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音教學的任務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習者掌握漢語語音的基本知識和漢語普通話正確、流利的發音,為用口語進行交際打下基礎。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的重要性決定瞭語音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是掌握聽說讀寫技能和交際能力的前提。不學好語音,會影響口語的表達,也影響到聽力;反之,如果語音很標準,往往一開口就能給交際對方以好感,形成融洽的交際氣氛。

有人認為,既然大多數中國人講的都還不能算是標準的普通話,對外國學習者又何必苛求呢?其實不然,有些中國人所講的所謂“地方普通話”,在語音或聲調方面與普通話有對應關系,有規律可循,一般不會太影響到交際。

外國學習者說漢語時的語音偏誤雖然也是有規律的,但這種中介語的語音規律,除瞭教師以外一般人並不熟悉,也就較難聽懂。如果語法有點錯,或詞用得不當,都還可以猜猜,惟獨語音聽不懂則無法交際。

漢語的聲調和某些音素本來就不易掌握,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如果一開始對語音的要求就低,其結果可想而知。語音基礎沒有打好,一旦形成瞭習慣,錯誤的語音最容易“化石化”,以後就很難糾正。所以第二語言教學,不論學習者帶有何種學習目的,都應嚴格要求學好語音。

二、語音教學原則

1.短期集中教學與長期嚴格要求相結合。

歷來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特別是長期班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階段,往往在漢語教學剛開始時,稱“語音階段”。這一階段大約10天到兩周,一般按照語音系統並根據語音、聲調的難易,循序漸進安排教學,使學習者有一段專門訓練語音的時期,以便基本掌握漢語的語音、聲調,並熟悉拼音方案。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較系統地學習語音,集中力量打好語音基礎。

缺點是在一段時間裡讓學習者反復、單調地進語音操練,容易產生厭煩情緒,也會產生“語音階段能解決全部語音問題”的錯覺,認為以後無需再抓,結果語音還會“回生”。

另一種方法是不設相對集中的語音階段,而隻在開始用很短的時間(兩三天)快速介紹拼音方案,將所有聲母、韻母和聲調先過一遍,然後把語音教學與詞匯、語法和課文教學結合起來,“細水長流”進行教學。

這種做法是基於這樣一種觀點:語音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個階段學會,隻能先讓學習者有一個初步的全面瞭解。由於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對大部分學習者來說並不陌生,初步認清拼音方案不難。而要真正掌握漢語的聲韻調則長期的練習。語音教學應貫穿教學的始終。

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比較理想的做法是短期集中教學與長期嚴格要求相結合。

2.音素教學與語流教學相結合。

在語音階段有兩種教學方法:一種是音素教學,強調打好語音基本功。即從音素入手,教好一個個音素的發音後再教詞、句子;一種是語流教學,強調從會話入手,一開始就教句子,音素在會話中得到糾正。音素的單獨發音和在語流中的發音有很大不同。單獨發音準確不一定在語流中也能正確發音。但發音準確的句子又是以音素的正確發音為基礎的。因此隻強調單音素教學或隻強調語流教學都各有利弊。現在人們主張把兩種做法結合起來。既要采用分析型的單音素教學,特別是難音難調的訓練,狠抓基本功;同時又要采用綜合性的語流教學,考慮到語音在語流中的使用規律,把語音教學與會話結合起來。

具體做法是:語流——單音素——語流。即以交際為出發點,在有意義的交際語流中教語音和聲調,讓學習者體會到語音和聲調在語流中的變化,註意重音、停頓、節奏和語調;同時又通過分解練習抽出句子、詞中的音素進行操練,做到每個音素、聲調都掌握準確。音素訓練要盡可能照顧到語音本身的系統性(如難音成組出、聲調的連讀等)。經過音素訓練後再回到詞、句子和語流中進行練習,使語流更自然、流利,音素也能得到鞏固。

3.通過語音對比突出重點和難點。

通過漢語與學習者的母語或媒介語語音的對比分析,可以確定語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母語中沒有的、或是雖有但又與目的語有差異的語音,常常都是難點。

比如對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漢語聲母較難;而對阿拉伯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則漢語韻母較難。

一般說來,漢語語音的難點集中於漢語的聲調和變調、送氣音和不送氣音、清濁輔音以及幾組難音,對大多數國傢的學習者都是教學的重點。此外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還有一些特殊的難點。語音教學不宜平均使用力氣,要突出這些難點和重點。

4.聲韻調結合教學,循序漸進。

聲、韻、調是構成漢語音節的三要素,也是語音教學的基礎。一般從語流教學出發,按交際功能的需要選擇句子、詞語,從而確定音素,聲韻調結合教學。

在考慮交際功能時,要兼顧音素由易到難,避免從最難的音素開始。

比如在教“問候”這一功能時,問候語“你好”是交際中最常用的,相對說來n、i、h、ao、等音素也比較容易。聲韻調結合教學要註意分散難點,新學的聲母難,與之拼讀的韻母就應避開難點;在練習難調時,音素就適當容易些。

另一方面,根據發音規律成組的音素,又應盡可能同時出,特別是幾組難音不宜分開,表面上看似難點集中,實際中更易於掌握。同為難音,先出後出也有規律可尋,如j、q、x一組音必須在ü組的韻母之後出。

5.聽說結合,先聽後說。

語音聽覺的訓練即對語音特征的感知,是辨別詞義、語義的前提,也是學習發音的前提。在教學習者發出某個音素或聲調以前,首先要聽清楚這個音或聲調,要熟悉它,然後才能發準。人們學習唱歌也有這樣的體驗:一首歌聽多瞭,聽熟瞭,即使不專門去學也能哼出來。克拉申強調聽力理解是正確的,在語音階段不要急於讓學生模仿發音,而是要先訓練聽力,在整個語音教學過程中都要強調聽力練習。但發音技能也還是要經過反復練習的,所以我們主張先聽後說,聽、說訓練相結合。

6.以模仿和練習為主、語音知識講解為輔。

語音是靠練學會的,要反復模仿、反復練習。教師本身要掌握標準的普通話語音,做出示范供學生模仿。但隻靠盲目的模仿、練習也不行。

國際漢語教師要能針對學生錯誤的原因,從發音部位、發音方法方面給予一定的理論指導。比方西方學生常把漢語的清輔音發成濁輔音,隻要說明一下漢語隻有四個濁輔音,學生就會註意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他們克服這個毛病。

7.機械性練習與有意義練習相結合。

要掌握漢語的聲調和難音,隻有反復地、刻苦地練習,別無它法。正如要掌握一種聲樂技巧必須勤學苦練一樣。要讓學習者懂得技能訓練中耐心、恒心的重要性。

語音訓練中機械練習也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大量的。以語音階段的“巴、拔、把、爸”四聲練習為例,猶如練聲樂的“多、來、米、發一樣,應成為每天操練的常規。

實踐證明,一些機械的方法如聲調組合練習——聲加一聲、一聲加二聲、一聲加三聲……等,對練習雙音節詞的聲調還是很有效果的。當然,機械練習應註意與有意義的練習相結合,以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減少枯燥疲勞的感覺。

三、語音教學的方法

長期以來,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瞭很多行之有效的語音教學的具體方法,如

1.教具演示。如運用發音部位圖、以吹動紙片來演示送氣音等。

2.誇張發音。有時為瞭突破難點,適當加以誇張。如輕聲前的音節故意拖長、加重,然後發出低而短促的後一個輕聲音節。為瞭讓學習者註意發音部位,有時唇形、口形也可適當誇張。

3.手勢模擬。用手勢模擬舌位的變化:手心向上、四指並攏翹起表示翹舌;手心向下、手背隆起表示舌根隆起。四個聲調可用手指在空中畫調號等

4.對比聽辨。學生母語的發音與漢語的發音對比,漢語本身如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對比,學生的錯誤發音與教師的正確發音對比(一般情況下不宜重復學生的錯誤發音,隻有在進行對比時才允許這樣做)。

5.以舊帶新。用已掌握的知識引導出新的知識。如ü的發音可由i引出,從z、c、s可以帶出zh、ch、sh。

6.聲調組合。用一定的有意義的詞語練習聲調的組合。如練習四聲加二聲可用“復習”、“日元”、“姓名”、“去年”等、用詞,練習二聲加二聲可用“郵局”、“銀行”、“食堂”、“學習”等常用詞。練習四聲可用“非常感謝”、“加強友誼”、“歡迎訪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