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套對你非常有用的認知模型

独眼的枭 2024-07-23 14:00 23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爸爸,爸爸,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媽媽,媽媽,為什麼彩虹是七種顏色呢?

為什麼人有兩隻眼睛、一個鼻子呢?

走在路上或地鐵裡,經常會聽到小孩會問爸爸媽媽一些小孩認為很“深奧”但大人看來卻很“幼稚”的問題,聽著比較有趣。

其實我們在小時候也是會像這些小孩一樣,叭叭的問很多。從天上飛的到地上爬的,都要問個遍。隻要不是睡覺狀態,即刻化身為“十萬個為什麼”。

那我們是從什麼時候不再對周邊世界平常的事物產生好奇瞭呢?

(好奇的小孩)

可能是從我們讀書識字以後,也可能是見多瞭聽多瞭以後,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個原因就是我們的認知發生瞭變化,從小到大,我們認識世界的邊界在不斷的拓寬。原本很好奇的事物,見多瞭也不足為奇瞭。就像現在很普及的手機、電腦這類科技產品,剛出世時大傢趨之若鶩,用多瞭就覺得很稀松平常瞭。

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是一模一樣的,而且基因方面也是千差萬別,那麼對於每個獨立個體的我們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

也就是說,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是非常不一樣的,就像威廉·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是一個意思。

那認知的深淺就會影響到我們平時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和判斷,而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不同選擇的累加造就瞭不同的人生。

所以我們回到主題,認知思維確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一生。

那今天就分享一套很重要的認知思維框架,希望對你有用,尤其是那些想成長或者想做成一件事的朋友能有一些啟發~

下面是這套模型的框架,接下來就以這個模型來分享。

這個模型的意思大概就是:先有一定理論和實踐經驗方面的認知,再用它來指導日常的行動,通過行動帶來的結果反饋,不斷優化調整決策方案,繼而由行動來實踐優化後的決策方案,得出一個全新的結果,最後把結果整理成知識模塊填充進我們的認知庫,從而不斷豐富和拓寬你的認知,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我們做事有法可依。

01.認知層面

1.內部生理層面

1.1三重大腦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現在能成為地鐵上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得益於我們大腦前額區域進化出的“理智腦”。在我以前的認知裡,一直覺得我們就是靠大腦來支配我們的,具體是大腦哪些區域來掌控和支配,卻知之甚少。

其實在我們的大腦裡,由內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腦:年代久遠的本能腦、相對古老的情緒腦和非常年輕的理智腦。

(三重大腦)

如果第一次知道這個概念的朋友,可能也會像我當初一樣非常的好奇和震驚。相當於在大腦層面,我們又重新認識瞭我們自己一次。下面這張圖是關於三重大腦的一些對比:

從圖可以看到我們理智腦弱小的可憐,所以我們平時下班累瞭更傾向於看電視、刷抖音、打遊戲等休閑娛樂就顯得很正常瞭,因為有本能腦和情緒腦這兩個“大佬”的操控著,很難去做一些違背人性和高耗能的事情,比如思考和學習。

(三重大腦的年齡對比)

所以想要用意志力去抵抗本能腦和情緒腦,長期而言是很難抵抗的。那麼我們要學會用理智腦去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這樣去做事情效果就會更好。

具體怎麼驅動呢,這裡就不詳細闡述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下。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平時的行為和思想是由什麼來掌控的,要從根源上接受自己時刻想躺平的思想,因為強大的本能腦和情緒腦還處在遠古時期,還沒進化到現代,所以怎麼節能怎麼來。思考是很耗費能量的,而休息娛樂就耗能很低瞭,平時更傾向於後者就很正常瞭。

其次才是去想著如何利用好它們。這是我們需要去瞭解的第一個生理上大腦的認知,瞭解和接受這種生理機制,也是你重新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1.2潛意識

我們平時可能都忽略瞭潛意識的力量,畢竟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不像我們平時看到的拿把砍柴刀就可以把樹砍倒,或者可以拿把菜刀可以把菜切斷這種直觀的力量,但是請不要忽視它的力量,某種程度上來講,可能是導致某件事情成功與否的關鍵。

(奇怪的夢)

為什麼這麼講呢?先看這幾個例子:

比如我們打遊戲的時候,如果有種強烈欲望想贏的話,尤其是晉級賽(遊戲裡晉升下一個等級的一局比賽),你就會非常註意的走位和發揮,甚至還會用鼓勵帶動隊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的贏取一場比賽。

還有在夢裡,晚上大腦裡某片區域很活躍,思維非常的流暢和清晰,不受邏輯約束,有時候記得的片段都很奇怪,在現實世界裡沒有任何的關聯,但就是出現在你的夢裡。

除此之外還有,比如有一種人就算做好瞭某件事,也不習慣被人誇,總把它歸結為運氣,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失去自信心,人會變得沒那麼自信起來。好像總有個聲音在你耳邊說:你沒那麼優秀,這次運氣好罷瞭,下次未必就能做好瞭。這種聲音在耳邊環繞久瞭,可能以後有一次沒做好就會變得不自信,甚至自卑起來。

這三個例子都涉及到潛意識瞭,也可以把它叫作“暗物質”,它就像一個大手,在無形之中推著我們往前走。聽著有點像冥冥之中的那種感覺,說的比較玄妙哈,但是有些時候真的就是那種,你無法掌控,任它恣意橫行。

(潛意識)

潛意識的力量很強大,如果控制好瞭對我們的生活幫助非常大,隻是沒有合適方法的話就很難操控。

後來有人提出瞭一種叫做“提升自我效能”的方法,用好它將對我們技能的提升是有很大幫助。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有點類似專傢提到的“我可以、我能行”這種,聽起來有點雞湯的味道。

其實它在生理層面為我們激發出多巴胺分子,經常刻意的提升自我效能,就能幫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賦能,會讓你眼前的障礙消失,從而讓我們充滿信心地期待成功

所以感覺有些時候比思考更靠譜,老話說的好:大事靠感覺,小事看理性,這就是潛意識的功勞。

那我們就不要一味的排斥靠感覺這種行為瞭,也應該學會去培養和提高自己控制潛意識的能力,也就是對事物的感受力,可能在一些大的決策上給你很大的幫助。

當然瞭,該理性的時候還是要理性,該感性的時候還是要感性,二者協調搭配,才能更好的去享受生活。

2.外界知識層面

2.1多維度學習

這裡提到一個概念叫做多維度學習,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平時學習的時候,不要僅僅停留在閱讀文字或看文字這樣單一的思維層面,而是盡量多調用五個感官(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多維的思考層面去學習,這樣學習效率會更高。

那這是為什麼呢?打個比方,我們平時讀書、看報都是單維的,調動的感官就是視覺,所以對於大多數人,比起讀紙質書或電子書而言,更喜歡刷視頻(如抖音、快手、愛奇藝、騰訊視頻等)一些。

因為相較於文字這個層面而言,視頻裡有字幕、影像、聲音等,觀看的時候可以同時調用視覺、聽覺,甚至於還會有味覺的感受,比如看美食直播時,會不自覺的咽下口水。

大腦調動的不僅僅是意識層面的思維活動,還在觀看過程中調動和刺激瞭各種在潛意識裡層面的感官思維,不知不覺中,我們的潛意識完成瞭大量有效信息的輸入,從而就學習瞭很多。但不在意識思維層面,所以調取不到它的信息,所以我們就沒察覺到這麼多。

研究者們認為,好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類似於閱讀或知道這樣單一的思維層面,而是要通過實踐讓潛意識的各個感官參與其中,比如做菜要想學會不僅僅停留在看菜譜上,而是要多動手炒一炒。

因此呢,想要學習的效果越好,調用的維度越豐富越好。

2.2舒適區邊緣

普遍來講,我們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是呈現正態分佈的,智力極高和極低都位於下圖的左側和右側,也就是大多數人的智力都是在中間這部分。不過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大傢的成績之間也會相差很大,工作以後大傢的成就大小也是大有不同的,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很多時候結果的迥異,很大原因就是學習方法的不同導致的。

學習不是一味的努力就可以考很高分,工作中不是說你天天加班努力就可以做成某件事。當然不可否認努力是起到很大作用,不過不是關鍵的那個因子。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個體能力的成長規則都符合“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模式,要想讓自己快速成長,必須先找到舒適區的邊緣,然後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因為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不前。

(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模式)

所以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拉伸區(指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從已知到未知、從熟悉到陌生的過渡區域),即舒適區邊緣。

簡單來講就是我們踮踮腳或跳一跳可以夠得著的東西。

比如我們平時做俯臥撐鍛煉,平時做40個很輕松,那你想再提高一下,就試著加到50個,而不是一下子加到100、200。這裡的40個就相當於你的舒適區,50-70個的樣子就是你的拉伸區,70-100就是你的困難區瞭。

慢慢的提高到50個還是非常有可能達到目標的,而一下子加到100,可能會造成肌肉損傷,反而得不償失。

從上可見,我們要學會找到自己的舒適區邊緣,並讓自己始終處於這個區域,那麼你的成長就是會非常的迅速的。

2.3運動健腦

以前聽的比較多的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過這個觀念的適用場景是古代。

那時候的人為瞭生存要麼出賣自己的體力,要麼專心讀書考取功名,導致四肢發達的人讀書少,頭腦就相對簡單一些;讀書人一心讀書去瞭,相信頭腦比武力有用多瞭,也沒什麼時間鍛煉,所以身體比較孱弱,形容書生的都是“百無一用是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之類的說法。

到瞭現代,至少在中國基本已經擺脫瞭生存的困境。九年義務教育和互聯網的普及,大傢對世界的基本認知也不會相差很大,那麼對於想要提高認知和成長的我們而言,加強運動是個好辦法。

運動能夠讓我們的大腦長出更多的新的神經元,也就意味著運動可以在物理上讓人變得更加的“聰明”。

運動不僅可以讓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時能增強大腦活力,比如提升註意力、記憶力、理解力、自制力等,從而增強學習效果,讓人創造更大的成就,獲取更多資源。

因此我們可以在學習的同時搭配運動,那麼就可能事半功倍啦。

02.行動層面

1.找到意義

也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弄清楚為什麼要做這個。可能平時我們平時沒註意過自己走路,因為早就習以為常瞭,想去哪就去哪,根本不用思考腳就知道往哪走,非常的靈活。

可是我們想過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學會走路的嘛?可能太小都不怎麼記得瞭吧,也不妨想一想。

剛開始顫顫巍巍的,經歷過無數次的摔倒和練習以後,就慢慢內化成身體一部分,不用思考就可以順利走到想去的地方。隻不過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要練習,可能隻知道去哪裡找吃的、找好玩的玩具的過程中順便學會瞭走路吧。

(學習走路)

那等我們長大瞭以後,很多時候就知道為什麼要做那件事瞭,比如坐地鐵是為瞭去上班,餓瞭知道去飯店買飯吃,做PPT是為瞭給到老板做決策等等。

因此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尤其是想做成一件事之前,要懂得它的必要條件是明白事件背後的原理和找到做這件事的意義,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提到的“謀定而後動”含義吧。

2.快速行動

非常喜歡一句話:我寧願犯錯,也不願什麼都不做。意思就是說就算可能會做錯,也比我站在原地一直什麼都不錯要強,它強調的是我們要及時行動、快速行動,不要一直停留在空想上。

用到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你想要什麼,不去追求,它也不會突然跑過來。比如現在年輕人天天想著”一夜暴富“,隻想搞錢。一些人就到處找所謂的”財富密碼“,而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落地方案出來。

那我們如果有這樣一個想法以後怎麼做呢?

那就要設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比如今年存10萬,具體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最好定的稍微高一點點,但也不要太高,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外。

接著是要拆解這個目標,如何到年底存到10萬?分配到每個月差不多就是8000多的樣子,再細分到每一天就是200多。

如此一來,目標就清晰很多,每天都可以對照下這個目標是否可以達成。最終到年底的時候可能沒有達到這個目標,也有可能超過這個目標,這個就是通過清晰的計劃來驅動行動的一種方式。

當然瞭,上面隻是隨便舉的一個例子,真正要完成一個目標是需要非常細致和清晰的可執行方案來支撐。它會讓你的大腦裡每天都存在著一個目標在影響著你,促使你一點點的靠近這個目標。

因此呢,當我們想清楚一個想做的事情以後,不要猶豫,即刻做好清晰的計劃,然後快速行動起來,那離你實現目標就會更快一步。

3.專註力

現在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以後,各種爆炸信息紛紛從各種渠道進入你的視線和大腦,導致很多人變得浮躁、焦慮不堪。

看到一些熱血視頻以後,想著自己下班以後堅持看1-2個小時書,可回到傢就累得躺在沙發上。想起來翻瞭一會兒書,翻瞭幾頁就被旁邊的抖音裡傳來的魔性笑聲吸引,心裡就變得癢癢的。這個時候書上的文字越來越看不懂瞭,索性打開手機看看,一看就到深夜瞭。

這種現象目前比較普遍,看不進書原因還是專註力不夠,為什麼不夠呢?因為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要看?看瞭對目前的自己有什麼用?

又或者想要的太多,既不想錯過精彩的視頻,又不想放棄書上的知識,可是時間是固定的。同樣的時間內,魚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專註力呢,那就是不要貪多,少即是多。像上面這種情況,要麼就是給自己均衡下,看瞭多長書以後,再獎勵自己刷多長時間的視頻;要麼就是今晚看書,明晚看視頻,專註的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做一件事的時候擔心著另一件事,讓自己痛苦不堪。

所以想要做好某件事,必須要提高你的專註力和註意力。

4.長期主義

跟長期主義掛鉤的就是耐心、經得起誘惑、延遲滿足感之類的,跟人性是極度相悖的。從遠古時代到現在,人類為瞭生存,即時滿足的基因已經刻在骨子裡。

開始到瞭現代,這種即時滿足的基因還沒更新過來,我們已經不用再過度擔心生存方面的事情瞭,可是它一直都在,所以我們要做成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就需要違背人性去做這些。

我們都知道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做成的,它是要經得起時間的等待、磨煉。比如寫作這件事情,看到一些大咖做自媒體賺的盆滿缽滿,你也想去做,也想像他們一樣寫出篇篇10W+的文章出來。

可是細想一下,別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難道不是因為已經積累瞭很多年瞭嘛?畢竟厚積方能薄發嘛,想在幾天內或幾個月內達到別人幾年甚至幾十年達成的成就,這不是癡人說夢嘛。

但是你未必達不到他們這種高度,從現在開始積累,堅持做一個有價值的長期主義者,很可能用不瞭他們那麼久就達到瞭他們的水平,也有可能你用瞭很多年也達不到他們的水平。不過請記住,在你堅持這麼久的過程中,你早已不是幾年前的自己瞭,全新的自己已經蛻變出來瞭。

這就是長期主義的價值,追逐目標的同時,自己也在優化迭代,也在不斷蛻變。

03.結果層面

1.反饋

大傢可能對李小龍很熟悉,對他練習武術的故事可能知道的不多。這裡提一下,他從一個不那麼傑出的詠春拳實戰者,僅用瞭5年多時間就成為第一位在國際舞臺上屹立的華人巨星和武林高手,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練習思維就是他非常擅長用反饋來提高自己。

當時武術界比較閉塞,多傢門派的武功都是不外傳的。李小龍沒有門派,隻是學過幾年詠春拳,他就在大學空隙租租瞭個場地教授詠春拳,從而吸引瞭很多高手過來。他把自己在大學學的哲學和心理學融入到武術裡,傳授給這些學生。另一方面他又從學生身上學習柔道、空手道之類的武術,學完以後找學生請教、比試,掌握以後再教給其他學生,又從這些學生身上學習其它的武術。

如此一來,學到的東西能夠得到及時反饋,做的好能及時知道,不好的能及時改正,形成一個“學習–理解–練習–反饋–改進–教授–學習”這樣一個良性循環,所以他精進很快。

那我們在學某個技能或知識的時候,一定不要害怕反饋。可能更多的是害怕一些負面評論,打擊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過要想提高很快,就要清楚的知道現在自己練習到一個什麼程度,哪些地方已經不需要再花大量時間練習瞭,哪些地方還是需要花大量時間去補齊短板,這樣才能更快的掌握某個技能或知識點。

因此我們一定有一個反饋意識,對我們有幫助的反饋都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們是需要不斷的優化迭代的,變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可能會遇到一些負面反饋,就需要我們理性去看待瞭,一些夾雜著情緒的反饋我們就剔除掉情緒部分,隻看他的反饋有沒有價值,另外一些純情緒的直接忽略,這樣我們才可能精進。

2.價值

在工作裡大傢應該都有一個共識,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比如公司想做一個App,經過方案設計、研發、測試通過後上線等流程,線上呈現一個可以解決某類用戶具體問題的App,那麼我們就覺得這個App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是一個無價值的擺設。

對於我們自己而言,不想要被社會過早的“拋棄”,就需要樹立起價值意識。我們去上班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價值交換,老板花錢買我們的時間和技能,創造出他想要的東西出來,彼此就形成瞭價值交換。

前提條件是你得有價值,這個就是你在面試的時候公司評估出來的,沒有價值的話根本進不去公司。

當我們有瞭價值意識以後,就需要刻意去培養自己的價值瞭,就包括讀書和學習瞭,而讀書和學習的關鍵還是為瞭能創造價值,一切以結果為導向

3.改變

上面提到瞭結果導向,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也一樣,衡量做瞭什麼的標準不是看你做瞭什麼的過程,而是註重結果,比如讀書,不是看你讀瞭多少本,而是看你從中學到瞭什麼,之後在你身上發生瞭哪些改。

有一個衡量標準,才能看出你的學習成果是怎麼樣的。這個衡量標準最好是以學習之前的那個時間點作為起始,學完以後作為結束,二者相比較,看看你成長瞭多少。

拿跑步來說,3個月前你可能隻能勉強跑個3公裡,通過科學的方法訓練3個月後,你可以輕松跑個5公裡。這裡的衡量標準就是在你的體能適應范圍內能跑的公裡數,能多跑2公裡的結果就是你這3個月的成長。

所以在我們心裡一定要有一個改變意識,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為瞭改變自己,慢慢變好,這才是一個比較高效的學習方式。

04.計劃層面

1.B計劃

之前往上一直在鼓勵大傢成為“斜杠青年”,就是說我們在掌握工作這項基本技能之外還要多學一些額外的技能,以此傍身,方能更好的適應如今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

確實,它是個很好的方式,就是有點“費人”。開個玩笑,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是世界是多元的,工作也隻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培養一個工作以外的愛好或副業,其實挺好的。

可是有些人會抱怨說,每天到傢都是9-10點瞭,經常周末還要加班,哪有時間呢?這確實是個問題,工作已經占據瞭大部分時間,哪裡還有心思培養愛好或副業呀~

不過我想說的是,就算再沒時間,也要有一個自己的B計劃,最好是一個長期的、有價值的事情。一方面能在你閑暇的時候搗鼓搗鼓,避免自己陷入無聊、孤獨的圈子;另外一方面,長期的積累,可能有一天就會發生質的飛躍,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我看來,做B計劃的意義就在於能夠脫離工作和其它繁瑣的事情,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收獲到的快樂隻有做過的人才會瞭解,做的時間越長越沉浸其中,樂此不疲。就像有些人喜歡徒步,一個月可能都要去個3.4次,它未必能給你帶來金錢上的直觀收益,但是它可以給你帶來情緒上的放松、更好的體力、結交更好的驢友等等。

有瞭B或C計劃以後,你會覺得你的人生更豐富,體驗也會相對更好一些。抵禦未來的風險能力也會變得更強,人生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的立體和多元化。

2.計劃清晰

網上看到的段子,妻子讓丈夫去買兩個大蒜回來,丈夫真的就買兩個大蒜回來,結果可想而知。。。

一方面是妻子給出的目標比較模糊,另一方面不知是丈夫的心不在焉還是真的以為妻子隻需要2個大蒜,兩種原因導致瞭夫妻的爭吵。

其實生活中類似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比如身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些時候明明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就是表達不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它在我們的大腦裡還是一個模糊的狀態,似是而非的樣子,所以當我們需要調取它的狀態時,就隻能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導致表達不出來。

這個我深有體會,之前沒有寫東西習慣的時候,腦子裡想的和實際表達的總會有很大出入,後來不論做什麼之前都會先寫下來。因為在寫的過程中,相當於把腦子裡的思路捋順瞭一遍。

因此在我們想做某件事之前,不妨在筆記本上寫下具體的計劃,越細化越好,這樣實施起來就會更快,效率更高。

小結

以上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解釋關於思維認知的,其實還想躍升快的話,借勢也是非常重要,順水遊泳和逆水遊泳哪一個更有優勢,最有可能先到達終點,不言而喻吧,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古典老師的《躍遷》。

認知是一個長期而且值得一直去做的事情,隨著認知不斷的加寬加深,你的眼界和格局也會逐步變寬變深,對於世界的洞察和理解就會超出很多人。

希望上面的分享對你有啟迪,也歡迎提出意見共同探討,一起完善。

借用《肖申克的救贖》裡面一句臺詞送給大傢:"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毛太鮮亮瞭",希望你們就是這些“鳥兒”,及早跳出框架,不被世俗所困。

資料參考/ 周嶺老師書籍《認知覺醒》、《認知驅動》,古典老師《躍遷》

圖片 / 部分來源網絡、部分來自《認知覺醒》、《認知驅動》書籍插圖(侵刪)

公眾號:稻田上的少年~