度的殘餘還存在,還會有以各種形式出現 的新資產階級。

4、所以在整個社會主義階段,階級鬥爭都會異常激烈,和舊地主階級 的鬥爭隻是第一步,和走資派的鬥爭是第二步,未來還會有很多步,直到生 產力提高到可以完全廢除資本主義制度的殘餘。

現實中第二步就失敗瞭,後邊都免談瞭。

簡單地說,正是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在持續不斷地生產出新資產 階級,張春橋的《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對此有詳細闡述。

仔細讀斯大林和毛的文集,他們在黨內實際上是“右派”。有一大批黨員 要求立刻、完全廢除商品生產,實行徹底的全民所有制和計劃經濟,跑步進 入共產主義。而斯大林和毛一直在勸說他們謹慎從事:生產力不達到一定程 度,人的思想覺悟不提高到一定程度,無法廢除商品生產。這些“跑步進入 共產主義”者中,一部分人並非壞人,隻是認識不成熟,經過教育後就改正 瞭。而另一大半,“跑步”跑出大婁子後,徹底暴露出瞭資產階級的立場,認 為不是他們有問題,是限制商品生產、等級制度、腦體差異的社會主義制度 有問題,把它們拼命擴大方能提高生產力,赫魯曉夫、劉少奇就是如此。凡 是走資派,一追查,當年肯定都是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急先鋒。

生產力水平決定瞭資產階級無法被消滅,隻會持續不斷地被生產出來, 所以純“奪權”論是錯誤的。文革中造反派奪瞭權,這是必要的社會革命,和 當年國民黨奪瞭大清國的權、共產黨奪瞭國民黨的權一樣。但這是“無產階 級專政已建立”這種特殊條件下的革命,不能把奪權看成一切。把走資派的 頭全砍下來並不能消滅資產階級。隻能對商品生產、等級制度、腦體差異進 行限制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進行文化領域的變革。奪權即是為瞭執行這 條路線,因為走資派在實行相反的路線。文革中廢除高考,知青上山下鄉, 幹部下放勞動,都是縮小腦體差異、城鄉差異的努力。但更大的努力是江青 同志在文化領域推動的革命。

生產力決定論者認為生產力提高瞭,生產關系會自動變革。生產關系決 定論者認為生產關系改變瞭,上層建築會相應地自動變革。但生產關系不經 過暴力革命是無法變革的,從來沒有哪個階級肯自動交權。上層建築不經過 新階級的主動改造,也是不會變革的。“生產力決定……”中的這個“決定”,隻 是說前者決定瞭後者的性質、變動范圍,後者無法脫離前者獨自行進,譬如 原始生產力條件下,隻能采用奴隸勞動,社會主義階段也不能廢除商品生產, 封建社會也產生不瞭魯迅;絕不是說前者一變化,後者不需要新階級去努力 就會自動變化。我們在幾百幾千年的時間長度內看歷史,會產生自動變化的 錯覺,譬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瞭,好像相應的資產階級的文化觀念也出 現瞭,但那不是一年兩年,是幾百年的積累,是流瞭很多世代的血才鬥爭出 來的。你去對十七八世紀的資產階級思想傢說,你無需努力破除封建社會的 迷信,隨著技術發展、工業化大生產的出現,它們會被自動掃除,那絕對是 笑話。沒有這些思想傢的出現,技術發展不瞭,工業化大生產出現不瞭!這 些思想傢正是新的生產力為瞭掃除阻礙自己發展的舊文化,創造出來的。

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中有一段相關論述,那些忽視上 層建築的生產關系決定論者都應當認真學習下:

當年大部分造反派並不能正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把奪權看成一切, 這是文革混亂、失敗的很重要原因。今天一些左派繼承瞭造反派的衣缽,仍 然在認識上犯這種錯誤,還把自己的錯誤用唯生產關系的“唯物主義”包裝起 來。

文革當然包含瞭奪權、改變生產關系的鬥爭,但生產力水平決定瞭生產 關系上的變革幅度很有限;因此更重要的是文化領域的革命,要移風易俗, 創造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新文化。文革綱領“十六條”裡說得明明白白:

思想改變瞭,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穩固。正是在這個領域, 共產主義者失敗瞭,敗得非常徹底。文藝作品是思想的精華。江青同志做瞭 很大的努力,但那些樣板戲和同時期的類似作品畢竟隻能算一種有原始生氣 的東西,絕無法和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巔峰期的經典作品相提並論。人 們並沒有在思想上真正接受社會主義,所以資本主義一復辟,人們就趨之若 鶩。上層建築的失敗是文革失敗的根本原因。

(註:斯大林那篇文章從語法、詞匯、交流工具的角度考察,說明語言 不是上層建築,蘇聯語言學界某些人濫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自 稱建立瞭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學,實際上是拿馬克思主義做幌子,拉幫結派, 打壓異己,制造思想獨裁。1950 年正是冷戰開始、小戰不停、極有可能引 發大戰的時候,他身為蘇聯領導人,竟親自寫學術文章辨析語言學問題,說 明蘇聯文化界的反動學術權威傾向非常嚴重,他不得不親自出面,殺一儆百。 但他的結論隻對瞭一半。語言實際上還暗含著思維方式,還包括神秘的韻律 問題。要為語言下一個完整的定義是很難的。從這些更深的角度考慮,語言 也是上層建築。)

四、第三種謬論是馬克思沒有為未來的無產階級文化做出任何規定。

一切唯生產力論、唯生產關系論,以及非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都熱衷這種 “唯物主義”的胡說八道。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物質決定論,隻是 從政治經濟的現實上預言瞭無產階級奪權,而奪權後會產生何種文化,馬克 思從未說明也不需要說明,未來的物質現實會自動決定。

我們要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背景。十九世紀初開始,資本主義在政治、 經濟、文化上都產生瞭嚴重的危機。民族國傢間的戰爭,被壓迫民族的反抗, 隔幾年就要發作一次的經濟危機,遍佈街頭的乞丐流浪漢,貧民窟裡駭人聽 聞的犯罪,工廠裡的雇傭奴隸們頻發的反抗。這些政治經濟的危機最終體現 為文化危機:舊時代鼓勵人們生存下去的那些神聖不可動搖的信念都被打碎 瞭,新的信念卻還未誕生。啟蒙主義的民主和科學破產瞭。技術帶來“進步” 是一種笑話,隻帶來瘋狂和新的愚昧。歐洲文明搖搖欲墜。

各種思想傢們都提出瞭自己的解決方案。馬克思主義隻是其中的一種。 我們讀下馬克思對這種文化危機的描述:

馬克思主義和其他道路的不同在於兩點:

1、馬克思從一直被上層階級視為野蠻無知的工人中看到瞭新的人的可 能性。上層階級已經被物質力量扭曲瞭,成瞭畸形的人,貪婪、瘋狂、追逐 個人欲望就是他們的全部。而工人階級盡管受著奴役,精神上卻反保持著純 潔,沒有被資產階級的思想腐蝕,能掌控這些物質力量,去為人類開創一個 新的時代。

2、馬克思總結瞭新唯物主義原理,不把文化視為單純的文化問題,而 是人類社會演變中的一環,文化問題最終要靠改變經濟基礎去解決。 無產階級的新文化究竟應該什麼樣子?這就和共產主義究竟什麼樣的 問題一樣,馬克思隻提出瞭原理、輪廓,並不提供細節,具體的東西應當靠 革命者的實踐去發現創造。革命實踐才是一切,如果馬克思竟提供瞭包羅萬 象的新社會的方案,那就等於說,人類歷史到瞭馬克思這裡就終結瞭。這何 其荒謬!但因此覺得馬克思竟連新社會的輪廓也沒提供,隻是物質決定論, 就更荒謬瞭。

無產階級新文化的輪廓很明顯,它是健康自然、大公無私的。私有制為 什麼是邪惡的?因為它扭曲人的本性,用矯揉造作的人取代真正的人。馬恩 高度贊賞歌德,因為歌德的作品中表現的就是健康自然的人,隻是偶爾仍有 一些小市民的市儈氣讓他們不快。恩格斯有一段評論說得很明白:

馬恩晚年愛讀巴爾紮克。巴爾紮克在政治上是個保皇黨人,作品中對貴 族的沒落深感惋惜。但這種惋惜不是哭訴逝去的好日子,而是像一個健壯的 漢子,直率冷靜地分析自己傢族的不爭氣,充滿雄心地鼓勵他們繼續擔起責 任,不要再幹沒出息的事。巴爾紮克的書中充滿野性的力量,仍然處於上升 期的階級的雄心、意志。盡管這個階級客觀上已經沒落,但並不等於它的成 員都是沒落的。馬恩喜愛的就是這種野性的力量,巴爾紮克的階級繼承不瞭, 隻有無產階級能去繼承這種力量。那些左派作傢,譬如左拉,表面看同情工 人,傾向社會主義,但充滿小資產階級的臭味,想把工人變成文雅、假正經 的小資產階級。馬恩一見到這種左派就痛批,不讓他們來腐蝕工人。

斯大林和毛時期的社會審美觀,正如馬恩指導的,崇尚健康自然,勞動 最光榮,勞動中表現出的力量最美,改造世界的意志最美。當然不能說是很 理想的“健康自然”,因為經濟基礎決定瞭文化變革的幅度。

馬恩、列寧、斯大林、毛,活著時和各種各樣的左派的爭論,表面看是 政治經濟學的理由,但本質上是文化觀念的沖突。他們信奉革命的無產階級 的文化觀,要用這種文化觀克服資本主義的文化危機,開創一個新的未來。 而這些左派卻持舊階級的文化觀,試圖把無產階級“提高”成舊階級,變相復 辟舊秩序。他們是沒落的舊階級中的那種“有識之士”,發現自己的階級無可 救藥,就混入無產階級中尋找機會。所以蘇聯和中國的共產主義政權建立後, 非常強調改造這些叫“左派”、“同路人”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不能接 受改造,就是敵人,比拿武器的敵人更危險。

為什麼毛如此推崇魯迅,越到晚年越推崇?因為他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 人,嚴格遵循馬克思主義原理進行革命實踐,越到晚年越理解馬克思主義的 精髓。而魯迅與那些左派作傢不同,毫無小資產階級的做作、感傷,他用小 說、雜文表現出的“真正的人”,和巴爾紮克一樣充滿野性的力量,和歌德一 樣健康自然,這才是真正的革命的無產階級的立場,無產階級的新文學。(這 並非說毛會去研究歌德和巴爾紮克,而是說他懂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明的 批判,懂得“無產階級”中暗含的一種新的人的概念。)

五、總結。

片面強調生產力,除瞭變成法西斯、把人降為物質的工具,沒有別的出 路。片段強調生產關系,就是農民奪權的老路。片面強調上層建築,就會像 儒教、福音派、IS 一樣開歷史倒車。

應當這樣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三者是 互相關聯、互相促進的。前者創造後者來為自己服務,前者決定瞭後者的性 質、變動范圍。上層建築認識這個規律後,就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 極地改造前兩者,進而改造自己。

在不同的時期,會有各種不同的假馬克思主義出現。因為歷史唯物主義 原理本身就說明瞭:人的認識受階級立場的局限,人們是戴著他們的階級眼 鏡來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必然隻能從中看到他們的階級立場要求他們看到的 東西。

在當前的時期,我看最主要的傾向是忽視上層建築、把馬克思主義庸俗 化成物質決定論的傾向,其次是兩百年不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傾向。

我們的時代仍處於漫長的準備階段中的初始階段,就像十八世紀的歐洲 和十九世紀的中國,有新思想的萌芽,但遠未到成熟。盡管類似工業黨的邪 教思維認為這是人的眼界空前開闊,思想行動空前自由的時代,但實際上商 品經濟對人的奴役遠超以往,人的個性越來越少,思想越來越狹隘,電視劇、 網絡小說的愚昧遠超讀經的愚昧,科技的進步隻是助長瞭這種奴役。幾十年 來全世界普遍的文化蕭條就是證明。十九世紀的革命和推動它同時又被它推 動的思想已經過去瞭。新的革命必須有新的思想。要等到各種因素一起作用, 新思想的萌芽漸漸匯成一種新文化運動的洪流,就像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和十九世紀歐洲風起雲湧的新文化思潮。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新的人 群將在新思想的旗幟下集合,在社會上進行廣泛的動員。這種組織和思想的 準備都完成後,會是一系列小規模的演習,如地區沖突、罷工、政變、街頭 騷亂。最後,在某次危機時爆發全面的階級戰爭,準備階段結束。戰爭將考 驗新思想和由新思想武裝起來的新階級有沒有生命力。

沒有新文化運動,絕不會有革命,頂多有被迅速鎮壓、迅速變質的農民 起義。那些物質決定論的“唯物主義者”將鄙棄我這種“唯心主義”的結論,但 他們的“唯物主義”隻是商品經濟在他們頭腦裡的反映,未來很快會進入歷史 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