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邊酒店


空間層疊的驚喜:豆腐工坊和親子酒店的時差交流

序言

正因為經歷瞭從手工業空間到酒店功能的一個轉變,建築呈現出瞭一些超出既定類型教條的空間品質,比如公共空間寬大的屋頂尺度,一些房間舉架高昂,另一些小巧精致,背後的故事所引發的空間邏輯耐人尋味。正是這些故事和曲折,也造就瞭一個有歷史的建築,種種可回溯和閱讀的細節演化成瞭建築的豐沛生命力。

——李燁

01.前身 – 原鄉味食品工坊

小溪邊上層疊的屋簷

2019年初,小石村有三個新的項目策劃啟動,其中之一便是對溪邊一個傳統的豆腐作坊進行改造。初踏場地,因為還是2月份,周圍樹木的葉子基本都掉光瞭,河水也幾近幹枯成瞭小溪,但是場地內卻有幾簇茂盛的竹子從堤壩上探出頭來,在周圍略冷清的環境中顯得格外充滿生機。進入場地之前,需要穿過一座橋,而項目用地緊緊貼著橋的一端,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道路口。

經過實地調研後,發現基地不太穩定,處在一個相對陡峭的河岸邊,且原建築老化,局部河岸也有坍塌,綜合成本、時間和安全上的考慮,最終決定把原建築推倒進行重新設計。

▲項目場地原狀

設計之初,村上給我們提出的要求,是希望把這裡做成一個鄉村特色美食產品的生產體驗作坊。一方面通過豆腐、涼粉、麻餅等食品規范化、安全化的生產方式,把傳統的鄉村農產品推廣到城市,從而帶動鄉村自身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體驗式的空間,包含親子體驗課程,鄉味餐廳等,加深人們對於鄉村傳統農產品、美食的體驗。

場地的高差、院中的5棵樹、堤壩上長出的竹子、門前臨溪後背靠路的特殊地形,以及河對岸的一片菜地民居,都給我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結合村上的需求,我們提出瞭“簷下百味集”的暢想,主要的生產以豆腐、麻餅和涼粉為主,同時也具備共享式的開放生產空間,展示空間,把傳統的鄉村趕集的場景融入到簷下的開放空間,打造一種特別的鄉村趕集新體驗。

因為場地的地勢是沿著道路一側高,而臨近溪邊一側低,所以整個建築的功能佈局,依據生產流線和休閑流線來劃分,整個建築的主入口,設置在靠近道路交叉口的位置,跟橋頭保持瞭一定的距離。

生產區打破原有的大空間形式,被劃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小空間,以聚落的形式通過一條筆直的過道聯系在一起。生產空間一共有兩個,一個是麻餅生產區,生產環境相對幹燥,比較滿足作為長期參觀展示的功能需求,所以位置靠近展示空間的主入口一側,同時增加瞭員工的更衣區、公廁和接待用的前臺空間。

▲建築空間演變圖

另一個是豆腐和粉類加工生產區,因有很多用水的需求,為瞭方便後期的維護,就放置在生產流線的末端。而作為配套需求的物料儲藏空間和包裝空間則放置在兩個生產區之間,處在臨溪一側的休閑空間流線上,這裡也可以結合親子體驗空間的需求,作為擴展空間來使用。

休閑空間則沿著臨近溪邊的低地,圍繞樹院竹林在連續的屋簷下,順著地形的變化而層層展開。入口處的展示大廳,主要作為產品展覽、集市交流使用,閑時可作為開放空間給居民。靠著展廳的,是保留瞭原來豆腐坊五棵樹的樹院空間,是一個被展廳、生產通道和包裝空間圍繞的室外院落,帶著場地原有的記憶,融合到新的建築空間。

再往一側走則是比包裝區低瞭一層的親子體驗空間,也利用瞭包裝區的半地下空間,給親子體驗區增加瞭小廚房和公廁。因為這層空間更加臨近河面,所以擴大瞭簷下的平臺,伸向河面,整個平臺深度達到瞭5米,可以作為親子體驗區的外部延展空間來使用,也可以供一般居民和訪客駐足停留,聽聽腳下的流水聲,看看對岸的裊裊炊煙。

旁邊則是一部樓梯,連接著生產區和休閑區,在建築的端頭一側,則是整個體驗休閑區的最後一個空間,茶室區。通過順應河岸高差的層層跌落,一步一步使人們更加深入的體驗到生產的樂趣,同時又能感受到自然環境的圍繞,猶如在園林中漫步一般,一步一景,享受著鄉間的自然氣息,也感受著美食的誘人香氣。

整個空間的佈局形成瞭從鄉村聚落、自然景觀到休閑生活、消費生產空間的層層滲透。而生產空間與休閑空間的相互感知,使生產活動不再封閉神秘,也讓日常的休閑遊玩多瞭一絲好奇和趣味。

最開始整個建築的屋頂,考慮的是順應場地高差的地勢形成一個幹凈純粹的單坡屋面,遠遠的看著它靜靜的躺在溪邊,從屋面上天井裡探出幾棵高聳的大樹,讓整個建築的形象更加強烈的映入大傢的第一眼印象。但是考慮到沿溪邊低地一側展示開放空間的高度需求,和西南地區降雨的排水對屋頂坡度的要求,單坡屋頂會造成處於高地位置的生產空間沿道路側的臨街尺度過於高聳巨大,而且路的另一側緊鄰一處高7、8米的擋墻,這種壓迫感會更加強烈。

所以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一個雙坡屋面,既保留瞭面向河岸一側延續的屋簷下空間,也降低瞭臨路一側的尺度感受,屋脊則選擇正好落在生產區通道中心的位置,賦予瞭平時僅僅作為附屬次要交通功能的走道空間不一樣的尺度感,並通過兩側屋頂剪刀錯位交接的方式,形成兩道天窗,把自然光引入室內。

後來,村上提出想要增加一個簷下的晾曬空間,但整個用地紅線內沒有空間再往外擴展瞭,於是利用瞭剪刀屋頂的設計,把尾部面向道路一側生產空間的屋頂向著河岸處延展,就在豆腐涼粉生產空間的上面增加瞭一個簷下晾曬空間,朝向西側的河岸位置,也是一處可以遠看村子中心的觀景平臺。

寫到這裡,作為鄉味坊的設計介紹也就告一段落。在後續的施工過程中,由於無法長期駐場和跟施工方溝通的問題,原設計要保留的五棵樹死掉瞭一棵,被砍掉瞭兩棵,最終隻保留下來兩棵樹……

▲鄉味坊效果圖

02.現世 – 溪邊酒店

“新改新”項目:創造出空間層疊的驚喜

隨著小石村的迅速發展,村上的產業佈局也在不斷的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建築主體建成後不久,我們收到瞭將豆腐工坊改造為溪邊酒店的委托。

在確定要進行改造後,甲方最初提出要有12間客房,根據對原有空間的一次快速梳理,如果要做到12間客房,整個民宿基本上沒有公共空間可以使用瞭,所以我們提出瞭最多10間客房的修改意見,保證足夠好的公共空間是提升民宿品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終的佈局,所有客房區域和餐廳安排在原有臨近溪邊靠近自然的空間,可充分的體驗鄉野林下,溪水潺潺的的自然生態美景,品嘗鄉間美食。整個公區後勤空間沿用原來的生產空間,靠近高地道路邊,隔絕道路的繁雜,保證客房的安靜,也方便後勤管理。

原有的入口是一個接待前臺區,作為酒店民宿,接待區的空間太小,所以把原鄉味坊的員工更衣區墻體打開,整體空間向後退,擴大瞭前臺接待等候區的空間。原公衛則改成瞭前臺區的值班休息室和雜物間,保留瞭兩個衛生間以滿足公區的使用。

順著過道往裡走,就是原來的麻餅生產車間,因它正好面對的是之前的樹院,所以取消原來的推拉門設計,整個玻璃墻面外移至走道外側,結合瞭麻餅車間和走道作為民宿的公區大堂水吧臺和親子體驗區來使用。增加的水吧臺位置是原來的凍庫空間,原物料儲藏室也順勢被改成瞭後勤及佈草空間。通過幾面4米高的落地玻璃,把原樹院的景色納入大堂空間,客人可以在此處看窗外景色、品咖啡茶點享受度假時光。

穿過大堂區,右手邊的樓梯通向的是餐廳,餐廳延續瞭原來親子體驗區的空間設計,隻是擴大瞭原有廚房區,保證瞭民宿完整的用餐服務需求。而原來的入口展廳區、包裝區、豆腐生產空間、茶室和晾曬平臺則被改造成10間客房區。除瞭原展廳區域的外廊因改造而變成客房的私有陽臺之外,其餘河畔的外廊空間均得到瞭保留。

之前因為施工被砍掉的竹子,又愈發蔥鬱的從堤壩上長起來瞭,樹院中探出頭的兩棵樹依然挺拔,屋頂上排列整齊的小青瓦也已經鋪滿瞭青苔。才短短的一年時間,植物們都已經在這裡瘋狂的生長瞭。走進去,因為拆掉墻體而暴露出來的結構柱挺拔的立在空間中,顯得格外的有力量,仿佛跟院中的兩棵樹有瞭一點呼應。站在屋脊下的位置,可以一眼看穿整個走道,在純白色的墻體結構空間和裸露的黑灰色屋頂圍城的高聳空間之下。走道依然是走道、樓梯依然是樓梯、院子裡的樹也依然是那顆存活下來且愈發蔥鬱的樹。這個空間所帶給人的感受,依然如最開始設計鄉味坊時所想,它並沒有消失。

作為建築師,或許不應該執著於人們是否按照自己設想的方式去使用建築,而是應該去追求創造充滿生命力的空間,使用者根據他們的意願和需求,去佈置和修改他所需要的功能,過去是鄉村百味集市、現在是溪畔民宿酒店,未來可能是餐廳,辦公等等。縱使功能千變萬化,但是空間的本質並無變化,它可鹽、可甜,它還是他。

▲溪邊酒店總平面圖

▲鄉味坊一層平面圖

▲(改造後)溪邊酒店一層平面圖

▲餐廳剖面圖

▲院子剖面圖

項目名稱:溪邊酒店(原鄉味坊)

設計單位:時地建築工作室

主持建築師:李燁

設計時間:2019.02-2020.11

建成時間:2021.07

用地面積:1373.15平方米

建築面積:1091.42平方米

施工圖顧問:上海江南建築設計院四川分院


文章來源於 設谷設計民宿邦 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