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刷不到,晚上躲不掉”,美食圖片和視頻總是在深夜成群結隊出現,誘惑著我們將手伸向冰箱、廚房、外賣軟件;深夜的一碗泡面、一頓燒烤、一條夜市小吃街,也能極大地安慰打工人在一天的勞累後身心的疲憊……宵夜雖好,但一旦過度,除瞭容易引發人們所熟知的消化系統負擔,肥胖、高血壓等慢性病風險,同樣容易引發精神心理方面的病癥——夜食癥。

01 什麼是“夜食癥”?

對於很大一部分人來說,熬夜、加班、不吃早飯,已經成瞭平常事;想要在夜晚來一份漢堡薯條炸雞啤酒,也有外賣小哥為你的宵夜保駕護航;睡眠和飲食的不規律讓越來越多的人養成瞭夜間過度飲食的不健康生活習慣。但有些時候,“習慣”也可能是一種“病癥”。

#概念——夜食癥

夜食癥,即夜間進食綜合征 (night eating syndrome, NES),是進食障礙的一種。僅在美國就有數百萬患者,伴隨著肥胖、糖尿病等種種問題。

夜間進食綜合征並不是簡單的“喜歡在晚上吃東西”;在醫學上,有著非常具體嚴謹的診斷標準——每周至少有2次夜行性進食 或 每日晚飯後的食物攝入量占全天總攝入量的 25% 及以上。患者必須能夠意識到他們夜間進食的行為,並經歷相關的痛苦或功能障礙,且這種癥狀應至少持續三個月。所以不要緊張,偶爾一兩次意志力出走、半夜加餐也沒問題,感到滿足快樂就好~但如果你的確為此感到持續的痛苦困擾,卻又停不下來,還是建議去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或是醫生的幫助。

#表現——夜食癥

所有的進食障礙都在很大程度上同睡眠障礙、物質濫用、抑鬱癥及雙相情感障礙等同時出現。而夜食癥尤其表現為睡眠問題和飲食問題的結合。患者往往受到這兩方面的雙重困擾——夜間暴飲暴食;睡眠質量不佳乃至失眠;第二天晨起食欲不振;晚飯後仍過量飲食……如此陷入惡性循環。“夜食癥”不止是讓我們體重增加,還與抑鬱、自卑、焦慮、神經質人格等各種消極的生理及心理後果存在高度相關。尤其對於抑鬱癥患者來說,更容易出現夜食行為。而夜食癥又可能進一步加重患者的問題,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02 導致夜食癥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會控制不住地想在夜晚吃東西?而這又怎麼發展成瞭一種病癥?

#基因和壓力

和大多數問題一樣,夜食癥的成因同樣與遺傳有關。而當我們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山大"的時候,吃東西的確能夠暫時安慰我們的心和胃。我們之所以會在壓力大時感到“饑餓”,與我們身體內的血清素有關。當壓力襲來,遺傳基因和它共同起作用,影響著我們身體內的血清素運輸水平。而血清素濃度與晝夜節律和飽腹感有關,影響我們的睡眠和飲食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因壓力導致情緒障礙的人,會把夜食行為作為一種應對方式。

# 情感需求

很多時候,感到“饑餓”的並不是我們的身體。“情緒饑餓”是可能導致個體夜間進食的一個關鍵原因。當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與挑戰引發的心理不適、不滿、孤獨與空虛時,人們會通過進食來回應身體對情感的需求。而“12點網抑雲”並不是玩笑話,而是人們內心世界的真實現象。在夜間正是人情緒最敏感,容易感知孤獨及其他負性情緒的時刻。當情緒翻湧,我們內心的饑餓和空虛就會讓我們轉向食物,仿佛填飽瞭肚子,就能填補內心的“缺口”。

且夜間的進食是“不用擔心被他人發現的”。但在進食後,人們又會因為擔心體重增加和他人評價感到愧疚、生氣。這些負面情緒又可能導致新一輪的夜間進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 生活經歷

前兩方面分別從生理、心理的角度進行瞭介紹;而從行為的角度上看,通過進食化解壓力和情緒問題,這一習慣可能是我們在生活中學習到的——例如:童年時期傢庭飯桌上,隻有吃飯才能停止的爭吵,讓我們把消解不愉快同吃飯聯系起來;或是傢庭氛圍不好,我們的饑餓感和不愉快的情緒混雜在一起,長時間下去二者難以分開,形成瞭不愉快-饑餓的聯結;或是偶爾一次夜間進食後感到快樂,為瞭達到這一效果在此之後不斷重復,行為得到強化……

03 如何應對?

當任何生理心理問題進入“癥”的階段,就意味著需要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指導瞭。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生活方式幹預等多種方法被用於夜食癥的幹預和治療。前兩種方法需要經過專業醫生和心理治療師指導,而開始適度運動,改變飲食結構隨時都可以開始。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對我們的身體負責,也是對我們的心靈負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過意志力的鍛煉(點擊瞭解)和壓力應對方法(點擊瞭解),我們可以通過鍛煉意志力抵抗“食物的誘惑”,或者選擇更健康的解壓方式。

當然,如果你隻是偶爾想要“夜間加餐”也不必過於焦慮。但在保證正常飲食作息的基礎上,盡量選擇健康的食物適量進食。最好在睡前1~2個小時前完成你的“宵夜計劃”,盡可能地在滿足瞭心靈和胃的同時,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